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東升
摘要:現如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已然深入各個階段的教學中,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小學階段的教師,應當順應教育要求,以優(yōu)化教學手段的方式,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展開了教學研究與分析,希望可為廣大小學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發(fā)展
前言: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主要的時間是在課堂教學上的,因此教師若想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應當適當從課堂教學著手優(yōu)化。其實,從本質上來看,課堂教學的進程,也就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一個具體化的過程,換而言之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一個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為此,本文通過以下內容,從優(yōu)化教學手段作為出發(fā)點,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為目標,展開相關探討。
一、注重小學生思維的發(fā)散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所認識的、接觸的知識層面也不夠廣泛,因此許多小學生的變通能力不強,思維邏輯較為單一、直白,不懂得繞彎子,更多的是直來直往。但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雖然是普遍存在,但是若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小學階段開始,教師也應該著手培養(yǎng),而不是任由其發(fā)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同時保障學生的學習程度,這也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多花費些心思和精力,以設計、精選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從題目的解答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邏輯[1]。同時,作為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勤加思考,做到不拘一格,不要僅僅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可以開動腦筋,去思考更加簡便、直接的解題方法,在尋找解題方法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思維,也能在不斷的探索中,通過對比不同的習題解答方法,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解題方法。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同一問題上,轉換角度,嘗試用多種視角去思考,從而拓寬思路,也能看到題目另一面的解答方法,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熟練程度,選擇自己認為最優(yōu)的方法,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二、抓住好奇心理,培養(yǎng)觀察力
好奇,是人產生求知欲的萌芽,也是賦予人創(chuàng)造力的起點。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許多新鮮事物都沒曾得見,因此對于外界的陌生事物都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對于自己十分好奇的事物,更是會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思。因此作為小學教師,在教學時,便可以有意識的為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教材里的內容,設下大大小小的懸念,由此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沉浸課堂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專注度。
學生對于新鮮的知識點學習,往往是抱著極強的求知欲望的,但是學生的新鮮感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教師應該牢牢把握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烈好奇心的這段時間,為教學的內容設下環(huán)環(huán)相扣,卻又不偏離教學主題的懸念,引導學生走進課堂。通過鼓勵學生在未知的問題中去探索、去發(fā)現,只有學生在探索中無止境的新的問題出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得以保持,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常常保持新鮮感,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保持在一個激烈的點上,處于主動求知的狀態(tài)。
三、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學生思維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且又是初入校園,自主獨立性還不強,反倒是更多的屬于依賴性,也由此導致許多小學生的思維受限,過分依賴于他人的幫助,而將自己獨立完成的想法靠后安排。因此,作為小學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轉換如今依賴于旁人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本身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巧妙抓住時機,將學生自身帶入到實際問題中,讓學生產生屬于自己的主觀判斷,以此開啟獨屬于學生自己的思維邏輯[2]。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許多學生都會默不作聲,等著教師點人回答問題,或者是有自告奮勇的學生主動回答問題,而很少想著自己去做那個主動的人。這不僅是因為學生不自信的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對于教師的問題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思緒,將學生的狀態(tài)從課堂引進到學習內容中。激發(fā)學生的探求知識的迫切愿望,也能有效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熱衷于汲取未知的知識點。學習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作為出發(fā)點產生的。教師在引進內容后,同樣也可以設計出相關情景問題,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求知過程中所產生的的想法形成強烈的“不協(xié)調”性,也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曾經陷入一個誤區(q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成為了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的管理者,卻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聽課期間長期處于被動、被控、單向接受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許多小學生都會漸漸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慢慢減少對課堂的主動與熱情,很多學生在這種單一的教學下也會逐漸失去自己的個性。大多數學生由于教師在授課期間會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問題,而是產生依賴于等待答案的習慣,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發(fā)展。
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課后的思維積極性,作為教師也應當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發(fā)展,做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引導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課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若是出現不懂的難題,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同時對于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寬容,當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教師應該以循序漸進的引導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帶領學生進行思緒的遞進,從而以達到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邏輯,解決自己不會的難題。對于不善表達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足夠的空間、時間。教師還可以為表現優(yōu)異、上課積極思考的小學生頒發(fā)小紅花,以示鼓勵。
總結:
根據上述內容,本文從注重小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抓住好奇心理,培養(yǎng)觀察力;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這四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教學手段,以發(fā)展小學生思維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展開探討。
參考文獻
[1]周懷軍.淺議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1(12):67-68.
[2]丁鈞.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江西教育,2020(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