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霞
摘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呈螺旋式上升,幾乎涵蓋了一至六年級,在整個小學數學中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同時,它因為教學的單調、枯燥,往往成為了“機械訓練”的代名詞,學生厭學;由于它的簡單、機械,廣大教師要么忽視,要么視為“雷區(qū)”。最終的結果,是計算教學的失?。簩W生因為計算未過關而丟分屢屢皆是,因為計算未達標而導致測評不及格時有發(fā)生。怎樣才能突破計算教學的瓶頸,有效控制和預防頑固性錯誤,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計算的質量呢?筆者對此作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著力點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呈螺旋式上升,幾乎涵蓋了一至六年級,在整個小學數學中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同時,它因為教學的單調、枯燥,往往成為了“機械訓練”的代名詞,學生厭學由于它的簡單、機械,廣大教師要么忽視,要么視為“雷區(qū)”。最終的結果,是計算教學的失敗學生因為計算未過關而丟分屢屢皆是,因為計算未達標而導致測評不及格時有發(fā)生。怎樣才能突破計算教學的瓶頸,有效控制和預防頑固性錯誤,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計算的質量呢?我認為,應該突出核心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縱橫連接的主框架下,在一以貫之的教學情境中,親身經歷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一、以算理、算法為核心的“來回穿行”
實踐證明,準確把握計算核心知識,及時、準確地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將錯誤消除于萌芽狀態(tài),為學生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計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是應重視的兩個關鍵,它們是相互聯系、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算理是對算法的解釋,算法是對行為的規(guī)定。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算理是必需的,因為理解算理是算法建構的前提。理解算理可以通過結合對情境圖的觀察,結合動手操作的直觀感知,或結合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交流等方式來進行。通常學生并不是理解算理之后馬上就能形成算法,算法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深化對算理的理解。同時,算法的形成也是一個自主發(fā)展的過程,需要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自主地生成。對學生而言,理解算理、
構建算法注定是一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有所為”亦應“
有所不為”。首先要適時架橋鋪路,而不能跨越“中間地帶”。算理與算法之間有個緩沖的“中間地帶”,在這個“中間地帶”架橋鋪路,溝通直觀具體與抽象概括之間的聯系,則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建構算法??缭竭@個“中間地帶”則不利于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提取算法。其次要讓學生“來回穿行”,豐富體驗,而不能“替蝶破繭”,簡縮過程。在算理與算法的“緩沖區(qū)”,要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來回穿行”,豐富體驗,加深認識。如果簡縮這一過程,學生原有的理解與抽象的算法之間會出現斷層,算法建構與已有經驗無法建立一種實質性的聯系。比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要使學生理解的算理:28x12可以先算28x10=280,再算28x2=56,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也就是讓學生明白兩位數乘兩位數也就是兩位數乘兩個一位數,在列豎式時,注意在寫與十位數字相乘的積時,注意數位對準十位,
原因是于相乘的。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
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這個算法。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
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知識內化”
1.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
過去計算教學以“算”為主,學生沒有“說”的機會?,F在稍為重視“說”的訓練,但缺乏說的指導。因此必須給學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如在教第六冊混合運算74+100÷5x3時,可引導學生復習混合運算順序,然后叫學生結合例題思考,并用符號勾畫出運算順序,讓學生說出這道題里有幾種運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學生沿著圖示指引的思路,按順序、有條理的思考和回答問題??梢龑W生這樣說:這道題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積,最后求74與積的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促使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2.加強直觀,重視操作、演示,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概念,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3.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在學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盡快找到計算捷徑,形成靈活多變的計算技能。如根據0和1在計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簡便算法的基礎上可進行口算。象240x300,110x60。又如102與78相乘積是多少??梢龑W生探究102x78=(100+2)x78=7800+156=7956。從而不僅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更能促使學生知識的內化。
由此可見,我們只有找準計算教學的著力點,真正把握計算的核心知識,弄清其內涵和外延、各個階段的呈現形式以及變式與聯系,領悟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努力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才能引領和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新舊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線索,逐步構建一個反映數學內在發(fā)展邏輯、符合學生數學認知規(guī)律的核心結構體系,形成生長功能強大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將其所承載的知識和技能自覺地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升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唐慶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小學生(中旬刊),20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