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要:《孫子兵法》,為中國古代兵學圣典。傳入歐洲后,首先被翻譯成法語和俄語。俄羅斯現(xiàn)有五部全文俄譯本。本文重點論述馬良文翻譯《孫子兵法》即《中國兵家圣典》的主要成就。馬良文的研究,拓展了俄羅斯對《孫子兵法》的研究。
關鍵詞:《孫子兵法》 俄羅斯 馬良文 翻譯 研究
俄羅斯?jié)h學研究開始于十九世紀,目前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其中,《孫子兵法》的翻譯和研究是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秾O子兵法》是世界軍事科學領域中的寶藏,是世界三大最著名軍事典籍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宮本武藏編寫的《五輪書》和克勞塞維茨撰寫的《戰(zhàn)爭論》)。它被翻譯成50多種外文[1](7-12)。《孫子兵法》最早被翻譯成法文和俄文。在蘇聯(lián)解體以后,《孫子兵法》的譯介和傳播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馬良文是著述豐厚的著名漢學家,在不同學術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4-15)。本文重點討論馬良文翻譯《孫子兵法》的重要學術成就。
一、《孫子兵法》俄譯歷程
1772年,列昂季耶夫的《中國思想》譯文集出版,里面包括歷代皇帝和大臣論道的諭旨和奏章,還收錄了《孫子兵法》的一部分譯文。這是《孫子兵法》的首次俄譯[3](152-162)。
1860年,科斯特羅馬團斯列茲涅夫斯基中校將西方《孫子兵法》翻譯第一人約瑟夫·J·阿米奧的《孫子兵法》縮減翻譯成俄語,并寫了《中國將軍對下屬的指示》一書,此書發(fā)表于戰(zhàn)爭手冊第13卷。這是《孫子兵法》俄譯文的第一部縮減轉(zhuǎn)譯本[4](57)。
1889年,普佳塔撰寫了論文《中國古代一些統(tǒng)帥論戰(zhàn)爭藝術》,被收錄在《亞洲地理地貌及統(tǒng)計資料匯編》一書的第39版。д.B普佳塔轉(zhuǎn)述和翻譯了《孫子兵法》,并闡述了《孫子兵法》《吳子》及《司馬法》中部分關于作戰(zhàn)藝術原則的重要問題。這是《孫子兵法》的第二部縮減轉(zhuǎn)譯本[4](57)。
1943年,伏羅希洛夫綜合軍事學院軍事學術歷史研究室首次將孫子的《孫子兵法》全文譯成俄語。從此,孫子兵法進入了俄文全譯本的新階段。但是,這個譯本不是直接從中文翻譯成俄文的,而是譯自1910年L. Giles翻譯的《孫子兵法》英譯本。
俄羅斯現(xiàn)有的5部漢語全譯俄文本《孫子兵法》,分別為:康拉德的《孫子兵法:翻譯與研究》、西多連科的《孫子兵法》、維諾格羅茨基的《孫子:致勝的藝術》、馬良文出版的《中國兵家圣典》和巴什凱耶娃翻譯的《孫子兵法》。分述如下:
1950年,康拉德首次把《孫子兵法》漢語全文翻譯成俄文本,名字是《孫子兵法:翻譯與研究》。此譯本吸收了《武經(jīng)七書》和中國、日本古代和現(xiàn)代的注釋人對《孫子兵法》的研究成果,以《孫子十家注》和日本著名學者物餌徠(即荻生祖徠,1666-1728)的《孫子國字解》兩書為藍本,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分別出版[5](130-133)。整部書分為五個部分:前言、《孫子兵法》譯文、注解、注釋及對原文的分析。
1955年,E.H西多連科將《孫子兵法》翻譯成俄文。此譯文以1936年上海出版的《諸子集成》中的《孫子十家注》為藍本[5](130-133)。在文末,他自建了中國部分軍事術語的漢語其俄語發(fā)音和俄語解釋的對照,以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孫子兵法》原文和俄文譯文。
2002年,馬良文編并譯了《中國兵家戰(zhàn)略》[6],其中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俄譯本。2015年修訂出版了《中國兵家圣典》,此書由莫斯科里博爾經(jīng)典出版集團出版。《中國兵家圣典》是在《中國兵家戰(zhàn)略》的基礎上完善而成的。
2010年,維諾格羅茨基寫就了《孫子兵法》俄譯本《孫子:致勝的藝術》,由莫斯科埃克斯摩出版社出版。維諾格羅茨基是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作家,他通曉包括古漢語在內(nèi)的9種語言,翻譯多部中國古代典籍,如《易經(jīng)-周易》(1999)、《道德經(jīng)》(2003)、《黃帝內(nèi)經(jīng)》(2006)和《莊子》(2016)等。
2018年,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出版了《軍事與歷史文獻》,其中包括巴什凱耶娃翻譯的《孫子兵法》,此書共有224頁。她長期專注于大眾文學。1984年和2000年分別通過了副博士學位論文《1880年代亞辛斯基創(chuàng)作》和博士學位論文《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小說和詩歌的語言形象》的答辯[7](94-142)。
