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智慧教育之于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2022-01-16 02:54:48馮永剛趙丹丹
        中國電化教育 2022年1期
        關鍵詞:價值引領智慧教育立德樹人

        馮永剛 趙丹丹

        摘要:作為一種深度融合智能技術與學科教育的高級教育形態(tài),智慧教育包括時域的開放性、空域的融合性、受眾的全面性、交互的多樣性、服務的定制性等特質,具有凸顯學校立德樹人的人本邏輯、涵養(yǎng)教師立德樹人的育人智慧、實現學校立德樹人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拓寬學校立德樹人的發(fā)展時空的重要價值。通過強化智慧教育的價值理性、搭建學習元平臺、打造智慧課堂、營造無邊界的智能環(huán)境,從而確立完善人性的立德樹人觀,優(yōu)化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供給,暢通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推動學校立德樹人的常態(tài)開展。

        關鍵詞:智慧教育;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生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教育學一般基金課題“學校立德樹人的長效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EA190108)階段性研究成果。

        立德樹人是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內在吁求,是學校的立身之基、發(fā)展之本,但立德樹人的提出經歷了一個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地將立德樹人定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當下和今后學校工作的落實與推進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們已邁入人工智能時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智能技術正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要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技術優(yōu)勢[1],做好國家人工智能發(fā)展行動規(guī)劃的落實,加快利用智能技術推動教育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是教育現代化發(fā)展中的新型教育形態(tài),對于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借力智能技術為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注入智慧教育的新型催化劑,加深智慧教育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義探尋,借助智慧教育優(yōu)化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發(fā)展路徑,促進立德樹人落地生根。

        一、智慧教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智慧教育是伴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而出現并逐漸形成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對于智慧與智慧教育的詮釋,學術界一直是見仁見智[2]。一些學者結合自己的研究立場,提出了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在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3]。智慧教育不僅與培養(yǎng)智慧的人有關,而且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存亡存在重要關系。依據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洞悉:“正確的教育,意指喚醒智慧,培育一種完整生活”[4]。1997年,錢學森先生提出“大成智慧學”[5],前瞻性地將網絡信息空間與智慧生成相聯系,等等。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出發(fā),學界也提出了各有千秋的觀點。從教育技術學的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集教育資源、技術、環(huán)境、手段等方面的智慧化[6];從社會學視角看,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衍生物[7],是順應智慧地球發(fā)展、迎合智慧社會需求所產生的新式教育形態(tài);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可催生出大量依托大數據、AR等智能化信息技術教育產品的智慧經濟產業(yè)鏈[8];從系統價值哲學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促進教育系統整體智慧化發(fā)展,利于實現教育功能和價值的最大化[9],是助推教育改革的一種高級教育形態(tài)[10],等等。這些觀點和思想為我們厘定智慧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撐與借鑒。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智能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現代化的高級形態(tài),依托大數據、云平臺、動態(tài)跟蹤、情景感知、人臉識別、AR虛擬等智慧手段,構建虛擬與現實共享化的智慧資源平臺,按照人的智慧養(yǎng)成規(guī)律和學習需求,從而培養(yǎng)智慧型人才的教育實踐活動。智慧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一)時域的開放性

        通過打破傳統課堂的時域限制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是智慧教育區(qū)別于傳統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時域的開放性體現為:一是打破傳統45分鐘課堂限制。與傳統課堂是45分鐘的固定時間以及固定地點的授課模式有所不同,在4G或5G網絡的支持下,智慧教育以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作為載體,可以輕松提供在線直播、錄課點播等形式的教學,學生可依據需求任意地進行快進、慢放、暫停、回放等操作,實現時域上的高智能化與富參與性的便捷式教育。二是打破10分鐘的課間限制。傳統課堂模式中,師生、生生的人際交流多在課堂或課間時間進行,同時有限的休息時長難以滿足眾多學生日益增長的發(fā)展需求。與普通課間10分鐘限制不同,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智慧教育可以依據不同學科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建立學習社群、問題社區(qū)等,確保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隨時進行學習與交流,同時可根據個人喜好設置休息間歇時間,消除了課堂學習時間的壁壘。

        (二)空域的融合性

        借助空間融合為學習者提供生態(tài)化學習情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征。空域的融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虛實結合。智慧教育以互聯網為背景,打造了全球異類學科的在線教育生態(tài)平臺。借助該平臺,可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高度融合,從而打破教學課堂的局限,實現遠程異地教學,不僅為學習者提供“千人千面”的學習體驗,更為教師提供千姿百態(tài)的生動教學情境。二是并班協同。借助4G或5G網絡支撐和智能終端鏈接到智慧教育平臺,可以打破課堂空間、班級編制、學校區(qū)域甚至是國家的疆域界限,實現并班教學。在異地場域下,學生可以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組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可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與同儕學習和分享經驗,實現師生同頻共振。

