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申黨
摘要:在高中的政治課程教學開展階段,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異的法治觀念,是秉持與健全社會主體民主與法治、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化建設的基礎教育措施。由于新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和新時代對高中思政課教學提出新的課題,高中政治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基于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展開探討。從而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提高政治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法治教育;高中政治;教學方式
目前,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法治素養(yǎng)培育工作的落實,因此,思政課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樹立鑄魂育人的教育思想,用靈魂影響靈魂,給學生以優(yōu)秀的榜樣示范。同時在思政課教學中還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和愛國情感,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1]。
一、培養(yǎng)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價值
(一)促進法治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
借助持續(xù)健全政治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調整課堂教學的整體模式,增進學生對我國法治建設工作開展的關注度,提升學生有效將法治理念全面融合日常生活與學習的行動意識,其切實保證學生樹立正向的法治理念,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對其法治意識的深入培養(yǎng)。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借助專項法治意識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指導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的全面學習,有助于推動學生全面認知法治對國家發(fā)展的核心價值,從而更好地將法治理論知識有效地結合于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并讓學生形成優(yōu)異的社會責任感,推動其綜合素質的均衡提升與進步[2]。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對策
(一)落實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法治能力
新課標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放在了教育目標內,小組合作探究模式能有效落實以生為本理念,提高政治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借助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來落實課程目標要求,滿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要求,借助于合作探究活動來引導學生從探究活動中學習法治知識、提升法治能力。如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知識點中,教師可在課前購買幾個常見的生活必需品,并將快遞展示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于“電子商務蓬勃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建設”的認識。同時教師可將快遞分發(fā)給各小組,引導各小組一同拆快遞。在拆快遞后,學生對于快遞中變形的塑膠產品、刺鼻氣味的棉襪感到懷疑,此時政治教師將各個快遞產品的說明、購物指南呈現(xiàn)在多媒體課件中,引導學生思考“電商的蓬勃發(fā)展導致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這主要是因為什么?”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運用政治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同時明確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信息不對稱導致商品質量較低”。學生了解后,教師再可引導各小組學生分析探究“如何改善此類問題?面對此類問題應該怎么辦?”學生結合知識點,認為可從“市場決定”、“法律監(jiān)管”、“誠信經營”等幾個方面去落實,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善于投訴、舉報等。此過程中學生對于政治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的法治意識、法律知識、法治能力等得到一定的培育與提高。
(二)戶外實踐參與,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
政治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課標強調高中政治教學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去參與體驗、實踐感知,倡導教師培養(yǎng)學生用政治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可供實踐的平臺,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法治問題,在實踐中加深對法治的認知與認同,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如在《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中,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分小組去探究“我國的社會保障有哪些?”,學生可在查找資料、實地前往社會保障機構去了解調研相關的情況,最后得到第一手資料。如班級部分學生拿到任務后前往敬老院、孤兒院,并從院長口中得知敬老院的資金一部分來自于國家,一部分來自于社會捐助,一部分來自于老人家庭等等。學生在搜查資料后能總結歸納,如常見的“社會救助”就包含一些自然的意外事件,如自然災害引起的地震、火災、洪澇,此時國家即會下發(fā)社會救助金。學生們在了解過程中明確了社會保障的相關知識內容,在分析、理解、實踐中認同我國的政策,從而加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認同等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
提高學生對我國法治的認同是高中政治教學要實現(xiàn)的重要目標。為了確保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闡明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將對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能力進行分析,并開展探究活動,以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的背景下加強自身的法治意識。例如,在教學《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實踐來創(chuàng)建探究環(huán)境,教學生根據對國家政治制度的理解來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政府的職責和職能,并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公民身份。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本課并消除學習障礙,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以下研究任務: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政府為民辦事及依法、規(guī)范行使權力的圖像和文字,然后將其在課堂中展示。這樣的研究活動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多有關政府如何為人民做實事和依法行的例子,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并發(fā)展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
結論
總之,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法治意識的培育越來越重要,高中政治課教育、教學方式也需要及時改善,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結合教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樹立正確的教學價值觀,整合教學內容,強化高中政治課教學,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推動高中政治更好地發(fā)揮立德樹人的獨特學科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樹林.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23).
[2]李志平. 基于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政治課堂[J]. 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