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林,陳一萌*,張其圣,,李檸汶,柏紅梅,汪冬冬,王波,周永潮,余英,費思濤
(1.四川省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3.四川東坡中國泡菜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四川 眉山 620010;4.興文縣林業(yè)和竹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四川 宜賓 644499;5.宜賓林竹產業(yè)研究院,四川 宜賓 644002;6.宜賓有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四川 宜賓 644009)
竹筍滋味鮮美,肉質脆嫩,清香爽口,自古被視為“蔬中佳珍”、“素食第一品”,曾被列為貢品。其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胡蘿卜素以及鈣、磷、鐵、鎂等多種礦物元素[1],脂肪、淀粉含量低,屬于低脂、低熱量食品。竹筍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不僅可以潤腸通便,還具有凈化胃腸道、清除自由基、阻礙重金屬吸收[2]、降低血脂的功能[3]。四川是盛產竹筍的省份,人們常將竹筍直接炒制食用或制成干筍,市場上缺少以竹筍為原料進行深加工的特色川味休閑食品。目前國內外對于竹筍的加工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筍飲料[4]、清水筍罐頭[5]、竹筍餅干[6]這一類的食品,而關于具備四川特色風味的竹筍深加工食品的研究鮮見報道。
辣椒是一種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市場上常見的辣椒大多為錐形,顏色呈青色或紅色居多,辣椒的辣味刺激能極大地增進人們的食欲[7],同時辣椒也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8]。辣椒醬是以辣椒為原料制作而成的醬料,是調味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四川盆地,氣候潮濕,冬天寒冷,容易得風濕疾病,吃辣椒可使人身體發(fā)熱,還有祛濕的功效。將竹筍與辣椒醬相結合,以竹筍清爽的口感中和辣椒的辛辣,降低辣椒對味蕾的刺激,同時低脂高膳食纖維的竹筍符合消費者對低熱量食品的追求。將四川當地特色辣椒與竹筍結合制作一款特色川竹辣椒醬,可大大提升竹筍和辣椒醬的附加值,又可以有效推廣川竹這一特色食物,擴大川竹的影響力。
本研究以新鮮四川竹筍為原料,使用二荊條、小米辣、子彈頭辣椒、八角粉、香葉粉、花椒粉、草果粉、小黃姜等配料進行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制作,以感官評分和亞硝酸鈉含量作為評價指標,采用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設計優(yōu)化出白砂糖、甜面醬、味精的最佳添加量。用篩選出來的最優(yōu)配方制作川竹辣椒醬并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術分析特色川竹辣椒醬中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成分。本研究既豐富了市場上辣椒醬的種類,又為四川竹筍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川雷竹筍、干二荊條、小米辣、子彈頭辣椒、八角粉、香葉粉、花椒粉、草果粉、小黃姜、酵母膏、5′-肌苷酸鈉和5′-鳥核酸鈉(5'-IMP和 5'-GMP,I+G)(食用級):市售;白砂糖:太古糖業(yè)(中國)有限公司;味精:四川國莎實業(yè)有限公司;紅油豆瓣、甜面醬:四川省郫縣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菜籽油:上海嘉里食品工業(yè)有限公司。
亞鐵氰化鉀、四硼酸鈉:成都化學試劑廠;冰乙酸、二水乙酸鋅:成都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亞硝酸鈉: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無水對氨基苯磺酸:同濟大學應用技術研究院;N-1-萘乙二胺鹽酸鹽:天津市化學試劑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電子天平(YP50001):上海越平科學儀器(蘇州)制造有限公司;真空包裝機(DZ500/2SBⅡ):浙江葆春包裝機械有限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752G):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制造;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TQ2040):日本島津儀器公司。
