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xiàn),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針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現(xiàn)狀,創(chuàng)新利用新媒體融入高校教育,通過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內涵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建設黨社主力軍、開辟第二課堂等,探索借助于新媒體來拓寬紅色文化教育的路徑選擇,促進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廣泛高效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紅色文化;路徑
紅色文化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萍疾粩喟l(fā)展的今天,紅色文化要想在更廣泛的時空里獲得傳播,將其與新媒體在高校中創(chuàng)造結合是極為必要的,也對鑄牢中華民族紅色文化意識、打造堅定社會主義接班人、共建特色紅色校園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面臨的困境
當前我國網(wǎng)民數(shù)量占比極速增長,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新媒體視域下加強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實踐面臨著諸多困境。
1.1紅色文化教育形式單一
“紅色”凸顯著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底色和靈魂所在[1],當前高校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育的形式創(chuàng)新略顯不足,只局限于紅色報刊、演講、旅游遺址觀光等形式,對新媒體利用度不足,忽視紅色教育網(wǎng)站建設與革新。紅色教育只在革命重要紀念日開展,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與解讀停留于表層,缺乏深入挖掘,教育的現(xiàn)實性意義體現(xiàn)不強,紅色精神內涵及紅色基因體驗較弱。
1.2紅色文化宣傳乏力
新時代背景下由于長期處在和平環(huán)境,生活的富裕造成大學生同過去紅色文化環(huán)境中的艱苦奮斗相脫節(jié),回顧過去興趣匱乏,缺乏認同,易產生抵觸心理。傳播只在相關紅色主題活動日開展,推廣略顯薄弱,宣傳力度低。相較于以往更偏重在新媒體上關注現(xiàn)有時空的文化,其時間長度與空間范圍極有限,新媒體上紅色文化宣傳吸引力較弱,缺乏新穎性,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很大地沖擊。
1.3紅色文化實踐模式缺乏多樣性
依托新媒體技術,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了紅色文化精神文明的構建。然而高校紅色教育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受等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開展中對新媒體利用不夠,缺乏與高校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熏陶間的有機結合,缺乏實踐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渠道僅限于紅歌、紅色旅游、電視、影片等媒介,模式過于單一,紅色文化教育在新媒體利用上缺乏深度與多樣性。
2.依托新媒體加強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路徑
在高校中紅色教育深度與廣度的不斷擴展,與紅色教育在新媒體上實效性的發(fā)揮密切相關,應不斷探索借助于新媒體來紅色文化教育路徑。
2.1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內涵與時俱進
作為先進文化重要構成之一的紅色文化,在時代革新、社會衍進上起著重要作用,能隨歷史與時代發(fā)展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精神內涵。然而對這些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日益同質化發(fā)展趨向較為嚴重,特色內容難以挖掘。高校作為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主要陣地,其廣泛傳播應不斷與時俱進,與時代熱點相結合,創(chuàng)新運用好傳播媒介,精心編排并豐富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內容,將其與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新潮流、社會熱點、大學生心理特點等密切結合,找準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點以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的精神契合。除宣傳革命戰(zhàn)爭精神之外,還應善于挖掘其所蘊含著的獨立自主、無私奉獻、創(chuàng)新、民主科學等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賦予紅色文化在新媒體傳播中新的時代內涵與現(xiàn)世價值,構造校園紅色文化新特色品牌效應。
2.2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
