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根平
關(guān)鍵詞:生活化情境;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
初中階段,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思維將會得到快速發(fā)展,這種發(fā)展速度,大部分學生都很難做到輕松應對和適應,從而給學生的身心帶來壓力和阻力。生活化情境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去適應生活的變化,正確認識自我情感、兩性關(guān)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法治意識,引導學生掌握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新方法,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一、生活入駐課堂。生活是學生最熟悉和易接受的活動。[1]在家庭生活中學生可以自由地交流、無憂地生活,初中階段學生開始從家庭生活向社會生活發(fā)展,需要學生了解和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學習知識就是一種提升自我社會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數(shù)學、語文、英語課程不同,它更加注重生活、注重實踐、注重社會生活,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行為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給予學生更多基礎性的社會經(jīng)驗,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初中生活的變化。
“生命”這部分知識的教授,對初中生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心理、生理急劇變化的階段,同時,還會受到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對“生命”產(chǎn)生錯誤的觀念。因此,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學生結(jié)合案例去理解生命的概念、意義和價值。
案例一:2018年,山東某小區(qū)發(fā)生一起自殺事件,初中生王某某因和父母吵架從18樓跳下。
案例二:2018年,上海徐匯區(qū)龍吳路一高層居民樓突發(fā)火災。兩名消防員在撲救過程中,受轟燃和熱氣浪推力影響,從13樓墜落犧牲。
通過真實生活案例和課堂內(nèi)容的結(jié)合,可以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養(yǎng)成珍愛生命、保護自我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觀,有效避免了學生自殺事件的發(fā)生。
二、故事改善課堂。在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記憶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改善,對于生活、法治等內(nèi)容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思維和觀念。這些能力、觀念的形成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應用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件,或是將學生分成多個討論小組,就生活中發(fā)生過的事情,結(jié)合教材知識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思維思考、知識應用等多種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適應中學生活。
親情是世界上最為純潔、純真的感情,但是,初中階段學生進入到了青春期,渴望獨立、渴望自主,想要掙脫家庭教育束縛。所以,在教授“親情”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和家人之間的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其中的對與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影響性,幫助學生在青春期學會和家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增強家庭的溫暖、熱鬧的氛圍。
三、情境深化課堂。生活情境和生活化情境不同,它是被包含在生活化情境中的,屬于生活化情境的一種形式。不過,生活情境教學法是生活化情境教學中最為有效、真實的一種的教學手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較為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在場景人物扮演的過程中,深入感受和體驗道德、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約束自我行為和思想,養(yǎng)成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愛黨愛國等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知法、守法、敬法,為社會主義建設、和諧、發(fā)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法律,這個詞匯看似和初中生的距離非常遙遠,但是,法律卻實實在在作用在了初中生的身上。我國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婚姻法、財產(chǎn)法、教育法,在教授本節(jié)課程的時候,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父母不讓子女上學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結(jié)合提前設計好的臺詞對情境進行表演,在完成表演以后,讓學生一起說說其中的違法行為有哪些。通過情境教學,不僅可以讓教材知識變得更加“觸手可及”,也可以提高學生了解和認識法律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
總之,生活化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對初中生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作用。通過生活化情境,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認識到教材知識和學生自身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巾.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窗(教師版),2020(8).
[2].王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應用探究.延安大學,2019.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青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