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萍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教育的基石,海量識字有利于促進課外閱讀,進而培養(yǎng)學生語感。趣味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海量識字變得輕松快樂;將一組相聯(lián)系的漢字放在一個文化環(huán)境或閱讀環(huán)境中,能夠有效提高識字效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學習漢字又將漢字運用到生活中去,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印象。本文中,筆者意在通過教學實踐,從趣味教學、閱讀環(huán)境以及生活化教學這三個角度來探索如何實現(xiàn)海量識字,來促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進而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并借助語感反作用于海量識字。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 課外閱讀 語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10
小學是識字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對于低年段學生而言。養(yǎng)成識字習慣、掌握識字方法是實現(xiàn)海量識字的前提。海量識字與課外閱讀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海量識字能促進課外閱讀,而課外閱讀能促進學生認識更多新的漢字。此外,不同于單個識字,海量識字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且能借助這種語感幫助學生進行海量識字,因為語感是一種經(jīng)驗色彩很濃的能力,識字越多則語感越強,閱讀越多則語感也越強。將海量識字教學與課外閱讀結(jié)合在一起,為夯實學生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辦法。
一、趣味識字量更多
興趣是最好的良師益友。低年段剛進入識字階段的小學生更擅長通過色彩與聲音來學習、理解新的事物,頗受用于趣味教學法。越有趣,則學生越愿意學,識字量自然而然便會提升。在趣味教學法中,一組漢字通常能以一種趣味性方法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引導學生用聯(lián)想記憶來識記漢字。
1.圖形法
漢字始于象形,通于繪畫,幾經(jīng)變化卻仍然保留著合具象和抽象于一體的藝術(shù)特質(zhì)。盡管象形字在3500個常用漢字中只有200個,但象形漢字是最容易被低年段學生學習的基礎(chǔ)字,符合低年段學生直觀性、形象性的認知特點。教學象形字時,可按照“實物圖→抽象圖一古體字一楷體字”的順序。
例如,在教學“山”這一象形字時,教師先向?qū)W生展示山的實物圖,讓學生先行把握真實的山的形態(tài)特征或者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真實的山的形態(tài)特征——連綿起伏,既要相連,而又高低有所不同;緊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山”的抽象字——形似三座相連的山峰;再然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山”的古體字,讓學生觀察古體字“山”與抽象字或甲骨文“山”的相似性——均有三個凸起;最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山”的楷體字。在展示“山”的楷體字時,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具有簡化的特征。
事實上,漢字的創(chuàng)造過程本身就是用簡化圖形來代表事物,這不僅是一件富有智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是一件可愛的事情,而這種可愛也正與天真的孩子們不謀而合。
2.謎語法
謎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它的未知性、趣味性使得它老少皆宜。在學習較為復雜、生僻的漢字或者可以和不同部首組成不同意義漢字的漢字時,便十分適合用謎語法。在謎語中,往往暗含一個漢字的構(gòu)成部分以及構(gòu)成方法,也暗含著適用于該漢字的語境。當學生猜不到謎語而答案揭曉時,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而當學生自信地說出正確謎底時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
例如,在學習“夕”字時,教師先為學生展示一幅唯美的夕陽圖片,讓學生指出圖片中是什么。接下來,教師為學生出示字謎:多一半。在引導學生猜字謎時,教師提升學生,多的一半是什么?學生恍然大悟,心中已有答案,但是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是什么。教師于是讓學生查一查字典,提示學生在弄清字音的同時還要了解字義。
需注意,為不同年級學生設置的謎語難度亦應有所不同,否則低年級的學生難以猜中謎底而高年級的學生又難以獲得猜謎的體驗感,使謎語應有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兒歌法
兒歌具有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的特征。在一首兒歌中,不同的漢字被連接在一起,學生在記下兒歌的同時便記住了一個乃至多個漢字。除此之外,兒歌還適合形近字的辨義。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日、月、明”三個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編寫如下兒歌:“左邊日光照,右邊月光照,左右都明亮”,當學生讀完兒歌時,教師如是引導學生道:“明亮的‘日在這個字里,皎潔的‘月也在這個字里,這就是意思是‘明亮的‘明字。”又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楚“喝”和“渴”的區(qū)別時,為學生展示如下兒歌: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張嘴。這首兒歌既說明了“渴”字的部首為三點水,又說明了“喝”字的部首為“口”。再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區(qū)分“巳”“已”“己”這三個形近字的區(qū)別,教師編寫兒歌:“巳”封“己”不封,“已”字半當中。短短兩句兒歌,卻能讓學生認識三個形近字。
