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教學趣味性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知識學習,需要的是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數學課堂的快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立體的教學體系。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新穎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深入學習數學概念,并能夠靈活應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教學要點;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數學教師在課堂設計中,融入趣味的教學活動,營造適宜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小學數學課堂如果保持你教我學的枯燥氛圍,進行復制式地學習,學生的情緒很難提高,因此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進行一些有效的實踐,提升授課的效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應該帶給學生生動、形象的學習畫面和輕松快樂的學習氣氛,在不斷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必須注重以提升學習興趣為基礎,不斷挖掘有效的教學路徑,利用數學課堂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在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教學要點
(一)加強趣味教學設計
趣味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學習到書本上的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喜歡生動有趣味的教學內容,能夠自發(fā)地去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沉浸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課堂能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呆板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燃起充足的興趣,在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對提升學習效果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教師通過對數學教學課程的巧妙設計,營造出非常生動的學習情境,學生們樂于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們踴躍發(fā)言,和常規(guī)的教學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思路,就是讓學生們在快樂中、興趣盎然中學習到書本上的知識。數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課堂設計,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過程來講,如果我們的孩子只能背誦書上的題目,按教材的方式進行克隆性質的計算,那創(chuàng)新思維就沒有發(fā)展的可能,學生也沒有辦法在脫離了學校和老師的指導后,進行數學知識的應用。所以教師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基礎之上,要注意對趣味教學活動的融合,從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應用的雙重鍛煉,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成長。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趣味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一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逐漸擺脫一種沒有老師不會學習的錯誤學習習慣。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析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但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學習熱情,而且讓面對較難的題目時能夠保持耐心并進行積極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解析能力。
(三)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引導學生將感官感知和思考想象相結合,對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傳統(tǒng)枯燥的課堂教學和語言授課,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上的復雜公式和定理。趣味性教學設計要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基礎之上,要注意對實踐活動的融合。這種實踐活動的前提,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范圍。教師應在課堂中結合趣味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做合一的授課環(huán)境,增加學生的內心感受。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情境中更容易融入課堂內容里,從不同維度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科目的原理,加深對學習過程和知識難點的印象。同時,趣味教學設計將理解與運用相結合,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數學靈活運用的能力,從而完成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目標。
三、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融入生活化趣味教學
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不妨結合趣味教學設計,給授課方式一定的變化,為學生講深、講透數學概念知識,給學生一定的自主討論空間。教學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所以,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重點觀察,以此為依據,設計教學價值高的內容,促使學生能以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充足的學習動力進行思考,加強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完善自身學習中的不足。生活化教學已走進小學課堂,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給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提升教學趣味性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實際的教學課程中,老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教學活動的訓練,幫助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提高數學能力,從而增加學生的數學掌握程度,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挖掘學生的數學才能。舉例來說,在五年級《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設計兩種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第一是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學生經常使用或者見到的物體,比如長方體的文具盒、正方體的粉筆盒,或者是一些立體的教學模型。首先讓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分析不同事物的形狀和結構,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完成觀察活動。真實的物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析欲望,也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第二是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升旗臺前,請學生思考如何僅依靠一根皮尺如何測量出旗桿的高度。在趣味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完全沉浸在數學思考的過程中,最終得出結論,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三角形相似原理、正弦定理等方法解開。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實踐體會數學知識如何在生活中進行運用,進而通過多次實踐活動逐漸掌握數學思維的應用方法,并在實踐中夯實數學知識,并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完成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完全融入教學過程中,并開動腦筋,不斷地根據教師的指引進行分析,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課堂構建。由此可見,結合生活化理念增強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打造精彩的數學課堂。
