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力為本的“小組工作”課程教學改革,即以小組工作實務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通過案例引入、課堂實練、實踐操作、走向社區(qū)、結果評估等教學方式,嘗試構建以“方案設計+實踐記錄+督導評分+理論綜合”為主體的教學評估體系,從而更加全面地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目標是在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指導下,提升學生的綜合服務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符合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實務人才。
關鍵詞:能力為本;小組工作;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3-0122-03
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教學改革要深下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對高校課程教學的質量要求提高,只有運用最新的教學理念對課程進行改革,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與要求。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小組工作”的教學模式逐漸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以知識為本的培養(yǎng)體系,已經(jīng)難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有必要進行適度的改革。
一、“小組工作”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
在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教育模式下,理論知識的累積與測試成了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此種以知識為本的培養(yǎng)體系下,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雖有實踐相輔,但依然略顯單一和不足,課程設計偏于理論化,考核模式過于標準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缺乏能力型導向。
不少專家學者對社會工作相關課程進行了實踐教學運行模式的研究。黃春梅指出小組工作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應包括課內模擬與課外實踐[2],在教學模式上融合參與互動和親身體驗,以實現(xiàn)提升實務能力的目的。郭一建認為,小組工作課程實踐應倡導“行動中學習”的理念,以實現(xiàn)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3]。
通過對不同學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了目前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存在失衡現(xiàn)象,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但這些措施和方法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實務能力的訓練局限于課堂模擬。無論是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還是體驗觀察,均為課堂中的短時模擬訓練,無法真正幫助學生體驗乃至操作真實的專業(yè)服務。二是專業(yè)實踐與理論教學過于分散,不利于學生的系統(tǒng)學習。在現(xiàn)行的授課模式中,專業(yè)實踐課時間分散,致使學生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是考核模式的單一性直接影響教學模式的理論化偏向。理論考試依然是各高校的主要考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偏向于理論講授,只為幫助學生順利通過期末考核,考核模式過于單一。
二、以能力為本的“小組工作”教學改革過程
以能力為本是指圍繞職業(yè)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組織課程與教學的教學體系。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特別是針對社會工作這類實務性、應用型較強的專業(yè)的教學改革[4]。小組工作課程因其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要求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注重對綜合性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1. 案例引入,理論建構。案例的真實性及可控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潛在的工作情境,并學習在不同條件下處理同類問題的方法與技巧,通過案例引出指導解決問題的理論與工作模式,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和方法、技巧的理解與掌握,構建個人理論體系,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5]。
2. 課堂實練,觀察反思。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學生以本班同學為服務對象,運用需求評估、組員招募、目標設定、方案設計、具體實施、總結評估的小組工作方法與流程,進行小組帶領的實踐練習。
3. 實踐操作,督導隨行。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工作情境,本研究從齊魯師范學院2019級新生中挑選了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作為潛在服務對象,以項目化的形式,策劃大學新生適應性小組工作坊。任課老師作為督導,通過現(xiàn)場觀察,觀看視頻、小組記錄等方式對小組工作進行全程督導,幫助學生提升實務工作的服務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4. 內外結合,走向社區(qū)。本研究充分利用專業(yè)與JN市多家社會工作服務組織建立的實踐基地教學資源,在學生基本掌握小組工作的理論與方法,讓學生進入社會組織進入社區(qū)進行專業(yè)實習,在職場環(huán)境中檢驗與錘煉個人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專業(yè)理論與方法的理解與運用,為真正走向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5. 總結評估,過程考核。學生需要對整個服務過程進行總結,運用前后測問卷調查、服務對象滿意度調查等方法進行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以全面總結服務的成效。任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踐表現(xiàn)以及在實務工作中積存的各項工作資料,設計一套能夠準確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標準體系,包括考核認知能力、服務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以能力為本的評價模式建構
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評價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學習的結果,強調學生所具備的小組工作專業(yè)服務能力。本研究嘗試構建“小組工作”專業(yè)課程教學實踐效果評價體系,改變目前教學效果考核以“平時考察+理論綜合(筆試)”為主的評價體系,嘗試構建以“方案設計+實踐記錄+督導評分+理論綜合”為主體的教學評估體系,從而更加全面地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
1. 方案設計。設計小組工作服務方案能夠考查學生的需求調研能力以及對專業(yè)理論的掌握與運用程度。在小組工作的課程改革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求每位學生在學期中撰寫兩篇小組工作服務方案,第一份為以本班同學為潛在服務對象的服務方案,第二份為以大一新生為潛在服務對象的服務方案。對服務方案的考核主要包括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收集的資料、資料分析報告、服務方案等。
2. 實踐記錄。小組工作服務的過程記錄,能夠幫助學生思考作為小組活動的帶領者或參與者,自己的“表現(xiàn)”如何。通過反思,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帶領小組,以提升自身的實務工作能力。對實踐記錄的考核主要是要求學生在每次小組活動結束后,及時整理和評估本次小組活動的經(jīng)驗得失,撰寫小組活動記錄和評估總結報告。
3.督導評分。督導作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當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對學生來說,因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尚不全面,導致在進行專業(yè)實踐的過程中會遇見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難和問題無法解決,這就需要學生尋求督導的幫助與支持。督導主要以任課老師為主,通過對學生小組服務的現(xiàn)場觀察或者查看錄像和文字資料,對學生在帶領小組服務過程中的操作問題以及在小組結束后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
