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隨著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師應重視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科學地構建趣味性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美術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美術剪紙教學的質量。本文結合美術剪紙教學實際,深入總結了增強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趣味性的途徑,希望能為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美術;剪紙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122-02
在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開展趣味性教學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剪紙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美術剪紙實踐水平。下面筆者重點論述提高小學美術剪紙教學趣味性的措施。
一、基于學生興趣,選擇合適作品
在開展美術剪紙欣賞活動時,教師需圍繞學生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而部分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傾向于使用具有教育功能卻不符合學生興趣的作品進行賞析,這樣便會明顯降低美術教學的實施效果[1]。對此,小學美術教師需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選擇欣賞的作品,不斷提高剪紙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如在教學“迷人的動畫片”這部分內容時,部分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小學生喜愛的動畫節(jié)目,僅通過網絡或者了解部分學生的喜好便確定欣賞作品的內容。這種選擇方式選擇出的作品難以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通過微信等線上平臺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調查學生普遍喜愛的動畫節(jié)目,然后依據(jù)調查結果選擇賞析作品。此外,教師還可設置相應的游戲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引出要賞析的作品,全面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創(chuàng)新剪紙課堂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趣味性
從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普遍對剪紙課程的興趣不高,加上教學內容相對單調,難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聯(lián)系。以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剪紙課堂教學方法,以有效彌補上述不足,激發(fā)學生對剪紙的學習興趣,提升剪紙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嘗試觀察設計、創(chuàng)作及拓展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流程,保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具有較高的關聯(lián)性,充分發(fā)揮各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勢。
如在觀察活動中可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專注力和審美能力;在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可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評價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自主交流,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實際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信,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在觀察鑒賞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高效獲取知識的先決條件,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相應的興趣,則會主動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探究。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美術剪紙教學時,要盡量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此使學生產生探索興趣[2]。
如教師可搜集對稱的剪紙作品,并將作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剪出這樣的圖案。多樣化的剪紙作品會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覺研究剪紙作品的制作方法,在學生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教師便可順利講解剪紙的技巧,并讓學生嘗試動手操作。學生在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中能夠獲得成就感,自然也會對剪紙教學產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二)使學生在獨立創(chuàng)作中形成風格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的剪紙技巧講解后,便可讓學生反復嘗試練習,熟練運用剪紙技巧創(chuàng)作作品。此時教師需注意引導學生一邊細致觀察作品的特征,一邊形成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
如在講解“春”字的剪紙技巧時,為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教師便可向學生展示運用不同的剪紙技巧創(chuàng)作出的形狀各異的“春”字作品。此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進一步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運用不同剪紙技巧制作不同形態(tài)和風格的剪紙作品,充分彰顯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而提升剪紙課堂教學的活躍性和趣味性。
三、著眼剪紙語言,創(chuàng)設趣味課堂
(一)感受剪紙藝術的美感
教師開展小學美術剪紙教學,需努力讓學生產生欣賞剪紙藝術的意識,了解到剪紙作品的寫意特征,引導學生將民間藝術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體會到剪紙的藝術價值。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剪紙藝術的夸張性特點,讓學生感受到剪紙的材料相對單一,但通過剪紙藝術的加工,便形成了風格各異的作品。了解到剪紙的藝術價值后,學生會受到趣味性教學活動的感染,便會主動參與剪紙實踐活動,能夠通過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才能,運用剪紙技巧來創(chuàng)作出豐富、靈動的藝術作品。
(二)從簡單圖形入手
剪紙作品具有較為明顯的概括性特征,往往通過寫意的形式刻畫形象,常見的剪紙表現(xiàn)形式有柳葉形、小圓形、鋸齒形等。在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教師便可運用剪紙技巧,對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進行刻畫,通過不同形式的剪紙作品,激發(fā)學生對剪紙的興趣[3]。
教師可以在剪紙教學之初,先向學生展示常見的事物形態(tài),如月亮、球等,并講解剪月牙、剪鋸齒等具有代表性的剪紙技巧。在學生還未熟練掌握剪紙技巧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黃帽”為主題進行簡單的剪紙訓練。小黃帽對學生來說較為熟悉,且創(chuàng)作難度相對較低,而小學生的好勝心也比較強,因此更樂于比較誰的作品更好、運用的技巧更豐富。此時教師只需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便可自主創(chuàng)作出具有不同外形的剪紙作品。通過上述練習,學生不但能夠體驗到剪紙活動的樂趣,同時還可以提升感知水平,鍛煉動手能力,逐漸掌握更為復雜的剪紙技巧。
四、運用組合變化,探索趣味課堂
在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多種剪紙技巧,并綜合運用,進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的作品。依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可嘗試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重點突出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特征,讓學生適當實現(xiàn)能力的突破。
(一)模仿訓練
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先組織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可以通過模仿教師的操作來逐漸掌握剪紙技巧,并最終熟練應用多種剪紙技巧進行綜合創(chuàng)作[4]。
如以花朵為主題進行剪紙練習,能夠鍛煉學生使用剪刀的靈活性,教師可先讓學生畫出圖形,然后按照圖形剪紙。當學生熟練掌握上述剪紙流程后,教師便可適當增加剪紙的難度,可讓學生省略畫圖的環(huán)節(jié),直接動手剪紙。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空間感,可促使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
(二)發(fā)散性練習
學生通過初步的模仿練習能夠掌握簡單圖形的剪紙技巧,但如果僅停留在初步階段,則學生難以掌握更為復雜的剪紙技巧,能力的提升自然也無從談起。此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從以往的模仿練習中解放出來,提升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靈活性。
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以“美麗的煙花”為主題的剪紙任務,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來創(chuàng)作形式各異的煙花,從而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煙花是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且在過年時燃放,具有美好的意義,因此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創(chuàng)作形式各異的煙花圖形,并綜合運用各類剪紙技巧呈現(xiàn)更為復雜的剪紙作品。這種練習活動不但沒有固定形式的束縛,而且還為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提供了平臺。學生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能夠體驗到探索的趣味性,更樂于通過剪刀,運用藝術的形式刻畫心中的美好事物,將藝術與生活緊密融合,不斷通過創(chuàng)新和實踐來提升剪紙水平,同時還可加深對剪紙藝術內涵的理解,在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總之,在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親自實踐的空間,不斷調動學生對剪紙的興趣,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從多個角度向學生展示剪紙藝術的魅力,推動剪紙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打造具有趣味性的小學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朱媛.民間剪紙藝術在小學高年級的推廣實踐[J].讀寫算,2019(27).
[2]韓國玲.用剪紙開拓美術課堂——論剪紙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J].明日風尚,2019(18).
[3]顧瑤.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J].小學時代,2019(27).
[4]沈流浩.小學美術教育中民間剪紙藝術教學的重要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8).
【作者簡介】
金倉(1986~),男,漢族,黑龍江五常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