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芝勇
摘要: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對孩子語言的表達與思維的訓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按照詞與詞的關系進行組塊教學,必然大放光彩,省時省力且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詞塊”;小學低段;識字教學
一、背景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詞在兒童的意識里活起來,歡蹦亂跳,使詞成為兒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識的工具”。的確,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對孩子語言的表達與思維的訓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按照詞與詞的關系進行組塊教學,必然大放光彩,省時省力且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學科最特殊的使命,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墩Z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低段識字有明確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字1600-1800,會寫800-1000個字。然而,識字教學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再加上低年級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給我們的課堂識字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性。 特別是在孩子掌握了不少的識字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之后,如何保持孩子持續(xù)識字的熱情,保障我們識字課的教學效果?經(jīng)過實踐與摸索,我們發(fā)現(xiàn),抓住課后題,巧妙融入“詞塊”教學,并以此為突破低段識字教學的重難點,效果還不錯。下面我以二年級下冊八單元23課《祖先的搖籃》為例,說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將“詞塊”融入識字課堂教學,以發(fā)揮它的最大作用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認識七個生字。記生字時,可以給他找個“好朋友”,組成詞語來記。(出示生字詞)來,放進詞語讀一讀吧。
師:(展“薔薇”,師范讀“薔薇”)它是一種藤狀、爬籬笆的小花,非常漂亮<配圖>。
師:(出示“逗小松鼠”<配圖>、“逮綠蟈蟈”<配聲音>,師范讀。)瞧!多可愛的小松鼠啊,讓我們?nèi)滩蛔∠胱哌^去逗逗它。聽到蟈蟈的聲音了嗎?還不快去逮住他,可別讓它逃走了。
師:瞧,讀著詞語,想著場景,就可以幫助我們記住這些生字啦!
(設計意圖:為了幫助學生很快滴記住本課的生字,我們借助文中的詞語來讀記。再利用場景,通過想象畫面,鞏固識記了“逮、逗”。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讓學生在場景中識字,想象中既理解了字的意思,又識記了生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在自然而然中發(fā)生了學習,正是以生為本的課堂所追求的。)
【案例二】
師:詩里的小朋友對“祖先的搖籃”充滿了好奇,他在好奇什么呢?原來啊,他很想知道: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是不是做了這些事?(PPT圈出動賓詞語,生泛讀第二小節(jié))
師:再想象著有趣的畫面讀讀第三小節(jié)吧?。≒PT圈出動賓詞語)
師:小朋友們,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還會做些什么呢?<PPT依次出示課后動賓>可能會……可能會……也可能會……
師:他們還會干些什么呢?帶著你的好奇心,展開想象,仿照第二或第三小節(jié),我們也來學著問問吧!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明白,達成課后題“讀好問句”和“仿寫”的教學目標,我們抓住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中,以及課后第三題中的動賓詞塊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圈畫、想象、運用中,既弄明白了每一個詞的構成形式,又讓學生弄清楚同類詞語之間的微小區(qū)別,更重要的是拓展開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案例三】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寫好這些帶有生字的詞語(濃綠? 賽跑? ?祖先? 藍天? 失望)想把詞語寫漂亮,我們得特別關注筆畫多、結構相對復雜的字。首先,我們要觀察這三個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的占位,其次還要特別注意各部件之間要寫得緊湊。(PPT動畫展示)
師:比如“望”字,上半部分的亡和月要盡量靠攏。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漂亮。用上同樣的方法,我們也能寫好另外兩個字<分別框出關鍵部件>(PPT占位合理,整體緊湊)
