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林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花費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也逐漸加長,這就導致學生在父母以及時代的影響下,更加側重于快閱讀。同時,在信息爆發(fā)式增長的時代下,人們的專注力更加容易在短時間內被不斷更新得快信息所占據(jù),最終使得學生的閱讀過程往往流于內容表面,對更有價值的書本內容沒有足夠多的耐心。
學生沉迷于短信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的快速更新,對人的好奇心與專注力的快速激發(fā)與轉移。因此,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從快閱讀轉為深度閱讀的第一步,就在于推薦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書籍。同時,結合傳統(tǒng)的薦書過程,往往是教師從網(wǎng)絡上或教材指定中找到書單,讓學生自己閱讀,但教師忽略了這樣的書單不僅不會讓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還會讓學生對閱讀產生厭倦心理。而推薦符合學生興趣的書籍,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將書讀完,才能再談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在我所帶的學生中,發(fā)現(xiàn)在某一個階段,許多學生對校園小說感興趣。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認為校園小說對學生學習有所影響,禁止學生觀看,那為何我們不換一個思路:既然學生有閱讀的意愿,那為什么我們作為老師不將其引導到更為正確的閱讀道路上呢?這個時候,我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給學生推薦了黃蓓佳老師、曹文軒老師的小說。他們的作品大都關于校園中學生之間的友情以及父子親情的話題,對學生有正向引導。在這些書籍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進一步詢問:你覺得作品中作者最想要表達什么情感呢?你有沒有被書中主人公的哪些行為所感動,為什么?這一詢問,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時,對所讀內容有進一步的思考。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讀書興趣,還能夠引導學生對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當學生開始愿意花費大量時間讀書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帶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與分析。這一個過程,并非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循循善誘,帶領學生從內容表面走進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借助閱讀分享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近段時間所讀的書籍用自己的話語講述出來,然后說一下自己從這本書中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認真聽學生的分享思路,了解學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然后按照學生的思路給學生提出一些建議,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曾帶領我們班學生進行閱讀分享,發(fā)現(xiàn)學生都很喜歡看故事類的書籍,同時關注點往往在故事情節(jié),對感情的理解也較淺,因此,我在進行閱讀分享時,便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引導,激發(fā)學生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分享,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當學生進行分享之后會有較高的成就感,從而有進一步繼續(xù)閱讀的欲望,激發(fā)學生不斷閱讀。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思考習慣,從而針對不同的閱讀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指導意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不斷改正自我的閱讀習慣,走入深度閱讀。
不管是選擇合適的書目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是借助閱讀分享帶領學生進行思考,最終目的都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意識和習慣。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保持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即使不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也能夠有意識地拿起書籍進行閱讀,逐漸將學生玩手機的時間轉變?yōu)殚喿x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將閱讀的結果更加豐富多樣化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將書本內容轉變?yōu)榻巧缪?,鼓勵學生閱讀;也可以借助書籍中的話題,讓學生玩游戲,或者讓學生分享好詞好句等等多元化的形式,讓學生找到閱讀中的樂趣,并從一周開始堅持,逐漸到一個月、一季度、一學期,讓學生逐漸形成閱讀的習慣。
當對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分享之后,我便對學生提出規(guī)則:以后不對閱讀內容進行規(guī)定,但是會在某段時間隨機抽查學生最近在讀什么書籍,有什么感悟,或者對哪些內容有自己的進一步理解,讓學生進行分享,從而讓學生時刻保持閱讀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也在自己遇到學生可能感興趣的書籍時,給學生進行分享,鼓勵學生多多閱讀。
總之,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對閱讀產生興趣,到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最終養(yǎng)成閱讀習慣。在信息爆炸時代,讓學生養(yǎng)成深度閱讀的良好習慣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這一過程也離不開每一位教師的大膽實踐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