        (三)受眾的全面性

        智慧教育通過構建智慧教育生態(tài)教育平臺,可為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業(yè)群體的受眾提供教育服務。受眾的全面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年齡群體。智慧教育依托人機協同的高精尖技術,統合全球教育資源構建智慧教育生態(tài)教育平臺,既可為幼兒園、大中小學等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提供在線教育,也可為學生以外的其他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二是不同職業(yè)群體。除海量教育資源外,智慧教育生態(tài)教育平臺還針對不同學習群體搭建學習社群。如針對教師職業(yè)群體搭建教師學習社群,教師可通過平臺海量且不斷更新的學習資源,能動地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彌補傳統教師進修耗時費力的短板。

        (四)交互的多樣性

        教育是一個交互性的活動過程。智慧教育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云服務等智能化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的全向交互。交互的多樣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機交互。智慧教育可通過語音控制、手勢操作等方式,更為直接與方便地實現人與智能終端設備的交互作用。二是資源交互。智慧教育通過互聯網將不同學校、社區(qū)、國家聯結成一個資源圈,形成教育資源集成化平臺,以教育資源的區(qū)域銜接與共通共享,打破教育信息封閉、縮小資源鴻溝。三是信息交互。智慧教育可通過情景感知、人臉識別等技術獲取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情緒等信息,以便教師迅速地掌控學生學習動態(tài),輔助教師對學生展開針對性輔導、問題溝通等提供信息支撐。

        (五)服務的定制性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個性化服務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主流發(fā)展方向。融多屏顯示、智能感知、視景仿真等智能技術于一體的智慧教育可以非常容易地提供個性化定制的推送服務。服務的定制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資源的推送。智慧教育可借助大數據獲取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尤其是知識缺陷、學習需求和學習偏好,根據偏好和需求進行學習資源的篩選,提供優(yōu)質的電子化學習資源。二是工具資源的推送。依托全面情景感知技術,智慧教育根據學生學習情境的不同推送當下情境適用的遠程會話、知識建構、內容傳記等學習工具,促進學習者深度學習的兼容性和流暢性。三是人際資源的推送。智慧教育結合學生個人需求、學習學科與學習過程的大數據分析,匹配不同的學習同伴、教師、學習社區(qū)等人際資源,迎合教育活動的交互需求。四是活動資源的推送。依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當前學習目標,智慧教育設計并推送多種智慧活動方案,提高認知活動的直接經驗比例,強化認知活動的智慧生成過程。

        二、智慧教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

        智慧教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既由智慧教育本身特性所決定,也是當前立德樹人現實狀況的殷切呼喚。當前,我們正處于進一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階段,同時也處于將教育信息技術全面融入學校各領域的重要時期。學校立德樹人工作需要積極探索實踐路徑,教育信息化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推進。智慧教育正是教育信息化革命的衍生物,是人為的,更是為人的[11]。在立德樹人工作中,要“曉大德、講公德、嚴私德、守美德”,立民族之德、公民之德,樹身心健康之人、德才兼?zhèn)渲?、承擔民族復興大業(yè)之人。智慧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機交互為依托,借助混合式學習空間,實現線上線下的交互,對學校立德樹人的人本邏輯凸顯、教師育人智慧的提升、優(yōu)勢資源的互補、發(fā)展時空的拓展等方面產生重要作用。

        (一)智慧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凸顯了學校立德樹人的人本邏輯

        遵從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秉持人的價值意義,以人為本,培養(yǎng)自覺、自省的時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題中要義,而智慧教育正是以智能化技術為支撐,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涵養(yǎng)德性為靈魂[12],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目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一方面,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認知邏輯,彰顯人的社會本質屬性。立德樹人不能脫離個體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協調“自我”和“他人”關系的認知邏輯,應將學生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全人看待,確?!叭酥疄槿恕钡娜嬲蔑@。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仍應確保教育使“人之為人”的獨立性,智慧教育借助人機交互保全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實現學生的知識增長、道德提升、人格樹立、生命成長等。智慧教育結合大數據統計和云計算分析,提供縱向上“過去、現在、未來”關聯和橫向上“我、你、他”通存的富媒體課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學生“認知載體”“知識工具”的單向度角色,從“人是社會關系總和”的本質出發(fā),遵從學生“由我及人”的認知邏輯,實現了學生外在生長階段與內在認知發(fā)展的交互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地位[13],促使具有生命力的知識觀、道德觀等扎根學生生活、融入學生發(fā)展,確保學生社會本質屬性的回歸。

        另一方面,遵從學生生態(tài)發(fā)展的圈層邏輯,指向人的全面發(fā)展。按照布郎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r)的“發(fā)展心理學生態(tài)化”的觀點,人是在微、中、外、宏四個相互作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系統之中生活并得以發(fā)展的[14]。作為特殊的社會成員之一,學生自不例外。環(huán)境動態(tài)性和心理生態(tài)化是更好地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動力因素,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任務的應有之義。然而,傳統教育總是將學生拘泥在某一特定情境或階段中進行考量,缺乏動態(tài)性與連續(xù)性。從布郎芬布倫納生態(tài)系統理論出發(fā),智慧教育遵從學生生長環(huán)境動態(tài)化特征,基于學生“生命—生活—生態(tài)”的圈層邏輯進行課程內容編排,結合智慧測試所得數據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推送適配的學習資料、教育資源等,實現一人一類、千人千面的教學方案配置[15],實現從生命本真到生活實際再到文化、社會、法律等的生態(tài)圈層全面遞進,切合立德樹人遵循時代發(fā)展訴求、社會運行需求、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合乎“為了人,促進人和發(fā)展人”的人本邏輯,利于培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擁有高尚品格的全面發(fā)展人才。

