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發(fā)展來源于言語經(jīng)驗的積累與建構(gòu)、表達交流的習練與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合閱讀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整合閱讀;思維發(fā)展;關鍵能力
整合閱讀是深度閱讀的一種形式,通過調(diào)整組合文本內(nèi)的文句、文段及編組課內(nèi)外多個文本,形成有向心力、思維力的閱讀場,讓學習開闊融通、豐富雋永,讓課堂成為充滿生長力和生命力的空間,從而改善語文教學零敲碎打、少慢差費的痼疾。
整合閱讀教學,從教學內(nèi)容來看,包括單篇文本內(nèi)部同類信息的整合閱讀、教材內(nèi)多文本整合閱讀、教材內(nèi)外多文本的聚合聯(lián)讀和名著內(nèi)多篇章的專題聯(lián)讀。開展整合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聚焦文本核心價值,指向語言的建構(gòu)、思維的提升、文化的積淀等學科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讓學生的學科思維在課堂中得以鍛煉而不斷發(fā)展。
一、整合文本內(nèi)部同類信息,構(gòu)建通透靈動的言語場
針對單篇文本,整合同類信息是為了“更好地見主題,見人物形象,見寫作手法,見語言特質(zhì),見作品風格。”比如,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整合朗讀“小”字句,品咂“小山”“小搖籃”“小雪”“小村莊”“小水墨畫”“小團花”“小灰色樹影”,可以見出作品的言語特質(zhì):小景物源于大視角,文章寫山的部分采用俯視視角,由高而低;寫水部分則用仰視視角,由低到高。兩個部分虛實結(jié)合,相映成趣,與標題結(jié)尾的呼應異曲同工。“小”景物源于真情感,景物不見得小,但作者的喜愛親昵之情,讓大事物在他眼中也嬌小可愛。作者的創(chuàng)作匠心和情感在整合閱讀中顯露無遺。又如,教學《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一文時,整合排比句段,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篇游記的“別具一格”:
“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我乘水車轉(zhuǎn)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刪改比讀的方法,讓學生品咂反復出現(xiàn)的“我”“看見了”“看到了”等詞語,體會這篇游記綜合運用空間順序與時間順序的寫作方法,感受第一人稱寫作的妙處,體會作者游覽麗江的欣喜愉悅之情等。
整合文本內(nèi)部同類信息,就“教”的方面而言,可指向內(nèi)容主旨的分析和理解;可指向作品風格的感知和品味,如上述《濟南的冬天》《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松鼠》等課例;可指向語言的建構(gòu)和運用,如上述《蘇州園林》《松鼠》等課例。就“學”的方面而言,有利于提升歸納分析能力、比較統(tǒng)整能力、表達運用能力等,其中思維能力的訓練始終在場。
二、整合教材內(nèi)外多個文本,創(chuàng)設融通遼遠的閱讀場
教材內(nèi)外多文本整合教學,注重時效性和操作性,以課時為單位編組文本、設計教學,根據(jù)教學需要和文本篇幅,可以整合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可以整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片段或長文節(jié)選,也可以整合文本和多個非文本類信息,比如表格、漫畫、短視頻等。
教材內(nèi)外多文本整合教學,其目的可以是積累語料。通過同質(zhì)文本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訓練語感,搭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全面更系統(tǒng)。比如,在教學《古代詩歌四首》一課時,教師可引入大量有關春天和秋天的詩詞,構(gòu)建出詩詞誦讀和文化積淀氛圍,學生在比讀、聯(lián)讀、誦讀中積累了許多經(jīng)典名句,豐富了言語和文學倉儲。習得方法。多篇重復展現(xiàn),易于學生從認識到操練,從而掌握某種閱讀方法。筆者曾把《我的叔叔于勒》和《寫日記的男孩》兩篇小說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學“從敘述視角解讀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旨”。通過“一帶一”的方式,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讀寫結(jié)合。以相同寫法的多篇文本為范例,發(fā)現(xiàn)并強化某種語言運用規(guī)律,學以致用。筆者把《跟魯迅先生學寫老師》《狼三則》等課例以讀促寫,效果良好。訓練思維角度、思維方法,進而提升思維品質(zhì)。多文本的組合,提供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觀察角度,自然地為思維訓練搭建了平臺。