(二)加強小組探析教學設計
小組互動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有益的,學生通過互動討論的形式沉浸在數學課堂中,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可根據當堂課所講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式學習,不斷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同時要注意小組成員的分配,將成績較好的學生和成績一般的學生進行平均分配,從為讓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促進和補充,進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趣味課堂的構建。舉例來說,在六年級《統(tǒng)計》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小組互動教學模式將進行教學設計,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學習過程。教師先讓學生分別在小紙條上寫出自己愛吃的水果或者喜歡的運動,每個人只寫一種。然后每個小組的各組成員之間進行互相的調查,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職責的分配,比如記錄員、調查員、報送員等。由此表明,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合作的意識,以及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這種不同成績的學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使得每位同學會有很強的參與感,在這種參與感中學生們會更加愿意去思考,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們對數學科目的學習興趣,并在合作完成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優(yōu)勢互補。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學習模式使得每位同學會有很強的參與感,在這種參與感中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也會更加愿意去思考。保證不同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是提升后進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并且互動互補的教學策略也可以幫助后進生提高學習成績。
(三)創(chuàng)設趣味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拓展,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融入趣味的教學情境,進而將數學計算過程直觀化在學生面前,學生能夠更為靈活地思考與學習數學概念,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能力和邏輯思考的能力,極大地改善學生的學習質量。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學生只有在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情境中才能完全投入進去,并不斷地進行深度的思考和計算,鍛煉自身的數學思考能力。舉例來說,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數學問題:王小明同學和張均瑤同學一起去文具店里購物,王小明買文具花了自己零花錢的1/3,張均瑤買文具花了自己零花錢的3/5,想一想,到底是王小明花的錢多還是張均瑤花的錢多呢?這個問題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于分數的意義和大小的認識和理解,也能讓學生分析得更細致。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通過分數計算,得出3/5>1/3,有的學生就會迅速地得出結論,認為3/5>1/3,所以張均瑤同學買文具花的錢更多。但也有一些學生則會提出疑問:因為張均瑤與王小明的零花錢金額題目中并未說明,因此根本無法進行比較。還有的學生會這樣思考,如果張均瑤手里的零花錢總共有10元,10×3/5=6,學生計算出張均瑤花了6元錢,而王小明的零花錢總共是30元,30×1/3=10,學生計算出王小明花了10元錢,所以王小明花的錢更多一些。如果兩人的零花錢都是30元,那么學生經過計算,張均瑤就花掉了18元錢,而王小明只花了10元錢,張均瑤花的錢是比王小明多的。這樣就幫助學生懂得,在計算中一定要明確已知條件,先做好充足的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計算,否則會得出錯誤的計算答案。通過互動的形式對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探討,能夠激發(fā)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實現(xiàn)計算能力的訓練。這種符合小學生認知的事情作為教學的設計,會使得他們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也長進了小學生們與人溝通的能力。與此同時,輕松快樂的學習感受是小學生內心向往的,這也有助于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中,能夠全神貫注地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四)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趣味性
在趣味課堂的構建中,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無疑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感受。信息技術的融入不僅能夠為學生拓展知識面,還能帶來教材不具備的內容,將課堂教學逐漸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邊學邊思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舉例來說,在學習六年級《圓柱、圓錐和球》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做出一定的考查,看看學生容易遇到哪些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先為學生講解一下不同立體圖形的基本定義,然后融入一些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給學生帶來一些生動的影像案例,像各種球類、圓柱形的水桶、斗笠、攔路用的雪糕筒(路障)等。接著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地思考分析,視頻中哪些事物是圓柱體的形式,哪些是圓錐體的形式,哪些是既包含圓柱體又包含圓錐體的形式。有的學生說,我們打掃衛(wèi)生所使用的水桶就是圓柱體;有的學生說,斗笠是圓錐體,因為斗笠上面是尖的;還有的學生說,雪糕筒是圓柱體與圓錐體的結合體,它的上面是圓錐體,下面的底座是圓柱體。經過學生的交流與討論,學生在立體的視頻影像中去感受知識,對空間與圖形的想象能力是一種鍛煉,并培養(yǎng)一定的觀察能力,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顯著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并結合自己的頭腦去探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四、 結語
趣味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可以為學生未來學習及發(fā)展中提供良好助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結合學生的自身年齡特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對自身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充分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對趣味課堂進行有效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王而立.增強趣味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6):55-56.
[2]李彩燕.增強小學數學教學趣味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文存閱刊,2021(10):109.
[3]許平丹.探究開展小學趣味生活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2021,18(21):189.
[4]鄭偉.探究趣味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6):110-111.
作者簡介:
陳秀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程溪鎮(zhèn)下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