        (二)智慧教育以人機交互為依托,涵養(yǎng)了教師立德樹人的育人智慧

        教育是育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發(fā)展,呼喚并要求教師育人智慧的提升。因而,教師需要通過人機交互,及時轉換角色,成長為智慧型教師,在經驗總結、交流與反思中不斷提升育人的本領。立德樹人是教育領域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教師是時代命題的作答者,其育人智慧是答好“立德樹人”這一試卷的“重點技能”,直接影響著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育人質量和落實力度。在國家大力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下,智慧教育作為高級進化形態(tài)順勢而生,以人機交互為依托為教師育人工作賦能提效,提升了學校立德樹人中教師的育人智慧。所謂教師的育人智慧,是指教師針對不同教育情境形成靈敏反應的教育敏感,是教師善于轉化矛盾、高效解決實踐問題并推動學生學識和品行等綜合提升的教育機智。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通過人機交互促使教師由“識”轉“智”,成長為智慧型教師。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愈來愈成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將教師從批閱作業(yè)、批改試卷、分數統計等繁雜、費時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而智能技術給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沖擊,亟需教師結合智慧教育的特點改變教育思想,實現角色定位由“識”轉“智”,從“教書”重心回歸“育人”本質,提升育人智慧,成長為有智慧的教師,以適應全新的智慧教育環(huán)境。借助人機交互,學生雖可自行獲取大量學習資源,但這些資源為碎片化知識,良莠并存,泥沙俱下,迫切需要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椤皩W習引導者”,強化自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辨識、信息篩選、“零存整取”、質疑精思的能力[16]。同時,智慧教育高效處理學習任務的同時,也極易形成學生對于機器的依賴,缺乏真實的道德體驗,束縛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導致智商與情商的失衡困境。因此,人機交互下的教育更加促進了教師“智”的發(fā)展,促使教師不斷開拓教育視角,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從關注智育到兼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重視學生身體的內在秩序平衡,培養(yǎng)身心健康、心智與身體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確保學生生命成長的整體性。

        第二,通過人機交互形成智慧教育網,在經驗交流與共享中提升育人智慧。智慧教育將人與人、人與機、機與機相連接,形成人機交互的智慧教育網。教師可利用智慧教育網與其他優(yōu)秀教師和專家型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充盈自身的育人智慧,獲取不同教學情境下課堂育人的新策略,縮短教師經驗總結、實踐提升的周期,以經驗學習與共享強化教學過程中的程序性知識建構,從而達到與整個學習群體的自然合作與融合提升,尤其是教師個體的自我突破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游刃有余地促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提升的同時,又能夠助力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引導他們既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成為德才兼?zhèn)渲耍瑥亩m應立德樹人的發(fā)展動態(tài)。

        第三,依托人機交互構建教師專業(yè)共同體,在教學反思中提升育人智慧。智慧教育是在動態(tài)提升中得以發(fā)展的。教師的“合格”僅是短暫的滿足當下智慧教育的發(fā)展程度,而若想在智慧教育中獲得“長期合格證”,就需要教師借助智慧教育不斷加強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智慧素養(yǎng),自適應智慧教育發(fā)展。在智慧教育平臺下,每個教師都可以隨時檢索與查閱教育信息,交流和分享教育經驗。智慧教育的“連接性”主動感知教師的檢索詞條、瀏覽網頁等信息,將不同學校、年級、學科的教師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相“接通”,形成跨區(qū)域、跨領域的專業(yè)共同體,智能推送與檢索信息相吻合的職業(yè)共同體、專家學者等人際資源,在共同體的互相支持下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可有效提升教師的數據素養(yǎng)和數據智慧。如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應用智慧教育技術時是否偏離教育、脫離育人初心;是否擺脫技術“座駕”、避免“見物不見人”的技術依賴,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兼顧學生知識完善和品德精進的完整性;是否能夠洞察學生的內心,靈敏地捕捉學生身心的細微變化;是否能夠規(guī)避理性反思的斷層和粗疏,勇于自我挑戰(zhàn)與否定,養(yǎng)成視野開闊、腳踏實地、積極進取的育人態(tài)度,從而時刻保持教師的職業(yè)生命力,提升育人的實踐效果。

        (三)智慧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交互,實現了學校立德樹人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

