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
按部就班,逐段推進,慢慢肢解課文,是語文課堂常規(guī),但卻收效甚微。我執(zhí)教《阿長與〈山海經〉》時嘗試中間開花,燦爛綻放。
課堂開始?!鞍㈤L和《山海經》之間發(fā)生什么故事?她怎么幫作者買到的?請在課文中找找?!蔽衣氏忍岢鰡栴}。
很多同學找了之后說沒有,作者沒寫啊。于是,我拋出另一個問題:課本上沒有,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阿長,我是店員,你會怎么問呢?王冰舉起手,問:“老板有‘三哼經嗎?”“沒聽過,有《三字經》?!蔽一卮??!坝袔М嫷男『⒖吹臅鴨??”“很多,你要哪種?”我又回答?!斑@怎么能買到書呢?”我對全班發(fā)出疑問。此時多數同學在課本上飛速翻看,有的還小聲討論。我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時候到了?!鞍㈤L到底知道不知道《山海經》?”我問。“知道?!闭虑缗e起了手,念出文章第22段中提到的“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沒找到的同學聽到這里,也恍然大悟——阿長是知道《山海經》的。于是,王冰再一次舉手:“老板,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這樣的書嗎?或者是一個人沒有頭,用乳為目、肚臍為口這樣的書?”“哦,你要的是《山海經》啊!在這里。”我做了一個遞書的手勢,大家都笑了。
接著,我要求大家齊讀第25段,再次領悟阿長買書帶給作者的震撼。這里自然照應到題目,因為阿長和《山海經》、作者之間發(fā)生過這么難忘的事,所以魯迅先生把它寫進自己的文章。我順勢做了寫作上的點撥?!斑@件事讓作者受到怎樣的震動?”我又問道,同學們在我的指導下找到第26段,并反復朗讀。讀完后我繼續(xù)拋出問題:“產生這樣的敬意之前,還有哪些敬意?請同學們快速尋找?!?/p>
“第13~16段,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币幌虿粣郯l(fā)言的陳康做出了回答?!罢业煤軠拾??!蔽夜膭畹??!斑@敬意和買《山海經》的敬意一樣嗎?”本文的疑難點出現了,課堂短暫陷入沉默。一向積極的班長最先舉手:“不一樣,這里是佩服阿長勇敢,買書是別人不肯為作者做,只有阿長做了。”在他回答完,馬上有人反對:“阿長不勇敢。她是被長毛擄去的,是被迫的。”
“你們說‘敬意,到底‘敬意是什么?”我問。沒人說得出,沉默。我再問:“這敬意產生在何時?文章寫于何時?”聽到我的問題,彭舒立即說道:“敬意是小時候的,寫作時是以一種幽默的口氣。作者小時候不懂,真以為阿長有神力,所以產生敬意,和買書的敬意不一樣。買書是感動,內心受到震動。”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彭舒的分析合適。
我用中間開花的方法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重點后,學生自然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寫一位普通的保姆?!拔恼聻槭裁丛谇懊娌糠謱懥税㈤L的一些‘我憎惡、討厭的地方?作者是真的討厭嗎?請同學們快速找出?!蔽艺f道。關于阿長的一些習慣,同學們很快找到,比如阿長的“切切察察,睡覺的大字,謀害隱鼠,懂很多的規(guī)矩”。而對于元旦的磨難,我作為次重點講解,旨在讓學生理解阿長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以第七段為主,我要求學生體會阿長的語言:“哥兒,你牢牢記?。∶魈焓钦鲁跻?,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阿長也是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渴望平安幸福的生活。作者兒時不懂,成年后才明白?!澳敲醋髡咔懊鎸懙挠憛?、憎惡,是為了后面的買書震撼的鋪墊,這樣的寫法文學上把它稱為‘欲揚先抑,這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寫作方法?!蔽铱偨Y道。
回到對阿長的情感上面。作者的憎惡是何時?寫該文時又是怎么樣的?大家討論起來。首先發(fā)言的是課代表,他說出了作者的心聲:“討厭憎惡是兒時,現在是同情和內疚、感激和懷念?!薄皬哪睦锟闯鲎髡叩淖8涯??”我問道。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復雜的情感盡在這句體現出來了。
為了加強感悟,我還鼓勵學生用一副對聯(lián)為阿長做碑文,上聯(lián)“無名無姓無家庭”。幾分鐘后,同學們紛紛對出了下聯(lián):有情有愛有關懷、有心有法有期盼、有情有義愛孩子、有優(yōu)有缺有人憐等。對仗雖不很嚴格,卻抓住阿長的性格特點。我點評之后,加上橫批“可憐可敬”。
中間開花,在對阿長的祝福中,結束了一課燦爛的行程。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