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香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過于注重單個詞匯的對照翻譯,缺少對于文言文語境語感教學培養(yǎng),無法對文言文背后文化線索進行深入挖掘,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初中語文教學在開展文言文教學只能夠,應當強化語感培養(yǎng),增進古代文化知識普及內容,規(guī)避單一割裂式的詞匯教學形式,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教學;語文;文言文;語感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語言用語表達習慣之間有著較大差異,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到文言文內容,面臨較大困難。在學習過程中,文言文的閱讀、翻譯和理解成為核心難關,教師教學效果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學生喪失對于文言文乃至語文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觀察中大部分初中生出現(xiàn)的語文成績下滑,很大程度與文言文學習困難緊密相關。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充分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通過積極主動的教學方式調整,改出教學困境,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能力。
一、現(xiàn)階段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缺少語感培養(yǎng)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學生的語言掌握來源于對于第二語言語境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文言文雖然同樣作為漢語母語,但是在語法、語用規(guī)律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距同樣十分巨大,因此學生文言文能力的提升應當遵循語言習得邏輯,通過語境語感的培養(yǎng)來幫助學生建構感知力。但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進行文言文課程教學當中,仍然延續(xù)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方法,即通過將文言文內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的方式,使學生以白話文視角對文言文內容進行理解。這導致學生很難形成對于文言文語言表意的正確認知。與此同時,在翻譯過程中,教師通常利用文言文詞匯的古今異同來進行互譯,這使得學生更多掌握割裂的文言文詞匯,而很難從整體層面認識、了解文言文特征,無法深入到文言文的情境當中,對文言文形成理解。
(二)對于文言文的文化內涵引申較少
文言文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結晶,體現(xiàn)著古代人對于自然、社會、人文的思考。但是文言文教學開展中,教師缺少從文化背景層面,對文言文的歷史文化背景、精神品質進行介紹,教學中通常僅以注釋為內容,對文言文的出處進行簡單說明,并要求學生對其進行記憶,但是文言文的出處作品是怎樣的古代文化作品、選篇文言文在其中是怎樣的存在、傳達了怎樣的文化精神等,教師較少涉獵。這也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更多停留在語言表面,難以從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角度形成對于文言文的文化感受,產(chǎn)生學習興趣。
二、提升教學質量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基于整體思維進行語境培養(yǎng)
學生想要進入到文言文所創(chuàng)設的語境當中,形成自然而然的語言感知,教師在教學當中就必須放棄前后割裂、單純的詞匯翻譯的教學模式,而是需要從整體視角將文言文作品視作一個整體,開展教學。在眾多教學工具當中,以思維導圖為代表的整體性教學工具可以進入到教學當中,為教學工作提供輔助。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大部分以敘事內容為主,故事性較強。思維導圖可以將文言文故事以直觀的形式進行段落劃分,使學生通過直觀體驗來了解故事的起因、發(fā)展脈絡和最終的結果。例如《湖心亭看雪》這篇小品文,就通過作者視角,記錄了西湖下了大雪的景色這一時間背景,引出了作者乘船游湖,來到湖心亭飲酒的故事情節(jié),最后以“舟子”對于作者的評述作為結尾。這篇文章較為簡短,語言平實無華。教師通過設置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文章框架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進行文章閱讀。思維導圖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障礙,進而能夠深入到文言文所建構的場景當中,通過作者所運用的寫景語言,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二)融入文化背景增進學生理解,提高學習興趣
文化價值的認同來源于文化背景潛移默化所帶來的影響。初中學生在日常生活、影視劇作品當中或多或少能夠接觸到一些傳統(tǒng)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以多姿多彩、深入人心的表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起學生的歡欣鼓舞。語文課程當中的文言文相比于這類文化現(xiàn)象,是一種內容更為集中、更為真實的文化展現(xiàn)方式,初中文言文課文中有大量的文言文作品呈現(xiàn)出了堅忍不拔、誠實守信、追求詩意生活等精神品質和生活情趣,這些內容有著歷史文化的背景,同時也與現(xiàn)代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可以嘗試深入挖掘文化現(xiàn)象,通過與學生熟知、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相互結合,使文化價值的感知力更為突出。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完成文言文作者、創(chuàng)作場景、表達精神的具象化聯(lián)想,使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更加突出。例如初中文言文課文當中的《出師表》就是三國時期名臣諸葛亮所創(chuàng)作的書信體文章,其中展現(xiàn)了諸葛亮對于蜀漢發(fā)展的希望,同時提出了對于后主劉禪的寄托,情真意切,令人動容。與此同時,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知名度極高,初中學生或多或少了解三國故事,會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產(chǎn)生感情。在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將諸葛亮的人物事跡作為教學主要線索,進一步解析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蘊含的殷切情感,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切的體會到《出師表》中蘊含的作者情緒,并在內心深處形成認同感,增進對于文言文的理解,提升文言文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盧亞娜,張祎.疫情防控期間初中語文文言文在線教學探索——以《核舟記》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7):94-99.
[2]孫貞鍇.也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對《湖心亭看雪》教學細節(jié)之審視[J].語文建設,2020(11):51-55.
[3]周教明.批判性思維視角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