1.3.1 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制作工藝
圖1 特色川竹辣椒醬制作工藝流程Fig.1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1.3.2 操作要點
1.3.2.1 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基礎配方
經過前期預試驗得到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基礎配方:以菜籽油(500 g)的質量為基準,其他輔料按菜籽油質量的百分比計算,竹筍20.0%、豆瓣醬30.0%、特制辣椒面(干二荊條∶子彈頭∶小米辣=10∶2∶3,質量比)30.0%、小黃姜8.0%、八角粉0.4%、香葉粉0.6%、草果粉0.4%、花椒粉1.0%、I+G 0.04%、酵母膏0.4%。
1.3.2.2 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制作工藝
挑選新鮮的竹筍清洗干凈后將其切分成1 cm3左右,形狀規(guī)則的顆粒狀,在沸水里漂燙5 min后撈出過冷水浸泡,冷卻后撈出、瀝干備用;向鍋中倒入500 g菜籽油,大火加熱至180℃后關火降溫至120℃左右時,將豆瓣醬、特制辣椒面、八角粉、香葉粉、草果粉、花椒粉、小黃姜按比例添加,進行混合,小火炒料20 min,然后按比例加入瀝干的竹筍粒、甜面醬、白砂糖、味精、I+G、酵母膏等,繼續(xù)炒制10 min,炒制過程中均使用中小火,不斷翻炒,避免糊鍋。冷卻后進行真空密封,于100℃水浴滅菌20 min,冷卻后即可食用。
1.3.3 試驗設計
1.3.3.1 單因素試驗設計
針對白砂糖添加量、甜面醬添加量、味精添加量開展單因素試驗,試驗設計:1)改變白砂糖添加量分別為 0.2%、0.4%、0.6%、0.8%、1.0%,甜面醬添加量為3.0%,味精添加量為2.5%;2)改變甜面醬添加量分別為 2.0%、2.5%、3.0%、3.5%、4.0%,白砂糖添加量為0.6%,味精添加量為2.5%;3)改變味精添加量分別為1.5%、2.0%、2.5%、3.0%、3.5%,白砂糖添加量為0.6%,甜面醬添加量為3.0%。以感官評分為指標,篩選適宜的調料配比。
1.3.3.2 正交試驗設計
以白砂糖添加量、甜面醬添加量和味精添加量為3個主要因素,依據單因素試驗結果確定正交試驗的因素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以感官評分和亞硝酸鈉含量為評定指標,每組進行3次平行試驗,篩選出最優(yōu)的工藝配方。L9(34)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特色川竹辣椒醬正交試驗因素水平Table 1The factors and levels of L9(34)orthogonal test for characteristic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1.3.3.3 特色川竹辣椒醬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分析
以正交試驗最終篩選出的最佳工藝配方制作出川竹辣椒醬,采用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結合GC-MS對川竹辣椒醬中揮發(fā)性風味成分進行分析。
1)樣品處理
取川竹辣椒醬與超純水按1∶1的質量比進行勻漿,取2.0g勻漿好的樣品到15mL頂空瓶中,于45℃下水浴30 min;插入老化后的萃取頭,45℃萃取30 min,手動進樣檢測。
2)GC-MS條件
GC-MS條件參照丁詩瑤等[9]的方法并稍作修改。GC條件:色譜柱載氣為He,流速1 mL/min;進樣口溫度250℃;不分流進樣;升溫程序為起始溫度50℃,以10℃/min升至85℃(保留1.5 min),再以5℃/min升至100℃(保留1 min),以2.5℃/min升至175℃(保持1.5 min),最后以10℃/min升至250℃。MS條件:EI電離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30℃;接口溫度250℃;質量掃描范圍35 amu~350 amu。
1.3.4 指標測定
1.3.4.1 感官評分
由6位食品專業(yè)的工作人員組成評定小組對產品的色澤、香味、滋味和脆度進行感官評分[10],感官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特色川竹辣椒醬的感官評分標準Table 2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haracteristic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1.3.4.2 亞硝酸鈉含量的測定
參考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亞硝酸鹽與硝酸鹽的測定》[11]中的分光光度法測定川竹辣椒醬中亞硝酸鈉的含量。
1.3.5 數據分析