教學目的明確了,文本的選擇和編組就有了方向。教師可以從同一主題、同一題材、同一寫法、同一作者、相同的寫作風格、相似的人物形象等角度確定整合點、選擇文本,從多文本之間的關系來看,有下面幾種類型:
1.互為支撐的文本。同一作者、同一主題或者同一寫法的幾個文本,相互支持、印證,從而達成同一結(jié)論。浙江永康外國語學校司艷平老師做的“同人同質(zhì)群詩閱讀”研究,選文的方式就屬于此種類型。
2.互為補充的文本。幾個文本在內(nèi)容或者寫作手法上互為補充,從而構(gòu)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從敘述視角解讀小說主題”這一整合點,選擇《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作為整合內(nèi)容,以“我”的視角看小說中的各個人物形象,前者能解讀出小說的多元主旨,而后者則看到的是小說單一的主旨,即“社會對苦人的涼薄”。這樣整合文本,有利于學生全面認知語用知識點。
3.互為對比的文本。幾個文本在同一整合點下又有差異,通過對比分析辨識,使學生更深入地領悟文本內(nèi)涵。比如,王君老師的《三個女人一臺戲》,選取三個文本中同樣堪稱“潑辣”的三個女人,結(jié)合具體的描寫來辨識她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比較辨析,學生學會了“寫人時,只有抓住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成長背景,才會寫出人物的共性和個性,凸現(xiàn)人物的魂兒”這一寫作知識。《兩件長衫背后的奧妙》選取《孔乙己》和《蒲柳人家》中的片段,把同樣穿長衫的孔乙己和何大學問進行對比,通過細節(jié)研讀,不僅讓學生領悟了作家塑造人物的精妙,進而觸動他們?nèi)ニ伎甲约旱娜松?/p>
多文本整合教學,因其“多”,故文本要聚焦復現(xiàn),要對比襯托,要互為補充,以保證學生的閱讀有足夠?qū)挾?,更有足夠的深度?/p>
三、整合整本書內(nèi)多個篇章,搭建開闊遼遠的閱讀場
統(tǒng)編教材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把整本書閱讀提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眾所周知,整本書閱讀不同于篇章閱讀,整本書信息量大,主題多元,內(nèi)容豐富,給讀者提供的思維空間也更加廣闊。
教材中推薦的閱讀書目就像一座座寶庫。學生泛泛瀏覽,走馬觀花,收獲定然寥寥;迎合應試,嚼食殘渣冷炙,無益于學生成長。怎樣使整本書閱讀擺脫泛閱讀和假閱讀,走向深閱讀和真閱讀呢?選點整合,做小專題研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整合目的而言,可以指向主旨理解整合文段,可以指向?qū)懛▽W習整合文段,還可以指向聯(lián)結(jié)自我整合文段。例如,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的閱讀教學,可以圍繞“回憶里的溫情”,整合多個文本或文段,讓學生從“詩情畫意描繪景物”“真情實意記述往事”“深情厚意懷念人物”等方面去研讀探究,從而深入認知魯迅先生溫情脈脈的一面。同理,也可以從“現(xiàn)實中的理性批判”為焦點,整合《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父親的病》《五猖會》《瑣記》等篇章中的片段,呈現(xiàn)一位冷峻理性地批判種種不合理社會現(xiàn)象的魯迅。
又如,七年級下冊《駱駝祥子》的整本書教學,可以從跟著名著學寫作的角度,整合寫人物語言、動作、吃食或者寫環(huán)境的文段,讓學生在“人民藝術家”老舍的語言表達中汲取言語智慧。如以“吃食有別,心情各異”為焦點,整合不同時間不同背景下祥子的吃食、吃相,引導學生學習用“吃”這一行為表達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要明確的是,無論是多文本整合閱讀還是整本書專題整合閱讀,都要處理好整體和個體的關系,聚焦議題,智慧取舍。教學過程可以“以一帶多”,即以一個文本的學習為引子,提煉出方法,或者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進而遷移到多個文本的解讀中去;也可以分類比較,在求同比異中逐步深入教學。通過分類建群、比較異同為主問題設置學習活動,避免了細問碎答,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廣闊了,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總之,整合教學法通過聚焦能力訓練點,整合文句、文段、文本,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發(fā)展閱讀的關鍵能力,促使學生在以后的閱讀學習中自覺應用,最終達成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閱讀的目的。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整合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2020YB1156】
作者簡介:孫秋備(1979— ),女,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教體局教研室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群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