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河北省永清縣別古莊鎮(zhèn)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課程改革的試行標準中提出,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與學生形成互動關系,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精神,能夠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能力。而互動教學法的應用,則可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不再沉悶,確保學生能夠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這較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充分發(fā)揮互動教學的作用,應從小學階段入手,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對互動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本身就具備生動性的特征,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材是以生動形象的內(nèi)容為主,為了突出語文課堂的互動效果,應充分利用教材內(nèi)容,形成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其在互動的過程中掌握更多語文知識。具體而言,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圖片或者將其呈現(xiàn)為幻燈片形式來引發(fā)學生的關注,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在互動的過程中,可使語文課教材內(nèi)容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各類知識的理解,也可幫助其強化記憶,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文中所描寫的是下雪之后,小動物行走在雪地下留下痕跡的場景,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以了解到小雞、小鴨、小狗和小馬等爪子形狀的特點,文中用生動的比喻手法為學生營造出了趣味性的畫面。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將課本內(nèi)容形成圖片或者短視頻的形式,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且引導學生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小動物,通過互動討論來掌握更多小動物的爪子形狀特點,使學生掌握更多生活常識。
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時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材中引入了多種趣味性內(nèi)容,旨在讓小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咏虒W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nèi)容,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措施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小學階段屬于思維養(yǎng)成和邏輯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因小學生并不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教師需要通過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不斷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促使其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體驗語文知識和課文中的意境,通過輕松活潑的互動方式,來達成最終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時,教師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后,可給學生下發(fā)紙杯和剪子等工具,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烏鴉和水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可以采用小組比賽的形式,看哪組做的烏鴉與水杯更好,哪組能夠快速制作好并且讓烏鴉成功喝到水。游戲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烏鴉喝水的原理,還可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屬于實踐性課程,需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提出可以通過語文實踐來達成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而語文教學應該包括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提升其文化修養(yǎng),使其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此,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應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將生活化的內(nèi)容引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具體可通過對生活情境的還原來增強學生的實踐感悟能力,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棉鞋里的陽光》時,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課文的大意,并鼓勵學生說出生活中自己關心長輩的事例,學生們通過交流和探討可以掌握更多關心長輩的方法。此外,在學習《找春天》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討論后說出春天的特點,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答出春天小草會發(fā)芽,積雪會融化等,因此篇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貼近,學生更樂于參與互動,教學效果也更加突出。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春天的場景,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互動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通過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組織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這與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相比更具教學優(yōu)勢,可實現(xiàn)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當前的課程改革要求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