二、馬良文與《孫子兵法》研究
(一)馬良文及其學術研究
馬良文,漢學家、哲學家、翻譯家、文化學家等,致力于中國哲學的研究。1950年出生于莫斯科。1967年進入莫斯科國立大學東方語言學院學習漢語,1972年赴新加坡實習一年。1973-1987年在莫斯科國立大學任教。1977年獲得歷史學副博士學位。1982年在日本東海大學實習。1988年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實習。后來,進入科學院系統(tǒng)工作。1991年在中國臺灣淡江大學歐洲研究院工作,擔任教授,是俄中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焦點”的創(chuàng)始人兼所長。自1992年以來,在日本、中國、美國和法國等不同國家任教。2018年至目前,當選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遠東聯(lián)邦大學的名譽教授,目前在俄羅斯科學院民族志研究所任職。馬良文是《大俄羅斯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他參與了《中國通史》戰(zhàn)國秦漢史部分章節(jié)的撰寫[8](75-81)。除了漢語外,他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馬良文在多個領域有深入研究,共翻譯和撰寫四十多部著作和數(shù)百篇文章。
1978年,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馬良文翻譯的《阮籍》[9]。1992年首次出版《論語》俄語全譯本,2001年和2007年再版[10](96-103)。1992年,“名人生涯叢書”出版了馬良文編撰的《孔子傳》[11](229-236)。1996年馬良文出版了《孔子及其學派》[12](77-81)。他還翻譯了《道德經(jīng):生活方式之書》(2010),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譯本。2009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大中華文庫》中《莊子》一書的漢俄對照本。這是馬良文于1995年翻譯完成的。本書把郭慶藩的《莊子集釋》作為漢語原文對照本,借鑒了現(xiàn)有的各種《莊子》的俄譯本。馬良文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李英男教授合作完成了《大中華文庫》中的《老子》俄語譯本。此書是以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注今釋》為底本翻譯的[13](231-736)。1995年,《莊子·列子譯注》一書出版,其中包括《列子》的翻譯[14](162-172)。此外,他還撰寫了《三十六計》(2000)和《鬼谷子》(2015)等多本譯著。
(二)2015年版的《中國兵家圣典》評介
馬良文仔細研讀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撰的《銀雀山漢墓竹簡》(1985)、明朝劉寅的《武經(jīng)七書直解-孫子直解》(1959)、王正向的《孫子十三篇竹簡本校理》(2009)、楊丙安的《孫子校釋》(1986)、郭化若的《孫子譯注》(1984)、黃樸民的《孫子兵法集注》(2002)、魏汝霖的《孫子今注今釋》(1984)、李零的《孫子古本研究》(1995)、李浴日的《孫子兵法研究》(1990)、吳九龍的《孫子校釋》(1990)等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等二十多位東方學者關于《孫子兵法》的共約五十部重要論著,認真研究了Sawer,R.D的《中國七大軍事典籍英譯》(1993)、Lau,D.的《Griffith誤譯研究》(1965)、Dunn,Philip.的《和平的藝術》(2003)等英國、美國、法國和俄羅斯關于《孫子兵法》的十多部著作,并批判與吸收各家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馬良文撰寫了《孫子兵法》的全文俄譯本《中國兵家戰(zhàn)略》及后來的《中國兵家圣典》。
《孫子兵法》俄譯本《中國兵家圣典》不僅完整翻譯了《孫子兵法》原文,而且系統(tǒng)翻譯了歷代注疏家的???,客觀評介曹操、杜牧等各注疏家。
全書由前言、孫子兵法譯文、孫臏兵法譯文和后記四部分組成。前言論述了《孫子兵法》軍事戰(zhàn)略的哲學基礎,討論了與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的關系,闡述了和《周易》等諸子經(jīng)典的重要聯(lián)系。馬良文認為,《孫子兵法》反映了樸素唯物主義和原始辯證法的思想。同時,介紹了《孫子兵法》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此書的各家注疏和其在中國國內(nèi)和國外的研究概況。在后記中,馬良文闡述了中國軍事戰(zhàn)略及在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下面重點探討前言中馬良文在《中國兵家圣典》中對《孫子兵法》的見解和研究。
