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zhèn)送橋小學 郝臻媛
計算是數(shù)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同時也是學生要掌握的一項必備數(shù)學技能。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簡單的計算,以此來訓練計算能力,激活數(shù)學思維。教師必須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改進教學方案,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提升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質量,以樂學促提升。
低年級學生剛升入小學,童心未泯,愛玩好動,難以靜下心來長時間聽課,而且其在生活中不常接觸計算,并不十分清楚具體的概念,也不明白為何一定要準確計算。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其喜愛的卡通人物形象入手,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點燃其學習熱情。
比如,在講解“1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了以下例題:“熊大從樹上摘了6 個蘋果,它想和熊二一起吃,但是被光頭強偷走了2 個,那么還剩幾個蘋果?如果熊大要在剩下的蘋果中拿出2 個給熊二,那熊大自己吃幾個?”教師可以用一組光頭強偷蘋果的圖作為背景,信息技術水平較強的教師還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小動畫,或者從網絡上搜索相關的動畫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學生被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很快融入了情境之中,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并憑借自己的力量成功解決了問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也熱情滿滿。
教師在開展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計算教學時,要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的計算能力,就必須保證學生清楚掌握算理,這樣才能降低計算的錯誤率。為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操作的機會,促使其手腦并用,提升學習成效。
比如,在講解“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時,如何退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一直是一個難點。教師給出了一道簡單的例題:“小明今年12 歲了,弟弟小軍比他小5 歲,那么小軍今年多少歲?”題干簡單,而且貼近學生的生活,許多學生很快列出算式:12-5,但是在計算時卻犯了難。雖然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畫圓圈的方式求解,但畢竟比較麻煩,于是,教師讓大家拿出小棒,親自擺一擺,看看怎樣能快速得到計算結果。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將12 根小棒分成10 根和2 根,先用10 根減5 根,再用剩下的5 根加上另一份的2 根,結果是7 根,即12-5=7。隨著操作完成,大家也認可了這一做法,于是,教師正式介紹“破十法”,鞏固學習成效。
低年級學生的一個特點是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考慮到其正處于愛玩的年紀,在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中適當開展多元化的游戲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形式多樣的計算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比如,在講解“表內除法(一)”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以一列為一組的形式分組,每組隨機選擇大屏幕呈現(xiàn)的序號,然后以開火車的方式依次回答里邊的題目。如某一組選擇了序號③,里面的題目為:“4×2、2×5、3×2、3×5、1×4……”這一列第一位學生根據(jù)乘法口訣口算第一個式子,答8,后邊依此類推。下一組在其他序號中選擇,教師負責計時,比一比哪組最先答完,且全部正確。回顧之后給出問題:“在春游時,小明、小軍、小紅一共捉了15 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幾只?”引導學生思考,該問題實際上求的就是15 里面有幾個3,列式:15÷3=,引出除法,要求學生利用乘法口訣計算,因為3 和5相乘得15,所以15÷3=5(只)。
綜上,雖然計算教學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教師要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確保學生喜歡聽且能夠聽進去,真正地理解和記住知識點,提升學習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清楚掌握算理;開展多元化的游戲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構建高效數(shù)學課堂,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shù)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