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超 云 利 丁 楊 張曉梅 陶 暉 章仁杰 童琍琍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約90%的脊柱骨折發(fā)生于胸腰段,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經(jīng)損傷,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治療具有矯正畸形、恢復與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1]。預見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通過準確評估患者病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進展預測其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從而確定護理問題重點,及時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它是一種具有超前思維的護理模式[2]。近年隨著骨科手術用機器人的技術推廣應用,我院自2018年1月引入“天璣”骨科用機器人至今,已完成1000多例機器人輔助下的骨科手術,取得較為滿意的手術療效。本研究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機器人輔助下胸腰椎骨折內(nèi)固定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 2020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接受“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下進行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術的患者60例。納入標準:(1)年齡18~50歲;(2)經(jīng)檢查無骨質疏松癥;(3)影像學提示為胸腰椎單一椎體壓縮骨折,且均行六釘固定;(4)無神經(jīng)損傷;(5)術前焦慮評分為50~59分。排除標準:(1)多個椎體骨折,椎體爆裂性骨折;(2)合并其他臟器或部位損傷;(3)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手術。按照數(shù)字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 A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8~50歲,平均(39.44±9.68)歲;焦慮評分為(56.23±2.36)分。B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19~50歲,平均(39.15±10.25)歲;焦慮評分為(55.95±2.45)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實施預見性護理,B組實施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
1.2.1創(chuàng)造舒適的身心環(huán)境 術前1日安排手術配合護士訪視患者,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一般情況,針對患者的疑問,如手術時長、機器人操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風險等,使用手術室公眾號和幻燈片相結合的講解方式,給予盡可能的詳細解答,并介紹已完成的機器人手術的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有利于盡早恢復健康[3]。
1.2.2心理舒適護理 患者進入手術間后,由訪視護士進行信息核對,核查患者相關內(nèi)容,使其適應手術室的操作環(huán)境,在實施麻醉前,將機器人手術設備,擺放在預設的機位,同時介紹機器人使用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通過訓練有素的程序操作,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配合麻醉和手術。患者良好的術前狀態(tài),可以減少術后疼痛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2.3體位皮膚保護的預見性護理 機器人輔助下的脊柱骨折手術,在采取俯臥位時,為了增加皮膚接觸面和穩(wěn)定性,使用U形軟墊,增加患者皮膚受力面積,減小壓強,保護皮膚;巡回護士在擺放體位時,注重對顏面部皮膚的護理,防止顴骨和眼眶受壓。對女性患者的乳房和男性患者的生殖器,避免形成擠壓和扭曲。并在術前消毒和手術過程中做好保暖措施,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和時間。
1.2.4術后回訪 術后第2天進行術后回訪,并再次告知手術過程中機器人運行情況,對患者手術中存在疑問進行解答,不能用護理知識進行解釋的,及時聯(lián)系手術醫(yī)生進行解答,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并觀察切口有無紅腫,了解術后疼痛改善情況。
比較兩組“天璣”骨科機器人操作時間、C臂機透視次數(shù)、術中出血量、術前術后第一天及出院前視覺模擬(VAS)疼痛評分[4]、術后住院天數(shù)及滿意度。
組別機器人操作時間(min)C臂透視次數(shù)(次)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天數(shù)(天)A組25.03±1.628.26±1.7418.92±3.762.06±1.14B組25.58±1.538.79±2.0119.75±4.183.45±1.83t值0.3610.1310.2782.799P值0.8890.2640.129<0.01
表2 兩組VAS評分的比較 (分,
表3 兩組滿意度的比較 (分,
“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通過精密的算法、導航定位、三維成像、自動控制、先進傳感器等新技術,利用六軸向機械臂輔助醫(yī)生操作,在手術中精準定位,利用醫(yī)生高水準的置釘水平,有效提升胸腰椎骨折螺釘植入的準確性,為術者提供穩(wěn)定的操作平臺、精確的定位和智能操作手段,解決了傳統(tǒng)骨折內(nèi)固定定位困難、主要依賴術者經(jīng)驗及術中透視等手術瓶頸問題[5]。此類手術具有出血少、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能有效提升術后的康復效果[6]。目前,國內(nèi)只有一定數(shù)目的大型三甲醫(yī)院,在推廣應用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脊柱和創(chuàng)傷類等骨科手術;在胸腰椎骨折手術中進行機器人輔助螺釘植入術,仍處于技術探索和提升階段。骨科機器人的手術應用,屬于有一定技術領先的手術項目,從事相應手術的護士均經(jīng)過專業(yè)團隊的有效培訓和臨床實踐,有著扎實的骨科護理專業(yè)理論,在手術配合上熟悉骨科機器人性能和組件應用,能有效應對手術中意外情況,做到科學的應對,保障患者的安全。手術室通過實施預見性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術前對機器人的安全性、操作穩(wěn)定性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在患者進入手術間、預先麻醉前給予患者直觀展示,能改善患者面對手術的心理預期和自我暗示,也為患者術后康復時的早期功能鍛煉,增強了應對信心。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機器人的操作時間、透視次數(shù)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VAS評分低于B組(P<0.05)。分析原因,主要為手術后患者的脊柱正常解剖序列及穩(wěn)定性得到了質的重建造成的。預見性護理更多的是關注患者,對圍手術期相關護理需求能提供預見性護理服務,并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和心理疏導,盡可能減少患者手術后煩躁,增強其在快速康復中的信心,積極參與康復鍛煉[7]。提高手術滿意度,有效縮短術后住院時間和提高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應用于機器人輔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術中,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減輕患者的痛苦及優(yōu)質康復,具有相應的臨床與護理意義,值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