前言從九個方面論述了《孫子兵法》。介紹了中國古典學說中有關戰(zhàn)爭的重要闡釋,概述了中國軍事戰(zhàn)略的世界觀基礎,重點介紹了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關于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的論斷。馬良文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不反對戰(zhàn)爭的。在具體實踐中,孔子認識到戰(zhàn)爭的客觀性,他把戰(zhàn)爭分為“圣人之用兵”和“貪者之用兵”,目的是建立“天下歸仁”的理想世界,實現(xiàn)仁政。墨子主張“非功”,把戰(zhàn)爭分為“誅”和“攻”,即非正義的戰(zhàn)爭和正義的戰(zhàn)爭。他強調(diào):“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大法。”他提出了許多防御作戰(zhàn)原則,在《備城門》中得到總結(jié)。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他認為,一個明智的統(tǒng)治者應該避免戰(zhàn)爭,不提倡用戰(zhàn)爭解決政治紛爭。但老子在反對戰(zhàn)爭的同時,也知道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老子特別推崇“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理論。法家提倡以法治為核心,認為統(tǒng)治者體現(xiàn)了一種絕對的、無所不在的秩序,要求加強君權(quán)。軍事功績是貴族的唯一標準,鼓勵耕戰(zhàn),力求做到“富國強兵”。馬良文還論述了《孫子兵法》中體現(xiàn)的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物極必反、陰陽、對立統(tǒng)一、相互轉(zhuǎn)化、和諧統(tǒng)一等重要概念和理念。下面就前言中馬良文的重要論述做簡要介紹。
一是關于戰(zhàn)前謀劃。馬良文認為,孫子對戰(zhàn)前謀劃重要性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鬃犹貏e強調(diào)“廟算”的作用。“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就預先確定了。英明的指揮家只有在堅信勝利時才會戰(zhàn)斗。戰(zhàn)前,必須系統(tǒng)整理和評估所收集的情報?!秾O子兵法》第一篇列舉了交戰(zhàn)雙方力量之比的七項標準,第五章闡述了制訂實地行動計劃的方式,這能夠確定開支,確定需要多少資源,然后,可以確定與敵人之間的關系,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二是慎戰(zhàn)。孫子主張:“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懾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懾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戰(zhàn)爭是關系國家生死攸關的問題,如何在不依靠武器的情況下實現(xiàn)目標,是首領和軍事統(tǒng)帥必須重點謀劃的。要考慮戰(zhàn)爭的各種成本,只能在必要時才能發(fā)動戰(zhàn)爭,“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只有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才能發(fā)動戰(zhàn)爭。
三是強調(diào)速戰(zhàn)?!氨F勝,不貴久”。孫子認為,要使敵人的軍隊或堡壘不戰(zhàn)而投降,軍事戰(zhàn)役不是長期的,因為長期的戰(zhàn)爭消耗了國庫,給人民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要在最短時間里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采取行動時,要“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使敵人處于被動狀態(tài)。要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始終使軍隊處于主動地位。
