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飛
(北京市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北京 100078)
分層教學最大的特征和作用就是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身為教育者我們都知道,學生之間存在學習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學生的智力發(fā)育水平、學習天賦和學習興趣均不同,最終必然導致學習成果的差異化。而分層教學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千古難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優(yōu)質教法,實踐起來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既然要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那么首先就要了解這種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要求教師摸清學情,科學、準確的將學生按照基礎差異劃分成A、B、C三個水平。可以說,分層教學的實踐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分層,如果分層不合理、不客觀,學生所處層次與他們的實際學情不符,那么從一開始就奠定了錯誤的基礎。因此,必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嚴格把關,以多項檢驗的結果為原則,決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
首先要明確,A層中的學生為知識基礎較強,擁有一定自主學習能力,對數(shù)學學習抱有一定興趣的優(yōu)等生;B層學生為有一定知識基礎,學習興趣不足,在教師的幫助下有很大進步空間的一類學生;C層學生為知識基礎十分薄弱,對數(shù)學這門學科無興趣甚至抵觸,學習起來十分吃力的一類學生。對學生的分層需要以他們的數(shù)學測驗成績,學習興趣問卷調查結果,日常課堂表現(xiàn)為綜合性的依據(jù),做到有理有據(jù),確保分層準確[1]。并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旦學生的成績有所變動,學習態(tài)度有所轉變,就要及時調整他們所處的層次,因此學生的分層是動態(tài)性的,學生自身可以是不知情的,要注意不能為部分學生增加心理負擔。
在正確認識學生間差異的基礎上,便不能再盲目的要求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達到同樣的學習目標,因為這根本是不現(xiàn)實的,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只會讓他們更加抵觸學習。設置層次化的學習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對于中等生和落后的學生而言,等于將一個高難度的目標拆解成了多個更容易實現(xiàn)的小目標,放寬了他們掌握知識點的時間要求,這無疑是科學的明智之舉。
在設置學習目標時,要確保各個目標之間的難度梯度逐漸上升,梯度平緩,一步步接近總目標。以“等差數(shù)列及其通項公式”的教學為例,在第一堂課的學習中,可以分別設置這樣的學習目標:C層中的學生需要準確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能夠運用通項公式求出等差數(shù)列的首項、公比、項數(shù)以及指定項。B層學生需要在以上基礎上了解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并能借助公式和概念解決常見的實際性問題。A層學生在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要熟練掌握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掌握類比法和不完全歸納法[2]。
由于在同樣的課時內,學生掌握的知識基礎不同,能夠完成的基礎練習難度也不同,那些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解答那些復雜的習題,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讓學生去完成統(tǒng)一的練習任務,最終上交的作業(yè)只會“慘不忍睹”,打擊學生自信心。因此即便需要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我仍認為有必要為學生分層設計練習題。對于C層的學生,只要求他們完成一些基礎性的練習,檢驗其知識基礎便可。如這樣的題目:在一個等差數(shù)列{an}中,d= ,a5= ,請寫出它的第一項。B層學生的練習題,難度稍高,可對題目稍作變動,如:等差數(shù)列{an}的a1=2,d=4,sn=32,那么n=?與之相比,A層學生的練習題就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了,過于簡單的題目對于他們而言是沒有聯(lián)系價值的,可設置這樣的題目:在65和5之間插入三個數(shù),使其與65和5形成等差數(shù)列,這三個數(shù)分別是多少[3]?最后,如果學生解題出現(xiàn)大量錯誤,那么教師應該對練習題的難度進行調整,或者對學生分層的合理性進行反思。
除上述策略外,分層教學還可以體現(xiàn)在分層提問、分層評價、分層指導等方面,給予需要的學生更多幫助。目前,已經(jīng)有大量的實踐證明,分層教學對于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提升短期內的教學效益有幫助作用,教師應該充分加以利用,并在實踐中融入鮮明的個人教學特色。盡管數(shù)學并非藝術類中職院校中的核心學科,但也必須為學生打下必要的知識基礎,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