二、閱讀識字互促進
將漢字放置于某一文化環(huán)境或閱讀環(huán)境中,更有利于大量漢字的學習,因為處于同一閱讀環(huán)境或文化環(huán)境的一組漢字往往具有相類似的特征,能形成有機聯(lián)系。海量識字有助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而課外閱讀也能使學生學習更多的漢字。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漢字,首先需要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漢字的重要方法:查閱字典;其次,還需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更多漢字的興趣,富有趣味性的課外閱讀便是很好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時,教師為學生推薦帶有拼音的課外書諸如《沒頭腦和不高興》《青蛙和蟾蜍》,也可以為學生推薦帶字幕的動畫片《小公主蘇菲亞》《格林童話》等。孩子們不僅愛聽童話故事,也愛看童話故事,因為童話故事本身便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在推薦前,教師如是鼓勵學生道:“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學會了拼音,也能認識不少字啦,可以獨立讀一本書了,那么就讓教師來推薦推薦大家都愛看的童話故事書吧?!?/p>
帶有字幕的動畫片則能在給予學生良好視聽感受的同時讓學生從更為直觀生動的語境來理解漢字含義,也就是說,動畫片中所出現(xiàn)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識字情境,且這種情境對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或許并未刻意去學習某個漢字,但是會因為漢字或由漢字組成的詞語所在的語境而對漢字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印象,這種自然而然印象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語感的形成過程。在為學生推薦書籍或影視作品時,教師需提示學生在閱讀時會遇到一些生字詞,當遇到這些生字詞時,一定要查字典弄清楚是什么字,并結(jié)合故事內(nèi)容來理解字義或詞義。此時,教師還可以帶領(lǐng)學生復習一下查閱字典的方法。
如是,用已經(jīng)會拼音并認得不少字來鼓勵學生看課外書,也鼓勵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認識新漢字,這是一個良性的學習過程。當學生識的字越多,那么能看的書也就越多,認識的字也隨之而不斷擴充數(shù)量。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們的語感也隨之而培養(yǎng)起來。
三、生活閱讀通有無
語文源于生活,識字教學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亦大都源自生活。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需要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文字所代表的情感與內(nèi)涵,并有必要將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內(nèi)容運用于生活之中以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1.從生活中來
例如,當學生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時,會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你奔跑的時候,會感到心臟跳動得特別劇烈,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看到這句話便會深感贊同,因為確實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但是當學生看到科學家的解釋“心臟好像一個自動化的泵”時,卻又不知道“泵”這個字怎么讀,是什么含義,經(jīng)過查閱以后,學生得知“泵”是一種能抽出水來的動力裝置,可以組詞為“水泵”,便能回憶起水井邊有一種小小的機械裝置,按壓后能出水,那就是一種“泵”。學生于是能理解心臟為什么像一個自動化的泵了。
2.到生活中去
當學生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水泵,并能嘗試按壓出水時,便會感慨水泵的神奇功效,也就會意識到心臟更為神奇,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水泵需要按壓出水,而心臟是一個全自動化的水泵。于是,學生對“泵”所起的動力作用有了更深的認知,并能嘗試把“泵”運用到語文中來——母親是我的泵,一個自動化的泵,我似乎什么也沒做,就能從母親那里汲取源源不斷的愛意。
總而言之,在通過海量識字促使課外閱讀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教學實踐中,識字是基礎(chǔ),識字與閱讀相互促進,語感與閱讀相互促進,良好的語感則為海量識字與課外閱讀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 樓琦君《文化視野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蘇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2] 黃燕《低年級兒童海量識字策略探究》,《北方文學》2019年第23期。
(本文系《低年級海量識字促課外閱讀以培養(yǎng)語感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TZJKS-YBLX20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