        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互動發(fā)展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城市及東部沿海城市發(fā)展迅速,優(yōu)質教育資源迅速靠攏,西部、農村地區(qū)條件性和素材性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問題也愈加暴露[17]。所以,進入信息化2.0時代,要積極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將優(yōu)質教育資源輻射到每個學校,縮小教育改革過程中的教育資源鴻溝,為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服務[18],是整體推進立德樹人工作的資源保障。所謂條件性資源,是指雖不直接構成但對課程實施范圍及水平可以產生影響的資源,如設備、媒介、人力、財力以及教學技能等。而素材性資源是指能夠直接用于課程或者作為課程素材源頭的資源,如知識、經驗、活動方式等。從條件性資源分析來看,線上具有富足的設備、媒體等硬件配置支撐,具備高性能、強共享的特征,有利于擴大課程實施的范圍,而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均衡等因素影響,部分欠發(fā)達地區(qū)表現出師資配置不均、硬件設施配置過低甚至“零配置”等條件性資源的短缺。從素材性資源來看,線下具備豐富的民族特色、區(qū)域特點的素材性資源,具有特色鮮明的特點,而線上雖具備海量資源但由于獲取渠道受限等,缺乏鮮明特色的資源供應。而智慧教育依托其線上線下的交互,能有效揚長避短,發(fā)揮線上和線下的優(yōu)勢,實現了學校立德樹人中條件性資源與素材性資源的互補。

        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交互搭建共享式課堂,實現了條件性資源的互補。首先,智慧教育共享式課堂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電腦、智能黑板等設備、媒介的配置普及和性能提升;其次,智慧教育在5G網絡低延時、高傳輸的性能支持下,通過線下智能黑板等智能終端鏈接到線上云教育平臺,可以實現多個班級的并班教學,將單向封閉的傳統課堂交互為雙向開放的共享式課堂,實現了跨班、跨區(qū)的教師資源共享,從而打破人力、財力等施加給線下資源的桎梏,實現線上線下的條件性資源的互補。

        另一方面,通過線上和線下交互拓寬了共享渠道,實現素材性資源的整合。從社會發(fā)展需求和教育改革要求來看,立德樹人既要提供優(yōu)質的共識教育,同時需要凝練特色、打造富有地區(qū)特色的教育品牌。傳統教育模式下,西部和農村等地區(qū)雖擁有豐富的線下素材性資源,但難以流通到發(fā)達地區(qū),這就需要借助線上共享渠道廣泛的優(yōu)勢,實現素材性資源的互補。智慧教育可以提供云視頻服務,通過智能錄課技術將教師整個教學過程(含板書、音頻、課件等內容)記錄成視頻格式,上傳至云端保存以供他人借鑒使用。欠發(fā)達地區(qū)可線下錄取視頻并上傳至云端,借助線上渠道,實現不同地區(qū)特色素材資源的有力釋放。同時,可通過共享渠道下載發(fā)達地區(qū)大量優(yōu)質的教案、德育案例、PPT等素材資源,實現學科資源、德育資源、活動方式等素材性資料的獲取、開發(fā)及運用,通過上傳和下載,打破線下物理空間限制施加給素材資源配置的羈絆,整合學校立德樹人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

        (四)智慧教育借助混合式學習空間,拓寬了學校立德樹人的發(fā)展時空

        樹德為先,育人為本。當下信息化時代,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浪潮,不斷推陳出新。傳統模式下學校立德樹人工作主要依托線下開展教育活動,表現出明顯的時空界限,如逢植樹節(jié)、教師節(jié)、中秋節(jié)等重大節(jié)慶日時組織學生參與實地活動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也存在啟動成本高、活動開展受時間和活動場地因素限制的不足。而智慧教育把智能技術與教育活動深度融合,將有限、封閉的物理空間滲透擴展為無限、開放的虛實結合的混合式學習空間[19],有效減少了因時間期限與活動場地等因素干擾帶來的啟動成本,豐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活動形式,拓展了發(fā)展時空。

        一方面,通過虛擬學習社區(qū)實現便捷式學習,延伸立德樹人的時間向度?;旌鲜綄W習空間提供一個實時交互、線上線下、個性共性都滿足的虛擬學習社區(qū)[20],以智能終端為中介的虛擬學習社區(qū)可以輕易解決教學活動因固定時間限制所帶來的問題。在混合式學習空間下,智能手機、平板、電子書包等智能終端成為學習與教學的常用載體,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通過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移動直播、智能錄播、學習社群等功能,可以充分滿足學習資源獲取即時即地、學習服務提供隨時隨地、學習伙伴交流任時任地,打破傳統課堂45分鐘與課間10分鐘的時限所囿,實現“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從時間向度上確保了品德修養(yǎng)的連續(xù)性與認知學習的持續(xù)性,有利于立德樹人的開展。

        另一方面,打造動態(tài)開放的教育場景,拓展立德樹人的空間向度。除了通過虛擬學習社區(qū)實現便捷式學習,智慧教育還可與學校日常的線下活動有機結合,突破空間限制,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的發(fā)展空間。如借助實時連線的混合式云課堂,全國中小學共上“開學第一課”、大中小學同上疫情防控公開課等,打破“師生到堂”的空間要求,有效激勵學生響應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配合學校信息填報與疫情防控,發(fā)揮虛擬線上積極引導、線下實際積極響應的空間雙控效用。同時,家長可通過混合式學習空間,參加“家長課堂”“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委員會”等,借助虛擬空間的視頻參與、網絡投票等,縮小了線下實際到會的參與成本、增強了家校聯系的密切度,延伸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發(fā)展時空,匯聚起家校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

