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習任務群視閾下引導學生鑒賞詩歌。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活動,引導學生賞析作品中的意象,與“文學閱讀和寫作”任務群相結合,嘗試開展想象補白的創(chuàng)作活動,展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探究作品的情感軌跡,幫助學生深入學習詩歌,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詩歌教學;高中語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出發(f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將學習項目作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歌時,還要從文學閱讀和寫作、語言積累、梳理和探究等方面入手,設計學習任務群,促使學生展開整體學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詩歌基調
教師圍繞詩歌設計學習任務群時要充分考慮詩歌的特點。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言說方式,作者常常將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境遇融入到作品中,使得詩歌作品成為觀照自我情感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學習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圍繞杜甫作品的賞析設置相關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任務一可以圍繞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學生自主搜集杜甫的詩歌,感受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任務二則要求學生自主搜集與杜甫生平的相關資料,著重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思考詩歌獨特的風格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進而挖掘隱藏在其中的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體會到作者的家國情懷。任務三則為品味領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體分析其作品,找出具有特點的意象、典故,分析作者在選詞酌句方面的語言習慣。在這樣一組任務的幫助下,學生掌握了杜甫作品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結合具體的詩作,分析交流,思考傳統(tǒng)文學如何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如何體現(xiàn)內在情感。
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圍繞語言建構和運用、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和傳承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整體了解詩歌內容、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展開賞析,體會詩作之美和蘊藏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
二、賞析意象,拉近時空距離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強調多層次的綜合效應,教師要避免逐“點”教授知識,而要將各種學科技能整合在一起展開教學。對于詩歌教學來說,體會作品的意象十分重要,教師要避免單純引導學生賞析意象,而要促使學生在賞析意象的同時獲得審美感受,提升綜合能力。
圍繞“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師可設計一系列任務,引導學生圍繞意象展開探究。任務一,圍繞《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古詩詞的賞析展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驚濤駭浪、歷史人物等意象進行分析,分析意象和物象之間的區(qū)別,然后嘗試探究蘊含在詞作中的情感。此外,學生還要總結歸納古詩詞各種不同的意象,思考作者展開文學創(chuàng)作時如何合理選擇意象,如何在傳統(tǒng)意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意。任務二,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嘗試創(chuàng)作詩歌,并在詩歌中同樣展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情感,要求使用一些具有新意的意象。在這一系列的任務中,學生圍繞“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作”這個核心任務展開學習,將詩詞意象作為主要探究對象,思考如何在閱讀中通過理解意象的內涵體會核心思想,又如何在寫作中創(chuàng)作有新意的意象。
在“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意象在詩歌中的內涵,然后運用對比分析的方式探究該意象的象征意義是否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變化,最后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自主創(chuàng)作時如何選擇意象。這樣就將賞析、應用等多方面的學科技能結合在一起,避免教學內容的單一化,符合任務群教學的要求。
三、想象補白,架起心靈橋梁
學習任務群強調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的時候也要圍繞語言、知識、技能、思想情感等各種不同的角度設計任務,促使學生多層次地發(fā)展。教師可以利用詩歌作品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補白,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在完成任務群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思辨能力,運用發(fā)散思維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和作者形成了共鳴。
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古詩詞展開辨析閱讀,以《琵琶行》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將聲音具體展現(xiàn)出來,怎樣將寫實的內容和想象的內容相結合,體現(xiàn)出如夢似幻的音樂美。在任務探究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探究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份特點,作者為何會對琵琶女的故事如此感興趣,還為之感動落淚。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辯論活動,分別從作者的身份、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作者的生活境遇等若干角度入手,各自提出證據(jù),證明作者為何會落淚。最后教師還讓學生嘗試用文字將這種心理變化描述出來。有學生便用文字描繪了作者的心理歷程,寫了從漫不經心到略感興趣,再到生發(fā)同情之心,最后到感動涕零,展現(xiàn)了作者復雜的內心活動,同時也體現(xiàn)了該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在這樣一系列的任務后,學生架設起了和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的橋梁,同時他們也掌握了語言技巧,全面提升了語文能力。
在學生展開想象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架設起自己和作者之間的橋梁,消除二者間的距離感。教師可以設計誦讀、想象、創(chuàng)作、感悟等一系列學習任務,使學生整體理解詩歌,了解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四、咀嚼形式,探析情感軌跡
“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這個學習任務群的核心在于探究現(xiàn)當代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路,分析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自己對社會的理性思考。不少現(xiàn)代詩人都喜歡用獨特的語言組織形式來表達獨特的意味,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教師要注意整體設計、統(tǒng)籌安排,將咀嚼形式和情感探究整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挖掘蘊藏在現(xiàn)當代作品中的情感軌跡。
在“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中,學生閱讀了不少經典的現(xiàn)代詩,并了解了各個不同的詩歌流派。以新月派為例,學生閱讀了聞一多的《紅燭》等作品,并深刻體會了新月派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三美”結合的特點。教師將探究作品形式美和感悟作品情感結合在了一起,并設計了層層遞進的任務。任務一,圍繞分析詩歌的結構入手,重點在感受作品的韻律、節(jié)奏,體會音樂美。任務二,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要求學生思考作者想要抒發(fā)怎樣的情感,思考作者為何用問答的形式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對人生真諦的追求,這樣學生能深挖下去,體會作品的情感軌跡。此外,教師還設計了選修的任務,引導有能力的學生嘗試,學生要尋找其他新月派的詩人,探究其作品是否都符合“三美”的特點,然后再尋找其他流派的詩歌,說說其特點是什么,并嘗試分析為何它們并沒有將寫作的焦點放在形式美上,它們是如何體現(xiàn)獨特的情感的。
在圍繞“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展開探究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語文課程的目標和教學的基本框架,展開探究,然后進行適當拓展和延伸,并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提高和深化。這樣安排學習任務群能讓學生逐步深入,對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有充分認知和理解。
學習任務群涉及了各種語言素材的學習和運用,包含語體和文體等各方面的知識點。教師要結合詩歌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促使學生展開自主合作和個性化探究,嘗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詩歌的特點,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紅平.高中語文任務群學習的幾點冷思考[J].華夏教師,2020(8).
[2]袁菊.群星拱斗 拾級而上——“任務群學習”中的子專題設計與推進試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8).
作者簡介:劉東(1982— ),男 ,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詩歌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