高校是大學生人格提升與精神奠基的重要現(xiàn)實場所,對大學生紅色精神陶冶、紅色記憶傳承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應不斷改進優(yōu)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傳媒環(huán)境,針對大學生個性特點,與新媒體技術相關單位機構加強合作,推出知識競賽、演講、辯論會等多樣化傳播活動,開拓紅色教育新媒體傳播形式,將更加適合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紅色文化產品在高校中廣泛推行。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站,開設紅色文化教育相關欄目板塊與微課程,構建紅色文化教育網(wǎng)上平臺,向大學生公開招募紅色文化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的負責人與管理人員與宣傳口號,使大學生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在潛移默化中積極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獨特魅力,以更主動的行動參與到紅色文化宣傳與傳播中[2]。
2.3打造特色紅色文化網(wǎng)絡傳播體系
日趨普及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使高校中許多傳統(tǒng)媒介形式被漸漸取代,成為高校大學生甚至教員們接收信息、文化等傳播的主要場所,對高校大學生知識文化體系的不斷更新起著極大沖擊。主動創(chuàng)新校園網(wǎng)作為新媒體主流使用,創(chuàng)新校園紅色文化教育網(wǎng)站的建設[3]。充分挖掘網(wǎng)絡資源如革命戰(zhàn)爭紀錄片、歷史英雄人物事跡評述、政府紅色文化文件等,增強趣味性和生動力,貼近學生實際,彰顯紅色文化獨特魅力。構建多種紅色文化校園傳播渠道,加強對其內涵的研究,創(chuàng)新形成如文字、圖畫、微視頻、動漫等多種傳播形式,利用校園報刊、宣傳欄、廣播、實地游覽等多種傳統(tǒng)方式宣傳基礎上,在校園網(wǎng)站、微信等公眾易接觸到的新媒體輔助下,形成全方位文化影響,構建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獨特體系,積極引導大學生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將紅色文化內化為自身精神品質。
2.4發(fā)揮黨團、社團傳播主力軍作用
黨團與社團是極為重要的渠道之一,是高校弘揚紅色旋律的主力軍,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離不開黨團、社團的引領[4]。要充分利用黨、社團的交流學習活動,在團體內部著力培養(yǎng)利用新媒體推動紅色文化傳播主力軍,激勵舉辦多樣化相關主體研討活動,以較大的積極性開展深入紅色文化研究、組建新媒體交流小組、紅色旅游宣傳網(wǎng)站等,拓寬其教育傳播可供選擇的形式。以校園紅色黨團、紅色社團為代表,為紅色文化新媒體教育為主線,以其先進模范作用為紅色文化教育代言,通過黨、社團人員模范性作用感染學生,形成濃厚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氛圍,展現(xiàn)新生代紅色時代風采,從而引起廣大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學習的主動性趨向,以高尚的紅色品質感染一代代學子。
2.5開辟紅色文化教育第二課堂
高校作為紅色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場所,在宣揚紅色文化時應不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或某一主題紀念日活動,而應順應科技發(fā)展將其融入到新媒體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高校學生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微課堂、微信紅色文化宣傳公眾號、紅色教育貼吧等,拓展其在高校當中的接受面。將紅色基因、文化遺址植入青少年喜歡的網(wǎng)游中,開發(fā)具有紅色因素的電子游戲,找到其與游戲設計的契合點,潛移默化地傳承;融入動畫與動漫中,以其精神為內涵,以紅色人物故事為主線,開發(fā)紅色動漫,引起大學生關注的同時引導他們主動接受其影響[5],推進新媒體下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創(chuàng)新豐富第二課堂[6],為大學生教育增添紅色文化色彩。
紅色文化是先進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社會主義進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新媒體加速衍進,應充分利用并發(fā)揮好當前新媒體平臺開展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播,擴展其在高校當中開展紅色教育的路徑選擇,推進紅色文化教育時代化發(fā)展潮流,有機整合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與新媒體利用,使紅色文化內化為代代中華兒女們自身優(yōu)秀精神品質,并通過他們的切身實際行動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李康平.江西紅色資源開發(fā)與教育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5.
[2]陳永東.微信 PK 微博—互補而非替代—微信之于微博:是互補而非替代[J].新聞與寫作,2013,(4):30-33.
[3]王春霞.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功能及實現(xiàn)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132-135.
[4]易鵬,王永友.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育人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8,(9):49-51.
[5]高翔.充分認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J].黨建,2019,(5):17-18.
[6]陳銘彬,王煒.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4):171-176.
作者簡介:
張璐(199607),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