        三、以智慧教育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發(fā)展路徑

        隨著智能技術對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和覆蓋,要“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21]。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中,要積極借助智慧教育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將智慧教育貫穿于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以智慧教育推進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需要以育人為根本[22],完善人性的立德樹人觀,優(yōu)化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供給,暢通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推進學校立德樹人的常態(tài)開展。

        (一)強化智慧教育的價值理性,確立完善人性的立德樹人觀

        在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看來,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可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兩種[23]。前者主要是指以功利動機為起點,追求過程中效益的最大化,強調預期目的的達成;后者主要是對人的基本價值與意義的純粹信仰,追求人的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動態(tài)性發(fā)展,不強調結果對于預期設定的滿足。二者在教育改革進程中相融相促、張力均衡,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的應有之義[24]。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一體兩翼,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偏廢。然而,受傳統功利主義的影響,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價值理性被淡化而工具理性逐日加重的不良趨勢,造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割裂。因此,在學校立德樹人工作中要扭轉工具理性至上的偏頗,強化智慧教育的價值理性,促進二者相輔相成,優(yōu)勢互補,確立適應新時代下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智慧型人才的完善人性的立德樹人觀,就顯得日益重要而迫切。為此,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完善人性的高度出發(fā),讓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充滿并洋溢著濃濃的人性關愛,使善良的種子在學生內心中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25]。

        第一,扭轉功利取向的技術情結,堅定智慧教育服務人性完善的價值理念。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都尤為重視智能技術,并呈現出高頻率應用的態(tài)勢。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智能技術的利用,優(yōu)化了教育過程和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知識內化、道德養(yǎng)成等方面的促進更是不言而喻,但這并不意味著智能技術是萬能的?,F實教育情境中不乏有課堂教學滑向工具理性、日漸形成“技術利用——技術依賴——生動力鈍化——創(chuàng)新力退化”的工具理性霸權現象,將人拘泥于智能工具的泥潭中。因此,應當積極借助智慧教育將“現代技術工具化”理念轉變?yōu)椤艾F代技術智慧化”,遵循智慧教育“為了人、服務人、發(fā)展人”的價值邏輯,將技術依賴的惡性循環(huán)轉變?yōu)橹悄芾玫牧夹Ы枇?,將教學過程視作彰顯人的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差異性的動態(tài)過程,打破技術性僭越人本性的囹圄,回歸教育技術服務于“孕育人性光輝,啟迪人生智慧”的價值理性,培養(yǎng)基于道德引領、全面發(fā)展、終身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智慧型人才。

        第二,轉變技術至上的態(tài)度,樹立人本關懷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旨在培養(yǎng)能夠自適應社會進步并實現終身學習的時代新人。智慧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高級形態(tài),“智慧”二字凸顯“人本”的價值理念,不是技術對人的奴役,而是以人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為本位,從服務角度構建教育關系,不斷滿足學生在知識和道德等方面的發(fā)展訴求。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智能工具提升自適應能力,實現自我的終身學習。教師要將傳統師生之間二元從屬關系轉變?yōu)槎嘣雨P系,在智慧生態(tài)教育平臺中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借助學習共同體社區(qū)、混合云管理平臺等對于一些熱點道德問題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以德明智,提升學生的道德辨識能力,為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指明方向;基于智慧教育的資源共享性,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借助資源平臺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分辨信息的現代信息素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適應能力,使智慧教育的工具理性滿足或服務于人本關懷的價值理性,彰顯倫理關懷,真正實現學生終身學習,學校長效育人。

        (二)搭建學習元平臺,優(yōu)化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供給

        “教什么”和“學什么”是學校立德樹人最為核心的問題。立德樹人任務的達成,需要憑借豐富的、優(yōu)化的教育內容作為內在支撐。隨著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逐步推進,教育內容供給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教育內容安排不當或是缺失,立德樹人的深入發(fā)展必將失去依托而難以為繼。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須緊扣時代脈搏,緊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際,體現社會的時代特征和發(fā)展訴求。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課程內容的一些不足日漸凸顯,表現為內容陳舊、滯后或不完全,缺少生動、直觀、情景或動態(tài)等,亟需優(yōu)化。而憑借智慧教育搭建起來的新型的學習資源組織方式——學習元平臺,依據其充足的資源儲備和開放性的內容創(chuàng)作系統,不斷滿足立德樹人內容供給的優(yōu)化需求。為此,應當積極搭建學習元平臺,實現內容的時更時新,促進教育內容的智能化提升,切實優(yōu)化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供給。

