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在地理課程的學習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它的作用就是將一個地理知識點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形象的圖形,如河流具體的走向以及五大洲的分布排列情況等。因此,圖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是文字無法比擬的。由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圖導學,充分發(fā)揮圖在地理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文章圍繞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展開全面研究。
【關鍵詞】以圖導學;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089-02
以圖導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圖片展示,讓學生借助圖片思考,展開積極想象,聯(lián)合教師對圖片充分的講解,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點實現(xiàn)深度理解與深刻記憶。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還能讓學生快速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多媒體設備與技術在現(xiàn)代課堂中的運用,也為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地理學科比較抽象,學習難度較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與空間記憶能力。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但是對學生來說,單一的講授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加之地理課程本身難度較大,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產(chǎn)生厭惡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1]。而教師將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融入地理教學中,可以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具象的圖像,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挖掘地理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初中是學生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初級階段,也是重要的基礎階段。地理知識中涵蓋了豐富的內(nèi)容,涉及內(nèi)容廣泛,因此需要嚴格遵循教學要求與規(guī)范。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是將課本中枯燥抽象的知識點以圖片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并且還可以合理拓展書本中的知識點,如不同地域的特征、文化特點、建筑特點、風土人情以及氣候特點等,以此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知識面[2]。并且,以圖導學還可以將地理位置與其特征借助圖片的形式直接展示出來,以此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地理空間的思維模式,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更容易記憶地理位置與特征。這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學好地理的利器。
(三)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各學科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新課標要求,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注重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將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應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讓學生細致觀察圖片,對圖片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產(chǎn)生深刻記憶。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自主地將圖片的內(nèi)容與課本知識連接起來,還能鍛煉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與關聯(lián)記憶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自己學習知識的能力得到提升,還可以將提升的能力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3]。學生面對復雜抽象的知識時,將會自動匹配邏輯思維能力,探尋合理的解決方法。因此,以圖導學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產(chǎn)生質的飛躍。
二、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圖文結合,堅固基礎
初中地理的學習中包含豐富的基礎知識,如五大洲的基本知識與山脈的走向問題等。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如何將這種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就是教師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對課本中的這部分知識有深入的了解。這時以圖導學教學方式有重要作用。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世界第一大洲”的學習中,涉及亞洲的經(jīng)緯度位置以及具體的海陸位置,圖片教學是這一章節(jié)教學的主要方式[4]。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世界地圖以及其他教具。教師借助世界大洲地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講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這一地理概念。在用依據(jù)來證明這一理論的過程中,可以將亞洲與其他大洲比較,幫助學生建立比較的思維模式。同時,教師可以將圖片教學融入整個章節(jié)的教學中,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身處同一大洲的人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例,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人們,其生活方式就與生活在內(nèi)陸地區(qū)的人們存在許多不同之處,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就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也會有所不同。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的圖片,就可以了解到地理位置的不同給地區(qū)生產(chǎn)方式帶來的差異,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造成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小組的方式,把標注了七大洲的地圖分發(fā)給每個小組,讓學生自行找出亞洲的經(jīng)緯度范圍,并且讓學生找出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指出該國家的地理位置、經(jīng)緯度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在地圖中尋找正確的答案[5]。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地圖,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找尋答案,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記憶。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還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運用圖片來理解抽象的知識
地圖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具有輔助作用。直觀、形象是地圖最顯著的優(yōu)勢,可以直觀地表達出某個地理位置的分布與特征,如山脈的海拔與河流的走向等地理信息。這些信息都比較抽象,但是都可以圖片的方式直觀地表達出來。在地理學習中結合圖片,學生會自主地研讀圖片,從圖片中挖掘信息,知識就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疆域”這一地理概念的學習中,關聯(lián)到多方面的知識,其中包括我國的海陸位置、領土面積以及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地理位置等,對這些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地圖。如我國的海陸地理位置,地圖的使用必不可少。初中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面有限,如果沒有地圖,學生很難正確記憶我國及相鄰國家的地理方向。如果有地圖,學生仔細觀察地圖之后,就可以輕松地回答問題。如圖1所示。同時,在“疆域”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涉及我國人口的分布情況這一知識點,東多西少是我國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沒有堅實的地理知識根基,很難明白我國人口分布呈現(xiàn)這一特征的原因。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使用地圖,與學生一同研究我國的地理區(qū)域地形特征,從而發(fā)現(xiàn)我國東部大部分為平坦的平原與丘陵,因而耕地范圍較廣,氣候條件適宜種植農(nóng)作物;而我國西部地區(qū),地域遼闊,但是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沙漠、草地廣泛分布,氣候條件惡劣。使用地圖來分析這一系列因素,學生就會明白,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與氣候條件明顯比西部地區(qū)好,這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我國人口分布東多西少的原因。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是以單一的口述或文字敘述來講解某一知識點,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如果教師將圖片運用到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以此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以圖導學教學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不不容小覷,教師要重視將這一方式運用到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值得教師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繆永喜.“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寫真地理,2020(11).
[2]韋禮庚.“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探討[J].傳奇故事,2020(4).
[3]張鳳娥.“以圖導學”教學法在初中地理課堂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2020(36).
[4]梅慶.探析“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21).
[5]王曉陽.“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3).
【作者簡介】
左平平(1990~),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地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