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鑫
摘要:在“大思政”環(huán)境下,各類課程的教學都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觀念和思維形成的影響,法學類的課程在樹立學生的法制觀念方面有更為直接的切入點。本文以個人所得稅教學為例,探索稅法課程中如何讓學生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堅定法制觀念,并針對提升稅法思政教學效果的設計提出建議,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大思政;稅法;教學改革;個人所得稅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文件,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5月]。高校的涉稅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yè)的必修法律課程,在樹立學生法治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能力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背法條,套公式,這與現(xiàn)階段我們實現(xiàn)全面育人,深化職業(yè)理想的培養(yǎng)目標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一、稅法思政教學的必然性
目前,高校涉稅課程主要包括《稅法》、《稅務會計》、《納稅申報實務》、《稅收籌劃》等,它們是大部分經(jīng)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或核心課程。課程內容不僅涉及我國現(xiàn)行稅收制度、各種稅額計算、涉稅會計處理、還涉及更符合實務需求的納稅申報、稅收籌劃、納稅風控等知識。這些知識本身就涉及大量的法律規(guī)范,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可以體現(xiàn)我國一些統(tǒng)一的法制思想,例如“稅法的基本原則”,就與我國其他法律的制定中體現(xiàn)的原則有很大的重合性,再比如“稅收法律的級次”這一知識點的應用,其實也體現(xiàn)了我國普通法律的級次以及效力判斷的原則。在復雜多變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學生接受的信息繁雜,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會面臨大量的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因此,在稅法類課程的教學中,突出原則性的思想政治觀念和內容,能實現(xiàn)不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經(jīng)過有意識的思政設計,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具備更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人對知識的接受,本身有越多連接越穩(wěn)固的特點,稅法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包含的知識很容易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驗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學習,如果能樹立起正確的三觀,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就能督促自己學習更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更為正確的“潛意識”,為未來更加長遠的職業(yè)發(fā)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稅法課程中可實現(xiàn)思政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高校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課前“確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案例”,課中“應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課后“布置作業(yè),收集教學反饋”等。在這些環(huán)節(jié),我們都可以融入思政教學的思想,以達到思政教學的目的。
1、課前設計。課程內容的設計首先要建立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明確上,教育部明確提出,專業(yè)課程“要根據(jù)不同學科專業(yè)的特色和優(yōu)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yè)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5月]。因此,我們在課前設計中,就要注意重點和難點的篩選,盡量選擇“影響深遠的”知識進行課堂講解,其他知識則可以通過自學或者課外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比如“稅率”這一要素,在各個稅種中都會有所涉及,那么我們就可以選擇更多地把事件用于解釋稅率設計的考慮因素,進行相關稅種或者國內外稅率的比較,而不是重點強調稅率的記憶。此外,也要注意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認知類的知識,可以通過對它們的對比和梳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夯實學生的基礎,而針對應用性的知識,可以通過案例的設計,讓學生多次多方面地體會應用場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課前設計時,更多地考慮思政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一種“高效”意識 ,讓我們選擇更“有意思”的知識和方法,這一點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十分有利的。
2、課堂引導。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因此以前的高校課堂,我們總是想要抓緊時間講更多的內容,唯恐學生學得少了,而現(xiàn)在的課堂,已經(jīng)越來越重視學的效果?!胺D課堂”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許多高校都在積極推廣這種方式,因為它相比傳統(tǒng)課堂,更符合學習規(guī)律,讓學生可以通過提前預習,現(xiàn)場提問的方式,更高效地與老師溝通。而且這也可以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老師們對所教的知識往往已經(jīng)“理所當然”了,所以往往會缺乏編織知識網(wǎng)絡的動力,而通過課堂對話,老師一邊根據(jù)課前設計的內容進行高效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jù)提問找到之前忽略的新舊知識交接點,為學生搭建更加牢固的知識結構。比如在“土地增值稅”和“契稅”的征稅范圍這兩個知識點上,老師就可以通過提問“兩者的相似之處”“兩者納稅人的相對位置”等,來啟發(fā)學生對兩者的對比,有一些學生還會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其他與不動產(chǎn)征納稅有關的問題,這樣知識網(wǎng)絡就更加密集了。