        一方面,以數據存儲層作為內容補全的資源支撐,實現內容的時更時新。學習元平臺擁有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由數據存儲層、運行層、應用層、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終端接入層、外部計算環(huán)境共同組成,其中數據存儲層又可細分為學習元庫、知識本體庫等多個子庫[26],具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儲備。在傳統線下教育形式下,立德樹人的內容以課本為主要載體,而物化形態(tài)的課本自身存在信息陳舊、內容局限等缺陷,影響了立德樹人的發(fā)展步伐。此外,教材的固定與統一限制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致使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容難以及時反映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導致教育內容不全且滯后,制約和影響著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據此,可積極搭建學習元平臺以促進內容的優(yōu)化,將數據存儲層作為立德樹人教育內容補全的資源支撐,適時補充教育熱點、教育動態(tài)、時勢焦點等內容,充實和豐富立德樹人的教育素材。通過數據存儲層的提取,學習元平臺可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種主題教育形式,以利于學生的選擇、學習和內化。另外,學習元平臺在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同時,還應注重各教育資源之間的共享和整合,通過加強各學科知識的聯結點,打破內容分離、固化的沉悶狀態(tài),以質量和數量的強強聯手為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注入時代精神與思想內涵,使得立德樹人內容的表征、組織得以延伸與拓展。如教師將“后疫情時期的思政教育”作為檢索詞,充分利用數據存儲層展現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內容,既可以選擇以逆行支援的醫(yī)護人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又可以通過這些抗“疫”形象凝心聚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密切配合學校、社區(q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實現愛國情懷與身體力行的有機統一,從而使立德樹人的內容既包含德育為先,又考慮能力為重[27],既厚植愛國情懷,又強化社會責任感,以豐富飽滿、充滿思想的優(yōu)質育人內容培養(yǎng)胸懷祖國、心系國家的復興民族大任的擔當者。

        另一方面,以開放的編程技術促進教育內容的智能化提升。教育是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而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立德樹人的內容同樣也應結合現實,緊跟社會發(fā)展以實現自身的持續(xù)進化。值得注意的是,學習云平臺并非是靜態(tài)封閉的,而是一個處于動態(tài)生成、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知識庫,具有生成性、持續(xù)進化性。由此,充分利用學習元平臺生成性、持續(xù)進化的特征,可增強時代感和針對性,實現立德樹人的內容持續(xù)供給與智能提升。學習元平臺具有開放的內容編輯環(huán)境,可以允許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進行共同編輯,“制作成種類豐富的微視頻和微課程”[28],使教育內容集動畫、圖片、聲音、文字于一身,使得內容的呈現從單維轉向多維,從平面轉為立體,從靜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和交互,實現內容的智能化提升。在共同編輯的同時,還存在著不同需求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學習元平臺將“人”也納入了內容資源。學校落實立德樹人可以依托該平臺呼吁學生、教師、專家學者等共同對教育內容的篩選進行獻策獻力,充分發(fā)揮群體智慧,協同進行內容編輯,以新穎性打破僵化的內容生態(tài),增強教育內容的全面性、針對性和智能化,使立德樹人始終充滿并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持續(xù)進化發(fā)展,不斷推進立德樹人向更“優(yōu)”更“智”的臺階邁進。同時,在共同編輯中,可通過“頭腦風暴”來革新和優(yōu)化內容,打破教育內容編制的壟斷性,尤其是有效地聽取和反映學生的聲音,增加學生對于立德樹人教育內容編制的參與感、情感認同性與生活聯系度,使學生從“學人”“學事”的被動角色轉換為“做人”“做事”的主動角色,將學生本身作為優(yōu)化立德樹人內容的有益資源。

        (三)打造智慧課堂,暢通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

        推進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29]。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可積極借助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課堂,深入到課前診斷、課中調試、課后追蹤的課堂領域,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和學的滲透與融合,促進德智體美勞各學科內在的知識聯結,將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第一,課前診斷。一個優(yōu)質課堂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缺乏對學情的精準把握,務實高效的課堂是難以建構起來的。因此,從教師教的方面而言,教師通過智慧課堂的課前診斷,借助智慧教育平臺的智能測試系統進行學情分析,探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研判和監(jiān)測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動態(tài),精準借助學生的第一手學情與發(fā)展資料輔助教師診斷問題、差異化匹配優(yōu)質教案和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實現以學定教。同時,從學生學的維度而言,智慧教育信息平臺根據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結合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智能推送富媒體的預習素材或微課,讓學生在智慧課堂展開前進行前瞻性的知識建構,潛移默化之中開拓學生的發(fā)展視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提供基礎支撐。如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預習,智慧教育可根據不同學段的發(fā)展實際,或是從正面展現優(yōu)秀道德品質人物,或是從反面提供公開違法亂紀處罰案例等,將道德與法治的精神內核與學生日常生活和終身發(fā)展相關聯,在推送內容上能夠展現“自律與他律共在、權利與義務共遵、自由與紀律共存”的價值觀,使學生由內到外提升道德素質、由外到內地形成法治思維,為立德樹人任務落實提供穩(wěn)固、持久的精神動力。

