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文輝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與教育技術系,廣東 江門 529090)
“小學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是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開設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專業(yè)核心課程,這門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師范生作為未來小學數(shù)學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職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它以“技能訓練為主、理論夠用為度”為準則構建課程內容。符合我國教育部對高職高專提出“應用為目的,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的教育理念,根據(jù)我校的實際情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從今年春節(jié)開始,新冠肺炎病毒的到來,打亂了所有大專院校的教學安排。由于疫情,教育部要求各類學校延期開學。為了保證停課不停學,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了線上教學活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無疑都是一種挑戰(zhàn),如何克服這個難題,本文從以下幾點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j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 號]的通知,教育理念是以向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教育理念的落實要靠我們每一位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最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學科知識和能力增長的基本途徑。面對嚴峻的疫情,面對面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遙遙無期,時不我待,實行“線上教學”。怎樣做好“線上教學”,這對常年從事課堂、實踐教學的所有教師,是一個全新的命題?!熬€上教學”怎樣進行?以往沒有一種固定模式,我們如何應對?
無可否認線上教學與常規(guī)教學是有很大差別的。線上教學是用網(wǎng)絡平臺通過直播的形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網(wǎng)絡直播,課堂教學互動少了、課堂觀察沒了、課堂交流少了、課堂信息反饋的渠道窄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貌似對空中說教,課堂教學的預約還在,生成少了,教師的教學的講課激情也逐漸下降了。
面對這一困境,“窮則思變”。調整思路,轉變觀念,打破固化的“課堂教學線上化”模式,針對“線上”教學的特點,即教學資源豐富、教學需求廣泛、溝通交流虛擬、渠道多元以及傳播主體的可變性。利用全國教學平臺:超星、慕課、智慧樹等教學平臺作為輔助教學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在線學習的各種特殊因素,努力提升學生的“收視體驗”,因材施教,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疑解難,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技能,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適時點拔啟發(fā)學生分析難點解決問題,充分利用微信、QQ、釘釘?shù)染W(wǎng)絡社交軟件與學生互動交流,大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
長久以往,通過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這門課程的教學研究可得,與這門課程的教學融合比較密切的教材有:范文貴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鄒循東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孔企平的《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劉京莉的《新概念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些教材對于課程的編排構建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教材編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教材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整體性,而沒有對學生的實踐教學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需要做出一個補充。
按目前疫情我校的教學安排,過多安排時間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tǒng)講授,這樣可能會比較好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但沒有系統(tǒng)的實踐教學不能較好地完成作為一名合格的師范生的培養(yǎng)。因此,為了適應高職師范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需要,依據(jù)“小學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中著重學生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在技能訓練中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訓練模式“理論學習、觀摩名師錄像教學、撰寫教案、角色扮演小組教學、反饋評價反思提高、修改教案再教”形成有效的理論結合實踐進行訓練。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就業(yè)與職業(yè)發(fā)展的特點,根據(jù)“必需、夠用”理論原則與教學內容的編排,將課程內容分為五個模塊教學。模塊一:小學數(shù)學課程發(fā)展歷程、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模塊二:“怎樣教”與“怎樣學”,課堂教學組織與策略;模塊三:課堂教學設計與評價;模塊四: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教學研究;模塊五:實踐教學與技能訓練。
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在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中,仍有部分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采用講授法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傳授,輕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強調理論知識單方面的灌輸,忽視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違背了高職教育的理念,根據(jù)小學數(shù)學教師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目標要求,掌握課堂教學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會用課堂教學的原則和基本方法。能按備課與上課的要求,開展教學。熟練地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應用現(xiàn)代化媒體輔助教學,具有較強的教學與設計能力。通過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不能只重理論傳授而忽視知識實踐。
為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教學設計中加強教學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任務,包括有:教學設計案例分析、教學名師錄像視頻觀摩、教學內容試講及評議、說課及限時10 分鐘教學內容測試。整個課程教學按模塊形式科學地展開,每個模塊有效地將案例分析與實踐評議結合起來,加強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訓練,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進行探討、嘗試,他們在此過程對教學能力的認識得到較大的提升。因而,在各種教學訓練中,他們能積極參教學活動,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實踐動手、創(chuàng)新設計和反思提高的能力。
在以往課程考核上,“小學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課程仍以期末命題考試為主,命題考試多以學校教學考查模式為主,著重于課程的各章知識點。就教學內容而言是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四個模塊的教與學。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為此,課堂的教學評價要多樣性,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著重于學生平時的各項指標考核,包括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學生的小論文寫作,教案設計,課件設計,視頻錄制(說課或10 分鐘講課)等各個作業(yè)需要在線上完成,通過微助教或釘釘?shù)溶浖诰€上進行完成,教師通過學生線上提交的作品及時把結果反饋給他們,并在班群上公布學生的完成情況,讓每位同學都知道學習的實際情況,這樣把課堂教學測評的各個項目納入考核評價中,按一定的比例計算構成期末成績的總評。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教學過程的各種教育行為、決策及教學效果進行認真的審視和分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過程。反思不僅僅是頭腦內部的“想一想”,而是一個不斷實踐、學習、研究的過程,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更深層次的對話。反思是教師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又是提高教學能力改變自己的前提。
按教學活動的時間順序,反思可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三個螺旋式的反思鏈。即從“為教學實踐而反思”轉向“教學實踐中的反思”,再到“教學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又回到“為新的教學實踐而反思”。教學的優(yōu)化過程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總結和改進的過程。
課前反思,是對過去的經(jīng)驗進行反思,使未來的教學設計建立在過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在這一階段教師不僅要對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教學內容的難度、素材呈現(xiàn)的方式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激發(fā)等進行反思,還要去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背后的支撐理念,包括自己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學生觀、價值觀。
不論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有多么充分,這些教學設想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未必能順利實施。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監(jiān)控自身的表現(xiàn),關注學生的反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反思并做出調整。
在教完一節(jié)課或結束一個階段的教學后,要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進行回顧,將經(jīng)驗和教訓記錄下來,作為完善教學設計,改進課堂教學,總結教學經(jīng)驗和探索教學規(guī)律的依據(jù)。課后反思既要從理論層面審視實踐,又要從實踐層面揣摩、體驗理論的深奧,即把教學中成功與失敗的例子與教育教學理論結合起來進行反思。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課后要及時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反思、探究和認真的剖析,為教師再教積累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課后反思還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會對學生造成傷害進行反思。有時,教師無意識的行為會對學生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傷害,所以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
通過對教學的各種行為進行反思,對教案設計修改進行反復施教,找出問題所在,為下一次教學進行修改,再教,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
韓愈: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面對日益嚴峻的新冠肺炎病毒,實行“線上教學”,我們理應調整思路、轉變觀念,摒棄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wǎng)上資源,尤其是各個教學平臺的運用,克服困難,注意研究學生的心態(tài),通過社交軟件反饋學生的意見,不斷試驗、不斷完善、不斷革新,讓“線上教學”成為教師提升自我的又一契機,通過學習與研究,我們靈活掌握在線教學的瑰寶,為課堂教學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