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詠華
(廣州市第一中學 廣東廣州 510000)
在歷史課程中充滿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而國家開設歷史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學生謹記歷史,并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高中階段,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進行歷史課程教學時,要將愛國主義滲透在課堂中。尤其是在歷史課堂中,歷史課本擁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題材,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可以通過挖掘課本素材,結合生活等方面來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進歷史課堂中,讓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歷史課堂的有機組分,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1]。
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飽受外國的欺凌和殖民統(tǒng)治,內外交困,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無數先烈為之奮斗甚至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新中國,所以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的苦難和奮斗的艱難,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主義教育當成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讓其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傳承,將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發(fā)揚光大,讓愛國的思想永遠傳承[2]。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很多的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無數的先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歷史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令人敬佩的民族氣節(jié)和國家精神,涌現(xiàn)了無數的民族英雄,這些都是高中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教學,通過向學生講授歷史的時候,不斷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不忘熱愛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的發(fā)展而學習,學習先烈們的英勇精神,將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光大,明悟學習之目的,報效祖國。
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青少年明白什么是國家尊嚴和統(tǒng)一,我們的祖國一直是注重統(tǒng)一性的。自秦始皇以來,大一統(tǒng)思想成為歷史的主流,現(xiàn)在也更是中國人民一致的愿望,祖國的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所以要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助于維護民族團結,幫助學生明悟學習的必要性,不僅是為自己,為家庭,也是未來國家而奮斗,維護祖國尊嚴的和領土完整[3]。
在歷史課堂中,傳統(tǒng)念課本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顯著地提高學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歷史教材中由于擁有大量的內容,且關系復雜,所以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就需要將教材內容融會貫通,然后創(chuàng)造這種情景,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加透徹,這樣在創(chuàng)設情景的同時,滲透進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緊跟教師的步伐,讓學生在學東西的同時,將愛國主義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4]。
例如,學習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如果教師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講授這些內容,不利于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進行,我擁有悠久的歷史,也擁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各種年代都擁有著大量的愛國人士,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教材,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景,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同時,教師可以下載相關的說書內容,以說書這樣有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被吸引住,把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成為一種節(jié)目觀賞,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歷史素材非常豐富,而歷史課程中的課文的內容也包羅萬象,素材更是多樣多彩,課本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和途徑,因此,教師要深度挖掘課本素材,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課本相結合,共同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牢牢抓住課本內容,深挖課本素材,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將課本中的知識與愛國主義相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5]。
例如,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這一章節(jié)時,課本內容都是一些主要綱要內容,內容不太詳細。教師可以通過擴展深度挖掘課本素材,將課外與課內的知識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通過課內與課外的知識相聯(lián)系,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之不易,學習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讓學生體會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存亡危機的中國,大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從而讓學生更早體味到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依據教材內容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舉辦一些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開展辯論會,讓學生辯論相關的一些愛國素材,通過這樣的辯論會,深度挖掘課本素材,結合課本滲透愛國教育。
說再多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沒有如實踐來的印象深刻,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舉辦實踐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愛國主義精神,明白新中國的今天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感受今天新中國這些成果背后的每一位英雄人物的壯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學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等近代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烈士陵園紀念塔去參觀學習紀念烈士。學生在無形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標。尤其是在清明節(ji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烈士陵園進行掃墓,通過掃墓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當地的烈士當年的英勇壯舉,另外還可以到紅色基地,去重走當年共產黨人走過的艱辛道路,尤其是紅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之路,傳達出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英勇氣概,都是當代學生需要學習的,這些是通過書本無法獲得的,所以可以讓學生重走當年的紅軍長征之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實踐中獲得書本上無法獲得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xiàn)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充分發(fā)揮高中歷史課的德育教育功能,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居安思危是中國人一直秉承的理念,通過歷史事件的鑒賞,可讓學生吸取前人的失敗的經驗,找到成功的秘訣。因此,在高中歷史課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以史為鑒,正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讓學生學會分析,從歷史事件中有所體會,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在其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由于歷史學科的獨特性,導致歷史比其他學科的資源更多,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資料,為學生生動地展示相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風云變幻,有時一個歷史片段就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整段歷史都進行了解,通過信息化技術,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例如,學習五四運動的教學內容時,高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裝備尋找各種視頻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促進學生了解那段歷史,網絡上一般資源比較豐富,甚至有相關的電視劇和電影,這一般都會受到學生的喜歡。而不管是視頻還是照片,都比課本的資源更加立體,所以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來讓學生自覺地帶入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讓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立足課本深度挖掘,這樣才能讓主義教育在歷史課程中更好地傳承下去,達到最優(yōu)的效果。每一位教師都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者,教師要做好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