        第二,課中調試。教育過程不是靜態(tài)而是動態(tài)的交互過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育行為,以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僅靠教師個人經驗與視聽覺器官人工辨別學生課堂表現難以做到及時調控,可以借助智慧教育的面部識別、情景感知等技術,動態(tài)捕捉學生、教師的課堂表情變化。如通過表情因子動態(tài)分析教學過程,形成教學過程數據檔案。教師可依據檔案數據定位最有效的教學行為,形成具備個人特色的教育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營造師生共鳴的課堂氛圍。同時,在智慧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診斷,結合教師的教學內容及時推送隨堂測驗,從而根據隨堂測驗結果的及時反饋,可精準、快速定位到前段課堂的難點、弱點,在后端課堂中及時進行補充講解與回顧,針對性加強學生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當堂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最大化發(fā)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智慧的教師培養(yǎng)智慧的學生,不斷提升課堂的育人質量。

        第三,課后追蹤。教育是一個潛在的、延時收獲的過程,學生品德的生成、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起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作業(yè)的批改與反饋往往是滯后的,在習題講評時也往往是面向全體,對個別化、針對性的輔導兼顧不夠。智慧課堂通過課后追蹤,借助個性化作業(yè)推送、錄制微課、講解視頻等方式進行深化補齊、持續(xù)性強化課堂學習成果,實現個性化輔導。借助智慧教育動態(tài)追蹤技術,智慧課堂捕捉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行為表現的細微變化,動態(tài)分析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如根據在同一情境下學生的智力反應速度變化、道德判斷以及道德行為選擇變化等數據,可視化表達素養(yǎng)提升的動態(tài)過程。同時,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優(yōu)秀思想品德的形成等還有可能偏離預期方向,教師在有限精力下無法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反向生長”,需借助智慧教育的智能系統(如Karma系統)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行為趨向,進而獲得前瞻性信息,預先在學生行為品格“反向生長”形成惡性結果之前進行積極干預,未雨綢繆,解決學生潛在的思想認識、道德養(yǎng)成中的問題,確保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方向,滿足學生心智發(fā)展的需求,不斷強化課堂育人的實效性。

        (四)營造無邊界的智能環(huán)境,推動學校立德樹人的常態(tài)開展

        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不僅要有嚴謹的理論支撐,更要有一以貫之、切實推進的實踐行動。誠如涂爾干(émile Durkheim)所言,真正的德性,并不是對于那些難以達到的高尚目標與優(yōu)異品格進行精神上的苦苦思考和錘煉,而是能夠將個體身上的某種內在的屬性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予以外化表現[30]。行為的外化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展開并得到充盈的。借助智慧教育將傳統物理課堂與智能終端相結合,營造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無邊界智能環(huán)境,實現現實環(huán)境與虛擬環(huán)境的有效銜接,以易開展的學習環(huán)境、易構建的情景環(huán)境、立體化的測評空間,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貫穿全過程、融入各方面的智能發(fā)展環(huán)境,將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納入常態(tài)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軌道。

        第一,打造跨時空的學習環(huán)境推進立德樹人常態(tài)化。伴隨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智慧教育打破了傳統物理限制的課堂,建立了跨時空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跨時空學習環(huán)境中,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連接到更廣域的學習社區(qū)進行合作研討,將傳統的定時定址的物理課堂變?yōu)橐苿拥?、泛在的智慧課堂,降低教學的啟動成本,提升無縫育人的自由度與銜接度,使立德樹人跨越物理限制,在學習與生活中隨時隨地開展,賦予立德樹人以常態(tài)性。如改變傳統模式下組織學生實地去烈士陵園、展覽館、交通隊等開展革命傳統、文化藝術、安全教育等方式,在智慧教育平臺設置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題的教育模塊,學生輕松借助智能終端跨越地理限制,節(jié)約活動時間和安全成本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法治意識、動手動腦能力等,育人成才,促進立德樹人的持續(xù)推進。

        第二,營造虛擬環(huán)境推進立德樹人常態(tài)化。智慧教育是在動態(tài)追蹤、情景感知、虛擬AR等智能技術支持下構建起來的。通過AR技術虛擬立德樹人空間,可有效解決現實教學情境中實踐環(huán)境匱乏的問題,從而將育人工作融入學生成長的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貫穿化、常態(tài)化的落實。在傳統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立德樹人的推進多維持在知識建構層面,尤其是德育過程的智育化剝奪了學生道德判斷、道德體驗和道德自主的機會,因而難以內化為慣性的行為表現。而智慧教育的虛擬立德樹人空間,可虛擬道德問題場景,通過AR眼鏡將現實空間與虛擬道德情景結合,推送不同的道德問題情境,調動虛擬空間中學生的情感動力和情感意動[31],刺激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生發(fā)。如虛擬建造生態(tài)環(huán)境空間,向學生展示過度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環(huán)境等造成的惡性結果,借助感官通道的協同刺激,將淺層的節(jié)約教育、環(huán)境保護教育轉變?yōu)楦唠A深層的實踐教育,以生活化的虛擬情景強化學生節(jié)約資源、愛護環(huán)境的品質養(yǎng)成,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構建智能測評空間推進立德樹人常態(tài)化。德性的養(yǎng)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指出:“德性在我們身上的養(yǎng)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32]。因此,道德的養(yǎng)成既不能脫離自然賦予也不能完全依賴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表現,需要無邊界的行為表征。智慧教育可基于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構建行為測評空間,發(fā)揮全面感知特征,利用情景感知、智能追蹤全面、系統的捕捉學生自然狀態(tài)下的心理、生理表現,彌補傳統測評量化標準的形式化、工具化短板,促進學習評價從平面走向立體[33],使之成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強效助推器[34],推動立德樹人從表面化、文本化走向深度化、常態(tài)化。如借助智能技術動態(tài)采集學生日常行為,建立涵蓋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思想素養(yǎng)、行為操守等各項綜合指標在內的學生檔案,以檔案內容與數據作為評價標準,綜合權衡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學識能力,以智能測評數據為立德樹人工作提供可視化、立體化的信息支撐,充分發(fā)揮測評結果的激勵作用和反饋功能,為學校開展立德樹人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久久為功的毅力,真正打好各學校各學段立德樹人工作的接力賽,持續(xù)推動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有序開展,穩(wěn)步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9-05-17(01).

