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涌波, 黃 亮, 楊 英, 周文化, 林親錄
(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稻米及副產物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 湖南 長沙 410004)
進入21 世紀, 各國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 從以前單一的競爭發(fā)展到現在經濟、 政治、 文化、 軍事、技術等多元化的競爭。 但是, 這些競爭從根本上都是人才的競爭。 為了加速發(fā)展, 各國都在加強人才培養(yǎng)的建設力度, 提出了“ 新工科” 人才培養(yǎng)機制。 為了跟上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步伐, 2016 年6 月中國成為了國際工程聯盟《華盛頓協議》 成員, 2017 年我國開始啟動新工科建設的新時代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新工科” 是指學科交叉融合, 理工結合、 工工交叉、 工文滲透、 孕育產生交叉學科[1]。 “ 新工科” 與“ 老工科” 相比, “ 新工科” 更加強調學科的實用性、 交叉性和綜合性[2]。 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在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背景下,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美國各大學已經建立了對工程類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的制度; 德國重視培養(yǎng)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發(fā)展本國的工商業(yè); 俄羅斯的人才培養(yǎng)由精而專向多規(guī)格能力型人才轉變, 課程設置由“ 統(tǒng)一化” 向“ 多元化” 和“ 實踐化” 轉變。 中國在“ 新工科” 時代背景下教育前景很廣闊, 現階段在努力提高工科教育的質量, 打造好培養(yǎng)“ 大國工匠”的搖籃。
“ 食品化學” 課程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食品進行研究, 即從化學角度與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學組成結構、 理化性質、 營養(yǎng)和安全性質及其在生產、 加工、 貯藏、 運輸中的變化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的影響。 “ 食品化學” 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具有相關專業(yè)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對食品行業(yè)及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食品化學”課程主要是用化學的理論去指導生產與應用, 即用理科的理論去融合工科, 形成了理工科的交叉結合,從而孕育出了符合“ 新工科” 特點的一門學科。 為了培育新時代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人才, 以“ 食品化學” 課程為例,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探索將課程思政融入BOPPPS 教學模式中。
“ 食品化學” 教學的很多內容是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反映實物的自然規(guī)律和運行機理。 課程為學生學習食品加工、 生產、 貯藏等的理論和技術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基礎, 同時也為學生今后從事食品質量控制、 不安全因素的檢測及保藏和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產品開發(fā)打下理論基礎。 但是,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 食品化學” 課程的教育教學主要存在以下2 個方面的不適應:
( 1)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價值的導向, 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 “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 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 種好責任田, 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 的精神不一致[3]。 因此, 如何在高校深入推行課程思政, 探究怎么在食品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落實到“ 食品化學”課程的思政建設中,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解決“ 培養(yǎng)什么人, 為誰培養(yǎng)人” 的根本問題, 挖掘“ 食品化學” 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情懷、 法治意識、 社會責任、 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 將黨的政策主張、 做人道理、 處世準則等融入課堂教學, 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
( 2) 教育活動由“ 教師中心” 向“ 學生中心”轉移的不適應[2]。 BOPPPS 教學模式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加強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改變過去的“ 填鴨式” 與“ 應試” 教學方式[4],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 主要構建了六大要素: 課堂導入(Bridge-in) 、 學習目標(Objective) 、 課堂前測(Pre-test) 、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 課堂后測( Post-assessment) 和總結(Summary)[5]。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20 年全國高教處長會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 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落實落實再落實 提高提高再提高》 中提出: “ 除了革命, 教育無路可走?!币虼?, 為了解決以上2 個問題, 同時響應吳巖司長的號召, 需要將“ 食品化學” 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是在“ 新工科” 建設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BOPPPS 教學模式中, 實現以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同時將職業(yè)道德、 責任擔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等思政元素融入“ 食品化學” 課程教學過程中,對食品專業(yè)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提高食品專業(yè)畢業(yè)生的科學思維和職業(yè)素養(yǎng)。
“ 新工科” 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內涵和特征,因此需要從整個新工科專業(yè)建設的角度, 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有組織地、 系統(tǒng)地、 整體地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職業(yè)道德、 工匠精神等內容, 有意識、 有計劃、 有目的地設計到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及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搜集、 整理相關材料, 形成思政建設案例庫[6],要求學生掌握什么、 熟悉什么、 了解什么, 明確學生接受學習后能獲得什么能力、 能夠做什么, 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敬業(yè)精神、 時代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