根據GC-MS得到的總離子流圖,在NIST11數據庫中進行初步比對,將相似度>80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進行定性分析,鑒定出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成分,化合物相對含量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進行分析。
試驗進行3次重復操作,試驗數據通過SPSS 20.0進行處理與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繪制圖表。
2.1.1 白砂糖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品質的影響
白砂糖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2。
圖2 白砂糖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品質的影響Fig.2 Effect of addition amount of white granulated sugar on sensory quality of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白砂糖在日常烹飪菜肴中不僅可以減少咸味、辣味,還可以提升菜肴的鮮味[12]。由圖2可知,隨著白砂糖添加量不斷增加,川竹辣椒醬的感官評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當白砂糖添加量為0.6%時,感官評分最高,為83.5,白砂糖添加量持續(xù)增加至1.0%時,感官評分降低至74.5,原因可能是加糖過多,辣椒醬偏甜膩,影響了竹筍的清香和辣椒原本的味道。綜合考慮,白砂糖添加量為0.6%左右為宜。
2.1.2 甜面醬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品質的影響
甜面醬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評分的影響見圖3。
圖3 甜面醬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評分的影響Fig.3 Effect of addition amount of sweet bean paste on sensory score of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甜面醬中含有多種揮發(fā)性酯類物質[13],會明顯影響川竹辣椒醬的滋味、香味。由圖3可知,隨著甜面醬添加量的增加,感官評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添加量為3.0%時,感官評分最高,為85,添加量增加至4.0%時,感官評分明顯降低,可能是由于甜面醬獨特的風味破壞了辣椒醬口感的平衡感,引起不適的食用感,故甜面醬添加量應選擇3.0%左右較為合適。
2.1.3 味精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品質的影響
不同的味精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評分的影響見圖4。
圖4 味精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感官評分的影響Fig.4 Effect of addition amount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on sensory score of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味精會明顯影響川竹辣椒醬的鮮味,由圖4可知,味精添加量為2.0%時,感官評分最高,添加量持續(xù)增加時,感官評分迅速下降,味精添加過多,致使鮮味過于突出,口味不夠自然,導致鮮味完全壓過其他味道,使得滋味較差,感官評分降低,因此綜合考慮,味精的添加量在2.0%左右為宜。
2.2.1 特色川竹辣椒醬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
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將白砂糖添加量(A)、甜面醬添加量(B)、味精添加量(C)作為自變量,以感官評分和亞硝酸鈉含量為評價指標,進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影響川竹辣椒醬中亞硝酸鈉含量的因素主次順序為B>C>A,即甜面醬添加量對川竹辣椒醬亞硝酸鈉含量影響最大,其次為味精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影響川竹辣椒醬感官評分的因素主次順序為A>B>C,即白砂糖添加量對感官評分影響最大,其次為甜面醬添加量,味精添加量影響最小。