        [2] 邵曉楓,劉文怡.智慧教育的本質:通過轉識成智培育智慧主體[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7-14.

        [3] [英]懷特海.莊蓮平等譯.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4] [印]克里希那穆提.張南星譯.一生的學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5] 錢學敏.錢學森關于復雜系統與大成智慧的理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1-57.

        [6] 郭峰,李娟.智慧教育視野下教師文化場域的現狀與重構[J]中國電化教育,2020,(4):125-130.

        [7] IBM.Let’s build a smarter planet [EB/OL].http://www.ibmbusinessinsight.com/ blog/wp-content/uploads/2009/12/Smart_Plan et.pdf,2021-07-09.

        [8] 王運武,彭梓涵等.智慧教育的多維透視——兼論智慧教育的未來發(fā)展[J].現代教育技術,2020,(2):21-27.

        [9] 王玉.20年來我國價值哲學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99,(4):158-168.

        [10] 張永波.智慧教育倫理觀的建構機理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49-55+92.

        [11][12][25] 馮永剛.學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邏輯向度[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35-144.

        [13] 李偉勝.以教育活動為著力點建設立德樹人的能力系統[J].中國電化教育,2021,(7):62-68.

        [14] Ceci SJ.Urie Bronfenbrenner (1917-2005)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2):173-174

        [15] 陳坤,李佳.智慧教育助推學生個性化發(fā)展[J].中國教育學刊,2020,(3):106.

        [16] 劉磊,劉瑞.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轉變:困境與突圍——基于海德格爾技術哲學視角[J].開放教育研究,2020,(3):44-50.

        [17]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71.

        [18]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從1.0走向2.0——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走向與思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98-103+164.

        [19] 陳明陽,陽亞平等.智慧教育視域下混合式學習空間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9,(11):79-85.

        [20] 楊曉娟.基于現實關系的虛擬學習社區(qū)參與機制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92-102.

        [21] 習近平.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02).

        [2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2).

        [23] [德]馬克思·韋伯.閻克文譯.經濟與社會(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4] 馮永剛.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制度障礙及其破解[J].江蘇高教,2014,(2): 1-4.

        [26] 楊現民,程罡等.學習元平臺的設計及其應用場景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3):55-61.

        [27] 唐漢衛(wèi).學校立德樹人的全面滲透:意蘊、實踐與優(yōu)化[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1-6.

        [28] 邢西深,李軍.“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發(fā)展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21,(5):57-62.

        [29] 教基[2017]8號.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Z].

        [30] [法]愛彌爾·涂爾干.李康譯.教育思想的演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1] 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3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3] 祝智庭,彭紅超.技術賦能智慧教育之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10):1-8.

        [34] 王嘉毅,張晉.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與現實要求[J].中國電化教育,2020,(8):1-6+40.

        作者簡介:

        馮永剛: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哲學、教育基本理論。

        趙丹丹: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德育理論與實踐。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Wisdom Education in School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Feng Yonggang, Zhao Dandan(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education form that deeply integrates smart technology and subject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includes the openness of the time doma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irspa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audience, the diversity of interaction, and the customization of services. The humanistic logic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has cultivated the wisdom of educating people by teachers, realiz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and broadening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time and space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By strengthening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smart education, building a learning meta-platform, creating smart classrooms, and creating a borderless smart environment, we can establish a perfect humanistic view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ptimize the content supply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pen the main channel for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norm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f the school.

        Keywords: intelligent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leading role of value; generating path

        收稿日期:2021年7月30日

        責任編輯:邢西深

        猜你喜歡
        價值引領智慧教育立德樹人
        高校智慧教育生態(tài)發(fā)展新挑戰(zhàn)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4:55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化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
        智慧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探究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的價值引導與美德塑造
        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 17:37:45
        淺談思想政治課中負面案例的運用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十| 亚洲av天堂一区二区| 极品尤物人妻堕落沉沦|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成人2007|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丰满熟妇乱子伦|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 日韩精品永久免费播放平台| 久久精品日韩免费视频| 成年人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四川发廊丰满老熟妇|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av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中字| 日本熟妇人妻xxxxx视频|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免费AV|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直播| 国产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老师| 五十路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骚色老妇视频网站|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