師:那怎樣寫好帶有生字的詞語呢?我們還要關注詞語間兩個字的大小,將它們均勻、整齊地排在一起。(PPT出示三個詞語)這樣,我們就能把這幾個詞語寫漂亮了。
(設計意圖:二年級寫字教學逐步偏重于間架結構的指導。我們設計的目的是把詞語寫漂亮。其實,這個“漂亮”,即把每個字的間架結構觀察清楚,找到相同點。我們選擇了詞語中相對一個字筆畫多且結構復雜,令一個字相對筆畫少且結構簡單的一類詞語,給學習有余力的孩子適當提高要求,不僅寫好筆畫多的難字,同時還要把整個詞大小均勻地排列,為后面脫離田字格書寫打下基礎。)
三、案例解碼
這節(jié)“微課”教學中的三個“案例”,始終圍繞著“詞塊”開展有效教學。看似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卻完整地、有效地實現(xiàn)了小學低段“識好字”“學好文”“寫好字”三大重要的學習任務,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具體體現(xiàn)在:
(一)以“詞塊”教學來記準生字,有利于將生字的音、形、義有機結合,避免了單個識字的死記硬背。
“案例一”中,讓學生直接回顧已知的識字方法,給生字找朋友,借助詞語來讀記。這些生字詞幾乎都出自課文,詞語之間相互聯(lián)系,呈現(xiàn)了一定的情境性,不會因為詞語教學而割裂思維,相悖于教學目的。從而避免了生字識記的單調(diào),讓學生在詞語成塊構成的情景中使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得以激發(fā),并能在圖片、聲音的刺激下不斷延續(xù)、提升,饒有興趣地很快就記住了“薔薇”“逗小松鼠”“逮綠蟈蟈”等較難讀記得生字,并理解了字義、詞義,將生字記得更牢更準。
(二)以“詞塊”教學習得語言,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的理解、多層次的積累,避免了理解詞語的機械和積累的無序。
如果說“案例一”提供的詞語是還是一個個零散的“珠子”,只是很好地為學生識記生字提供了情景。那么,“案例二”給學生的則是一根根“項鏈”,有了“人們在搖籃里做些什么”這根主線的串聯(lián),在學生對課文第二、第三節(jié)的“摘野果”等動賓詞語的初步認知之后,與這種詞語交上朋友,為后面的拓展、想象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老師“人們還會做什么”的問題引導下,再展示并朗讀課后第三題的“詞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以及仿寫詩歌的思路拓展就有了依托、有了方向。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他們就不由自主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的翅膀,不斷地去思考與發(fā)現(xiàn),從而得以理解與運用,既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連詞成句成詩,積累了詞語,習得了語言,放大了詞語教學的功能,這樣的積累與引導必然是非常有效的。
(三)以“詞塊”教學寫好字,有利于學生多角度的思維發(fā)展,避免了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點綴的尷尬境地。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強化識字、寫字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鞍咐?,為了讓孩子們練得一手漂亮的字,我們引導學生從一個詞出發(fā),先觀察并寫好詞中筆畫多、結構相對復雜的字,再引導他們寫好一個詞,注意把握詞語的整體效果,不管字的筆畫的多少,從字的大小、均勻及排列上觀察,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筆,從而寫漂亮一個又一個的詞,為寫好一句話做基礎。這樣的寫字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讓詞語教學“活”起來了。
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微課環(huán)節(jié)簡單、目標明確、有法可循,而且主要依托 “詞塊”層層展開,步步推進組織教學。學生非常清楚自己要學什么,可以怎么學,其中有什么方法,用時不多,收效豐厚;學得輕松,練得愉快。有了這樣的探索成效,我們在其他課文的教學中,繼續(xù)讓“詞塊”教學在小學低段“識好字”“讀好文”“寫好字”三大板塊中大放光彩,提高學生的詞塊意識,同時以此積累詞語、鞏固知識,并加以舉一反三。有助于我們精講多練,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讓我們看似只有短短幾分鐘甚至十來分鐘的微課,卻高度濃縮成一課時的空中課堂。當然,在后面的線上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xù)詞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并且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學到的詞塊復述故事、討論問題或進行寫話訓練,通過從低年級開始對學生逐步進行“詞塊”的認知與積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詞塊”體系,最后能夠自主快樂學習,使我們的識字課堂教學更加的省時高效,也為孩子后面的閱讀、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茂亮.詞塊教學:讓詞語“活”起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