表3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3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在食品中,亞硝酸鈉含量越少越好[14],根據正交試驗極差分析,篩選出以亞硝酸鈉含量為評定指標的最優(yōu)組合為A2B1C1;以感官評分為評價指標所篩選出的最優(yōu)組合為A1B1C1。A2B1C1這個組合未包含在正交試驗中,因此需要進行驗證試驗。
2.2.2 驗證試驗結果與分析
驗證試驗結果見表4。
表4 驗證試驗結果Table 4 Verification test results
A1B1C1和A2B1C1組的甜面醬、味精添加量均相同,白砂糖的添加量分別為0.6%和0.8%。由驗證試驗表4可知,A1B1C1組合的亞硝酸鈉含量為0.471 mg/kg,感官評分為85.0;A2B1C1的亞硝酸鈉含量為0.487 mg/kg,感官評分為86.7。A2B1C1比A1B1C1的亞硝酸鈉含量略高一點,感官評分明顯更高。綜合考慮,選擇最優(yōu)的川竹辣椒醬的配方組合為A2B1C1,即白砂糖添加量為0.8%、甜面醬添加量為2.5%、味精添加量為1.5%。以此配方制作的川竹辣椒醬顏色鮮紅有光澤,辣椒香味濃郁,竹筍原有的清新感和脆度得以保留,具有較好風味和口感,品質較好。
特色川竹辣椒醬中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總離子流圖見圖5,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檢測結果見表5。
圖5 特色川竹辣椒醬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總離子流圖Fig.5 Total ion current curve of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of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表5 特色川竹辣椒醬中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GC-MS分析結果Table 5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in Sichuan bamboo pepper sauce
由表5可知,通過GC-MS檢測出川竹辣椒醬中共有53種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其中烯烴類15種(46.40%)、醛類11種(29.90%)、醇類9種(7.34%)、酯類3種(1.76%)、酮類3種(1.16%)、酸類2種(4.56%)、烷烴類3種(1.00%)、芳香類2種(1.23%)、其他類5種(6.12%),主要為 β-水芹烯(24.11%)、d-檸檬烯(8.78%)、香葉醛(6.81%)、(E)-2-癸烯醛(4.79%)、橙花醛(4.54%)、糠醛(3.42%)、壬醛(3.35%)、乙酸(2.97%)、α-姜烯(2.94%)、龍腦(2.83%)、芳樟醇(2.26%)等。
烯烴類化合物含量最高,但其風味閾值較高,主要來源于脂肪氧化或氨基酸氧化[15],對風味貢獻較小[16],其中β-水芹烯具有令人愉悅的清涼香味[17],主要可能來源于小黃姜的揮發(fā)性風味成分[18]、d-檸檬烯存在于柑橘、檸檬、葡萄、橙等水果和蔬菜中,具有新鮮檸檬香氣[19],具有預防和治療癌癥的功效[20]。醛類物質的風味閾值低[21],對風味貢獻大[22],其中含量較高的壬醛具有柑橘香和青草香,可能是竹筍本身的揮發(fā)性風味成分[23];香葉醛和橙花醛為順反異構體,差別在于檸檬香氣的強弱[24]。醇類物質風味閾值較低,對風味有一定貢獻,主要來源于脂肪氧化分解[25],其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芳樟醇,具有柑橘香氣[26],主要來自于豆瓣醬特征香氣的保留[27]。酯類化合物具有氣味疊加效應[28],檢測出的酯類物質為乙酸龍腦酯、苯甲酸甲酯和安息香酸乙酯,含量較低。酮類和酸類物質有較高的閾值,對風味貢獻較少。
特色川竹辣椒醬的基礎配方:以菜籽油(500 g)的質量為基準,其他輔料按菜籽油質量的百分比計算,竹筍20.0%、豆瓣醬30.0%、特制辣椒面(干二荊條∶子彈頭∶小米辣=10∶2∶3,質量比)30.0%、小黃姜 8.0%、八角粉0.4%、香葉粉0.6%、草果粉0.4%、花椒粉1.0%、I+G 0.04%、酵母膏0.4%。通過單因素試驗和L9(34)正交試驗篩選川竹辣椒醬的最佳調料配方為白砂糖0.8%、甜面醬2.5%、味精1.5%。以此配方制作川竹辣椒醬的感官評分為86.7,亞硝酸鈉含量為0.487 mg/kg,明顯低于NY/T 1070—2006《辣椒醬》標準中規(guī)定的限量(≤4.0 mg/kg)。該產品顏色鮮紅有光澤,辣椒香味濃郁,竹筍原有的清新感和脆度得以保留,品質最好。將此配方制作的川竹辣椒醬經過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檢測后,共檢測出53種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其中烯類15種、芳香類2種、醇類9種、烷烴3種、酮類3種、醛類11種、酸類2種、酯類3種、其他類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