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政法大學 李欣遙
見義勇為一詞最早源于《論語·為政》,在“見義不為,無勇也”一句中,大概意思為看到正義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是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規(guī)范。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關于見義勇為概念的明確規(guī)定?,F(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大量因見義勇為行為而引發(fā)的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對見義勇為的概念進行界定便具有迫切性。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案例98號和部分地方條例的觀點,筆者認為其法律上的定義應為:行為人非因法定職責、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為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實施的阻止不法侵害者逃逸,或者是發(fā)生自然災害或安全事故時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1.無因管理學說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的管理或服務的行為。有學者認為見義勇為符合無因管理的基本構成要件,所以將見義勇為認定為是一種特殊的無因管理而歸屬于無因管理[1]。筆者認為在不存在侵害人時此種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二者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并不能完全等同。首先,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存在見義勇為者、侵害人、受益人三個主體。而無因管理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并且只存在管理人和受益人兩個主體。其次,見義勇為面對的是正在發(fā)生的、迫切性的侵害,而無因管理的發(fā)生是因為本人對自己的事物或財物暫時失去控制,此種狀態(tài)的延續(xù)可能會讓利益受到損失,不具有危險性和緊迫性的特點[2]。所以將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定性相同欠妥。
2.正當防衛(wèi)或緊急避險學說
有的學者認為,見義勇為是正當防衛(wèi)或緊急避險的一種形態(tài),但筆者認為兩者存在較大區(qū)別,首先從主觀上看,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是為了使本人、他人或公共利益免受侵害,而見義勇為只能為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不包括為了個人的利益。其次,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如果超過必要的限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如果防衛(wèi)人或避險人受到傷害該如何處理,但對于見義勇為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就在于此。所以,兩者的側重點及具體適用情形存在許多差別。
3.刑事司法協(xié)助學說
還有觀點認為,見義勇為是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司法協(xié)助行為。《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對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處理:(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fā)覺的;(二)通緝在案的;(三)越獄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盡管有些反對意見認為見義勇為并不僅僅存在于刑事領域,在民事領域也廣泛存在。如果對許多只是違法但還沒有達到犯罪程度的人,那就不屬于刑事司法協(xié)助,所以認為這種說法不全面,但筆者還是傾向于認同刑事司法協(xié)助學說。
因為民眾對犯罪的理解并不需要達到專業(yè)的程度,當有侵害人并在實施侵害行為時,一般的民眾對于一些他們所認為的犯罪行為見義勇為,對行為人進行扭送,即使侵害人未達到犯罪的標準,但民眾認為可以對他扭送,這屬于假想的扭送,相當于一種假想的正當化。在涉及刑事案件時,此種認定方式更能保障見義勇為者的權益。
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規(guī)定,若因保護他人的民事權益而遭受損失的受害人可以向受益人請求補償,一種情況是若這位受害人即見義勇為者保護的利益低于應當向其補償?shù)睦鏁r,受益人此時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往往會辯稱自己并不是受益人,實際上其損失也確實大于受益,此時應該認定他為此條中規(guī)定的“受益人”嗎?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受害人在保護他人利益時也同時造成了損害,那受益人以此為理由拒絕賠償又該怎樣認定?因此界定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權益保護具有重要性。
關于見義勇為的性質有多種學說,如上文列舉的無因管理學說、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學說、刑事司法協(xié)助學說,對其性質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到其應當參照的條文。若采用無因管理學說,即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一條無因管理的規(guī)定。但是這樣一來會發(fā)現(xiàn)論證不夠,見義勇為的證明責任還要更嚴格,比如見義勇為在請求補償時還可能涉及承擔找不到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侵權人沒有能力承擔民事責任的舉證責任。由此可見,見義勇為者舉證責任增加,索賠風險增大,不利于對見義勇為者的鼓勵與保護。