4. 理論綜合。對小組工作理論的考核是通過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以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和工作模式的掌握程度。對理論的掌握不能僅僅依靠死記硬背,需要活學活用,因而在考試中,考試題目主要以“案例分析”為主,既考察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熟悉程度,又考察了學生合理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能力為本的“小組工作”教學效果評估
(一)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效果
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中“能力”是指勝任職業(yè)工作的職業(yè)能力,它不是單一的一種崗位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職業(yè)能力[6]。以能力為本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實務工作能力,使其適應和具備應對不同職場環(huán)境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通過“案例分析→課堂實練→實踐操作→走向社區(qū)”的遞進式訓練,幫助學生逐漸深入、熟練的理解和掌握小組工作的實務工作技巧與方法,為學生畢業(yè)后進入社會工作職業(yè)崗位打下堅實的綜合能力基礎[7]。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既不會只專注于理論方法而疏于專業(yè)實務能力的提升,也不會因花過多的時間進行專業(yè)實踐訓練而導致理論知識的匱乏,使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專業(yè)實踐之間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平衡。
(二)學生對以能力為本教學模式的反饋
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因其創(chuàng)新性的授課方式及考核模式,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慣習,深受學生的喜愛和認可。以下是本研究對學習“小組工作”課程的部分學生關于能力為本教學模式的簡單訪談紀要:
學生一:“相較于以前的課堂授課模式,更喜歡這種(能力為本的)方法。在這課上,通過帶領和參加不同的小組技能訓練,對小組工作的基本理念、原則、方法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自己能夠完整的策劃和實施一個小組服務?!?/p>
學生二:“作為大一新生適應性小組項目中的一個小組帶領者,從最開始的需求調研到最后的結果評估,整個過程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雖然我知道他們是學校大一的新生——從前期心理的不安和緊張感,小組中期逐漸熟悉后的放松與適應,到后期總結評估時的成就感,這種心理變化過程是在教室學習所難以達到的,通過帶領新生適應性小組,也讓我基本掌握了“小組工作”的服務方式和技巧?!?/p>
學生三:“這種邊學習理論、邊動手操作的模式,真的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前的課程上,理論學習都是最枯燥乏味的部分,抽象、晦澀難懂?,F(xiàn)在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上沒有理解的概念、方法在實踐運用中,有了新的體會和認知,為了開展實踐,我們小組團隊從圖書館借了好多書進行了研究和學習,提升了我們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p>
四、能力為本“小組工作”教學改革總結與反思
作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工作方法之一,“小組工作”的教學不能固守于傳統(tǒng)的方法,實務工作能力的獲得僅僅靠老師的“講”是難以實現(xiàn)的,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在“講中做,做中學,學中研”,既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學生實務能力的獲得,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進行“小組工作”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學習的積極性有較大提升。在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改革中,因為需要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小組工作服務,由于理論知識并未全部講解完,學生需要主動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學習各項操作規(guī)范和流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且在自學的過程中,增加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認知,相較于被動學習,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理論和方法。
(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往往是學生最為頭疼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普遍表示既聽不懂也記不住。而在能力為本的教學改革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專業(yè)實踐緊密結合,所有的實踐方案的設計以及服務模式均以理論指導為前提,真正做到了用科學的方法為有需要的社會群體提供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研究和學習理論方法和服務技巧,逐漸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模式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
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構建以“方案設計+實踐記錄+督導評分+理論綜合(考試)”為主體的教學評估體系。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專業(yè)實踐成為考核的主要部分,要完成好專業(yè)實踐學習,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會運用到社會工作專業(yè)多門課程的眾多知識和理論,需要學生更加廣泛地學習才能夠順利推進小組服務,因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yè)實務水平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以能力為本的“小組工作”課程教學改革,從教學方法到考核模式的多角度改革,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小組工作的服務方法和技巧,提高專業(yè)實踐能力和水平,獲得了學生的認可與肯定,教學改革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可以作為社會工作部分方法課程的改革方向,培養(yǎng)更加適應職場要求,具備高水平、高質量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能力的社會工作者。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報告[EB/OL]. (20119-01-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 176/201901/ t20190129_368518.html.
[2] 黃春梅. “小組工作”實踐教學中的“參與、互動、體驗”[J]. 科教導刊(下旬),2015(02):107-108.
[3] 郭一建. 小組工作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2014、2015級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04):61-62.
[4] 苗春鳳. 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研究[J]. 社會與公益,2020(03):13-17.
[5] 周巍,李開. 案例教學法在《小組社會工作》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法制與社會,2019(35):200-201+208.
[6] 曹海英,馬海燕. 能力為本的高職《小組工作》教學研究和探索[J]. 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04):117-120.
[7] 苗春鳳. 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小組工作課程實驗教學探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07):118-124.
(薦搞人:邱珊,齊魯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
基金項目:齊魯師范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從知識為主到能力為本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以《小組工作》課程為例”(項目編號:jg201906)。
作者簡介:劉揚(1987—),男,碩士,齊魯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老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