課堂導入階段必須“ 快” “ 狠” “ 準” 地贏得學生興趣, 勾起學生的求知欲。 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 教師應明確每個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 將思政案例與每個章節(jié)中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 從我國科學家為社會主義發(fā)展作貢獻的實際事例著手,運用問題先導、 創(chuàng)設情境、 案例分析、 圖片展示、視頻資料等方式來開始課堂教學, 如在緒論中, 結合食品化學的發(fā)展史, 介紹“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 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 他對雜交水稻和背后維系的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懷有的赤誠初心。 同時, 設計多項問答環(huán)節(jié), 對于提問或回答精彩的學生給予獎勵, 以學生帶動學生, 營造愛國教育氛圍, 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7], 最終導出本章的學習內容。
教師基于自己的教學目標, 簡明扼要地告知學生其學習目標[8]。 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結果具有預測性和指向性, 因此教師在建立學習目標時要注意食品專業(yè)學生應具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明確學生在什么條件下, 將學到什么, 能掌握到什么程度, 以及如何運用專業(yè)知識服務于人類, 注重學生在食品生產及品質控制中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 并能夠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大學生具有學習時間碎片化、 學習專注力碎片化的時代特征, 課堂前測對學生而言是對自學成果的一個檢驗, 學生得以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較大不足, 是督促學生自學的強約束力。 對教師而言是對學情的一個摸底, 可以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 及時優(yōu)化調整教學活動。 在實際實施時,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 討論和課堂小測驗等方式來進行,如在講解食品中主要成分之前, 可以通過提問或課堂練習了解學生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結構、 性質的掌握程度, 從而及時調整授課內容的深度和進度。
“ 新工科” 專業(yè)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和豐富多變的教學內容要求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參與度、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yǎng)。 在“ 食品化學” 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 團隊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模式,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激發(fā)學生真正“ 把頭抬起來”, 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導, 實現師生互動。 可以通過教學組織形式設計和教學內容的組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研究性學習、 專題研討式、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通過共享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 實施“ 線上” +“ 線下” 混合式教學方式等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授課過程中,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fā), 將食品主要的化學變化及其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進行設問, 進而揭開科技活動背后的人文情懷, 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 以近年來國內的“ 地溝油” 事件為例引入課題, 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食品檢測的方法和技能; 另一方面告誡學生不能為了一己之利而損害別人的健康。 通過以上參與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 激發(fā)對食品專業(yè)的熱愛。
課堂后測的目的是檢驗教學效果, 通過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 從學生的回答獲得所教課堂的教學反饋, 以便教師在未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 對應學習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方式來考核學生此次課堂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既定目標[9]。 例如, 針對課程理論學習緊密相關的知識理解, 選擇判斷、 選擇或簡述的方式進行測評, 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及思考, 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是教師對自己授課內容、 進度及過程是否與學生學習相匹配的一個檢測[5]。
總結階段是師生雙方對自己和對方的一個教學過程回顧[8]。 教師回顧整堂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 通過簡練的語言對此次課堂的內容主線進行總結, 采用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不同知識點間的聯系與關系, 并針對課堂中學生發(fā)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
“ 新工科” 人才培養(yǎng)將面臨嚴重的課時不足問題, 因此需要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作為人才培養(yǎng)生態(tài)環(huán)境互為補充的2 個部分。 一方面, 通過線上學習和課下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超新、 學習通、 中國大學MOOC 等平臺上提供課后拓展學習資料, 如給學生介紹特殊人群的營養(yǎng)需求,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身邊的特殊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愛, 激發(fā)學生愛人民、 愛健康的熱情, 共同為實踐“ 和諧” 及“ 友善” 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應有的貢獻[10]; 另一方面, 教師可以介紹與食品專業(yè)相關的學科理論, 引導學生課外積極追蹤當前食品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開展學術交流, 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科技競賽、 創(chuàng)新產業(yè)實踐、 專業(yè)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理論聯系實際, 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提高學生畢業(yè)后在工作中的能力, 是推動“ 全民創(chuàng)新” 口號下的偉大實踐。
“ 食品化學” 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因為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思政教育, 并且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容易使教師進入灌輸式教育, 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 缺乏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創(chuàng)新。 因此, “ 新工科” 的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和BOPPPS 教學模式的構建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yè)中的課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著力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未來食品科技的高層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同時幫助“ 新工科” 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