在有侵權人的情況下,當侵權人承擔責任時,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可以”二字說明受益人也可以拒絕接受補償,沒有強制性。若侵權者的賠償不足或侵權者完全沒有能力進行賠償,見義勇為者是否能向受益人請求適當補償?《民法典》并未對此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并且“可以”和“應當”后面用的是“適當補償”的字樣,表明存在一個“度”的問題。補償不是賠償,賠償是填平原則,即損失多少賠多少,補償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此看來,法官在各個方面的自由裁量權過大,要依靠法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或者是之前的判決。目前我國《民法典》正式規(guī)定相關條款具體制度還不完善,很多判決更是引起輿論,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操作起來難度還比較大。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經(jīng)修改后,刪掉了“重大過失”的字樣,也就是說此條完全免去了救助者的責任。這的確為見義勇為的人解除了后顧之憂,有利于弘揚互幫互助的社會風氣,但是此條款在適用上的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對于一些需要救助的人,若沒有專業(yè)知識的人貿然上前施救,說不定會使其況變得更糟,造成更大的損失。此時若見義勇為者確實存在重大過失,按當前法律是不用承擔責任的,這種情況下是否應當考慮對被救助者的權利進行救濟以及如何救濟?這樣的話會鼓勵見義勇為者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避免產(chǎn)生糾紛。
目前除了《民法典》中的第一百八十三條、一百八十四條較為概括的規(guī)定,在對見義勇為者進行保護與鼓勵方面缺少國家層面的統(tǒng)一立法,更多的是地方性法規(guī)。比如2018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獎勵與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2020年云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云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2021年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重慶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等。但是地方的條例只限于在特定行政區(qū)域內使用,各個地方的具體規(guī)定有差異,有時還會產(chǎn)生適用上的沖突,不利于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利益。例如,江蘇省與云南省新修訂的《條例》中,對見義勇為的定義就存在區(qū)別,江蘇省見義勇為者所保護的利益比云南省多了“社會公共利益”,那么,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的人是否會受到保護,在不同的地方自會有差別。云南省對見義勇為的定義對比江蘇省還多了“不顧個人安?!保敲慈粢粋€見義勇為的人遇到幾位落水者,救了一部分人后因體力不支而未繼續(xù)施救,那他屬不屬于“不顧個人安?!倍J定為見義勇為者呢?所以,只有國家層面統(tǒng)一立法,才能指導各地逐漸完善相關規(guī)定,避免適用上的分歧。
在客觀結果上,見義勇為者是施救者,被救助人通過見義勇為者的幫助,擺脫了正在發(fā)生的、迫切性的侵害,那被救助人就是受益者。如果由于見義勇為者的施救給被救助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則被救助者不是受益人。如果僅因為被施救者得到了他人幫助就將被救助人列為受益人,不看結果的話,可能使被救助人遭受過大損失,不利于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其次,如果見義勇為者未能使被救助人完全擺脫侵害,對被救助人造成的損失小于原侵害可能會有的損失,那被救助人仍可以認定為受益人。因為總體來講見義勇為者起到了積極作用,不能對見義勇為者要求過于苛刻和完美,否則會打擊救助者的積極性,不利于社會互助優(yōu)良風氣的形成。
明確見義勇為的性質,可以對其適用合適的條款及審判思路,有利于減少同案不同判的問題。關于見義勇為的性質說法有多種,大多數(shù)人認可無因管理的觀點,筆者認為其在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是合理的,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并且持此種觀點無法在見義勇為者對侵害者造成傷害時保證其合法權益。如果存在侵害人的前提下,筆者傾向于認為見義勇為屬于刑事司法協(xié)助行為,因為要考慮到社會上的普通民眾對犯罪的理解很少能達到專業(yè)的程度,民眾對于一些他們所認為的犯罪行為見義勇為。發(fā)生了認識的錯誤,所以否定了犯罪主觀方面故意的成立,見義勇為者若有過錯是過失,無過錯則構成意外事件。值得一提的是,過失只有達到重傷才會承擔刑事責任,這樣來看,在“永州少年見義勇為被刑拘”“湖南男學生踹傷威脅男被刑拘”“校長反擊校園醉漢被刑拘”等案例中,就不應當對其中見義勇為的好人采取刑事措施,這樣有利于鼓勵見義勇為行為,勇敢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弘揚正能量。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規(guī)定,原則上受益人可以適當補償,例外時才是應當適當補償。對適當補償?shù)目紤]因素和范圍并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例如,見義勇為者及受益人各自的經(jīng)濟狀況、雙方的過錯程度、受益人獲利大小[3]等?!睹穹ǖ洹返谝磺甙侔耸畻l中規(guī)定了人身損害賠償?shù)捻椖?,包括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誤工費等,筆者認為適當?shù)难a償可以按一定比例支付其中的部分費用以達到補償?shù)哪康摹H羟趾θ说馁r償都不足以彌補見義勇為者的部分損失,筆者認為見義勇為者請求補償時,受益人應當給予補償?!翱梢浴币辉~代表有選擇性,若侵權人賠償過少而受益人拒絕賠償?shù)脑?,見義勇為者可能會承擔過大損失。目前我國法律對見義勇為的行為只有大概的規(guī)定,許多適用上的標準還特別模糊,各地區(qū)相關規(guī)定也不統(tǒng)一,出臺司法解釋對維護建議勇為者的權利具有迫切性。
見義勇為者除了維護了他人的利益,受益者還有國家。見義勇為者的權利救濟若靠侵害人和受益人無法得到很好的補償時,國家有必要對其進行救濟,比如可以申請由保險機構和有關部門支付基本醫(yī)療費用,若未參加社會保險,可以申請見義勇為發(fā)生地的人民政府撥款救濟。若因見義勇為失去生命,國家應對其親屬進行補償,比如為其家人提供就業(yè)崗位、為其子女上學提供相應補助等。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完善立法鼓勵和保護見義勇為行為,進一步化解因見義勇為引起的賠償、醫(yī)療、撫恤等糾紛,不僅是社會對“中國好人”的深情呼喚,最重要的是能傳遞正能量、守護真善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法治社會。只有國家和社會作為后盾,解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在危難的時候才會有人挺身而出,構建和諧友愛的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