四是將帥與戰(zhàn)爭的關系。將帥是軍隊的主導,戰(zhàn)爭的實施者。將帥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戰(zhàn)爭的走向?!皩⒄?,智、信、仁、勇、嚴也”,這是為將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孫子認為:“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睂洷仨毰Ρ苊?。因此,孫子提出:“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這樣才能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五是用兵講求變化。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睉?zhàn)爭中,只有根據(jù)特殊情況,辯證分析利害得失,不斷變換戰(zhàn)術,才能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巴居兴挥?,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只有在處置軍事行動時做到隨機應變,才是真正掌握了用兵之道。
六是用間的重要性。孫子一直強調(diào)用間是“三軍所恃而動”的根本。要想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用間是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孫子說:“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nèi)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用間的三項基本原則“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證明了用間在軍事活動中的地位。
三、結(jié)語
自1172年到2020年,《孫子兵法》在俄翻譯、研究和傳播,已經(jīng)有近250年的歷史。除了俄羅斯目前的5種俄文全譯本外,科斯坦達把《孫子兵法》翻譯成俄文,于2015年在烏克蘭的出版社出版。我國于2008年出版了《大中華文庫》多語種系列叢書,其中包括劉萬軍、高云譯,吳顯林、吳如嵩校譯的《孫子兵法》俄譯本。此譯文是以南宋《十一家注孫子》為工作底本的。目前,康拉德、馬良文和維諾格羅茨基的《孫子兵法》俄譯本,在俄羅斯廣受歡迎,重印次數(shù)頻繁。反觀國人譯本,《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孫子兵法》俄文版,在俄羅斯卻影響力不大,知名度很小。如何提高國人譯本在海外的接受度,是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從各種角度、運用多種理論、使用多種方法對《孫子兵法》各俄文全譯本進行比較研究,探尋中俄譯者《孫子兵法》俄譯本翻譯的長與短.力求為中國典籍的俄譯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其海.《孫子兵法》英譯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展望[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9(4).
[2]閻國棟.我國俄羅斯?jié)h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國際漢學,2004(02).
[3]閻國棟.十八世紀俄國漢學之創(chuàng)立[J].中國文化研究,2004(2).
[4]高殿芳.《孫子兵法》俄譯本簡介[J].軍事歷史,1993(05).
[5]穆亮雷.康拉德與《孫子兵法》——兼論《孫子兵法》在俄羅斯的翻譯與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12(5).
[6]李明濱.中國文學俄羅斯傳播史[D].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7]林精華.大眾文學在俄國的起源和發(fā)展考[J].俄羅斯研究,2019(04).
[8]閻國棟.俄羅斯“科學社版”十卷本《中國通史》介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9(5).
[9]張淑娟.中國古典詩歌俄傳史論[D].上海:復旦大學,2013.
[10]劉麗芬.《論語》翻譯在俄羅斯[J].中國外語,2014(5).
[11]季塔連科,羅曼諾夫.1990年代后俄羅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研究綜述[J].張冰,譯.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7(1).
[12]л.古多什尼科夫,г.斯捷潘諾娃.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中國學[J].趙國琦,譯.國外社會科學,1997(3).
[13]張鴻彥.《道德經(jīng)》在俄羅斯的譯介及傳播[J].人文論叢,2017(2).
[14]張愛民.老莊在俄蘇[J].前沿,2010(22).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孫子兵法》文化負載詞俄譯研究”(ZD2020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