3、課后強化。布置作業(yè)是我們常常使用的課后強化的方法,通常,稅法類的知識要么通過選擇題強化知識點的記憶,要么通過計算題強化學生對稅額計算的步驟和具體稅法知識的應用,但是這種方式往往會限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思政教學要求我們,不能將學生限制在課本知識里,因此課程論文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方式。論文的選題和寫作指導過程,是一個非常容易融入思政內容的過程,首先學生在選擇與課程相關的選題時,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查閱,可以了解近期的學科研究熱點,其次,論文作為體現(xiàn)個人觀點的文章,其寫作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是有幫助的。以稅法學習為例,一個稅收政策的變化,就可以引發(fā)“為什么要這么變”“這個政策對哪些人有什么影響”“政策效果如何衡量”“不利影響怎么消除”等一系列的思考。但是通過布置論文引導和強化學生的思考也是有難度的,需要老師具體的指導和對論文要求進行全面的設計,否則學生要么天馬行空,要么照本宣科,效果往往和預想的有很大差距。
三、“個人所得稅”思政教學探索
1、對“個稅”稅法要素的講解?!皞€人所得稅”是我國的重要稅種,也是近年來改革較為頻繁的一個稅種。通常,對具體稅種的內容框架都是按稅法要素進行安排,即“征稅范圍”“納稅人”“稅目”“計稅依據(jù)”“稅收優(yōu)惠”等內容。在對這些項目進行講解時,思政教學的重點可以放在“為什么我們要把個人所得分為多類?”“為什么我們選擇超額累進稅率作為重要的稅率形式?”等問題上?!肮皆瓌t”是稅法以及其他法律在設計時通常都需要考慮的原則,如果學生能在了解稅收政策的基礎上,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原則的重要性,那么一方面,在記憶政策的內容時,邏輯會更清晰,接受度也會更高,另一方面,一些相關的知識也能更好地與個稅的這些知識點對比或銜接起來。比如“企業(yè)所得稅”中“與生產(chǎn)經(jīng)營無關的費用不得扣除”和“個人所得稅”中“個人獨資企業(yè)的投資者的家庭支出不得從經(jīng)營所得中扣除”的規(guī)定,就有一定的類似原理,或者我們也可以引入“社會收入再分配理論”,支付意愿差異理論從人們對公共產(chǎn)品支付意愿差入手,富人購買公共產(chǎn)品的支付意愿較高,而窮人支付意愿較低,說明征稅時應對不同的人實行差別稅率,政府采用不同的稅率征稅,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初次分配過程中產(chǎn)生的收入差距,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具有社會收入再分配的效果,這樣學生對相關要素的理解程度也會更深。
2、對“個稅”改革內容的講解。2000年后,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經(jīng)歷了多次調整,在2003年時,我國便確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征稅模式,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基本上在往這個方向靠攏,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變化相對較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免征額,修改超額累進稅率級距等,都是重要的內容。在介紹這些內容時,具體政策的變化固然是重點,但是一味的介紹往往并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體會。這時思政教學的重點,就可以放在“我國為什么會這樣改?”這樣的問題上,比如,可以通過對比改革前后的可支配收入,說明個稅改革的意圖和效果。另外,也可以借此介紹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我國的稅收法制建設,其實是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所以我們在改革中,其實借鑒了很多外國的做法,通過對這一事實的闡述,再結合一些其他的例子,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出自己的思考,即不能一味地人云亦云,盲目學習,也不能排斥學習外國的優(yōu)秀經(jīng)驗,這一點,和其他各個學科領域一樣,需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觀。
3、深化對“個稅”法律設計的理解。這一點上,可展開思政教學的方向很多。比如,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對于任何改革都應該從自身實際國情出發(fā),立足自身實際國情出發(fā)改革的難度就會相對降低許多,人們也會對改革各項政策才會產(chǎn)生認同感,有利于各項政策的實施和推進,所以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出發(fā)的思維習慣?;蛘?,法律本身作為一種公共契約,它的設計應該有一定的出發(fā)點,比如在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上,我國現(xiàn)階段的出發(fā)點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因為貧富差距過大是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會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不利于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目標。那么,我們用什么方式來衡量貧富不均的程度呢?基尼系數(shù)就是衡量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國際慣例,一般認為當基尼系數(shù)小于0.2時,社會處于高度平均,0.2-0.3之間是比較合理的,0.4-0.5之間是相對不平均,0.5以上則為高度不平均,我國在2016年時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jīng)明顯超出了國際警戒線0.4,這說明我國居民收入處在相對不平均的位置。此外,在縮小貧富差距上,我們還能通過一些其他的什么政策和做法,來和個稅改革“打配合”呢?房產(chǎn)稅可不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理解我國個稅改革的內容,還能學到如何分析問題的思路。
四、結語
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不僅可以達到更加“潛移默化”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稅法在社會發(fā)展當中的重要性,明確依法納稅這一每個公民的義務,在未來更加嚴格地落實納稅義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訓練思維能力,提升稅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思政課程應用于稅法課程,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落實相關操作,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確保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課程思政視角下財稅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J].王紅艷、田永、辜玉仙.經(jīng)濟師.2021年第5期,210-211
[2]高校涉稅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張龍?zhí)?教育教學論壇.2021年9月第38期,5-8
[3]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5月
[4]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