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效梅 白冰清 湯親青 劉曉昌
【摘要】患者青年女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單一癥狀就診,完善PET/CT等檢查提示鼻咽部腫瘤。本病常誤診為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等,應注意鑒別。
【關鍵詞】頸部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炎 惡性腫瘤轉移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8-021-02
病例 25歲年輕女性,主訴頸部淋巴結腫大1月余,患者1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可觸及數枚腫大淋巴結,起初伴有疼痛,后疼痛緩解。3周前就診于我院門診,查血常規(guī)、CRP未見明顯異常;頸部超聲提示:甲狀腺未見明顯彩色血流信號,雙側頸部掃及數個淋巴結回聲,較大位于右側II區(qū),均皮髓質分界清晰,大小30*7mm。淋巴結穿刺病理示:鏡下見 淋巴網狀系統(tǒng)增生活躍;診斷 淋巴結呈反應性增生,建議正規(guī)抗感染治療后復診。門診予以頭孢地尼口服聯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1周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右側鎖骨上新發(fā)腫大淋巴結伴有疼痛。予補充檢查,血常規(guī) 中性分葉核 N30%,成熟淋巴細胞L 54%,成熟單核細胞M14%;乳酸脫氫酶276IU/L;β2-微球蛋白3.04mg/l;血結核分枝桿菌斑點檢測:無反應,抗原A(ESAT-6)孔 0,抗原B(CFP-10)孔0,結論:患者經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抗原刺激后,在外周血中未檢測到釋放γ-干擾素的淋巴細胞。遂予以加做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q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PET-CT示:鼻咽后壁見一結節(jié)狀等密度軟組織影,直徑約0.7cm,右頸部見多發(fā)淋巴結影,較大者約0.9cm。余頸部未見明顯異常密度,氣官居中。胸部顯像清晰,PET示:雙肺野內、雙側肺門及縱膈淋巴結未見放射性攝取異常增高灶。CT示雙肺紋理增多,左肺上葉局限性透亮度增強,右肺中葉和兩肺下葉見結節(jié)狀高密度影,邊界尚清,大者位于左肺下葉胸膜下,直徑約0.6cm。余臟器及骨未見異常。診斷意見:鼻咽后壁FDG代謝增高性結節(jié),右頸部多發(fā)淋巴結伴FDG代謝增高,結合病史考慮:鼻咽部惡性腫瘤并右頸部淋巴結轉移瘤可能,請結合臨床;兩肺多發(fā)結節(jié)伴FDG未見明顯增高,考慮;良性病變,隨診;余臟器及骨FDG代謝未見明顯異常。
予以轉入耳鼻喉科進一步治療,我科室隨診。
討論 淋巴結被認為是外周的免疫器官,T細胞、B細胞常定居于此處,它也是機體識別外來抗原后發(fā)生免疫應答的部位[1],淋巴結總數大概800多枚,分布廣泛,其中頭頸部約有300多枚??蓪е铝馨徒Y腫大的原因分類如下:1.炎癥性疾病;2.淋巴結結核;3.惡性腫瘤;4.惡性腫瘤轉移;5.其他。翟建敏[2]曾統(tǒng)計97例不同腫大淋巴結的病理,結果顯示:反應性增生56例,轉移癌28例,淋巴結結核5例,淋巴瘤6例,其他(淋巴結炎)2例。另有學者婁凡[3]等統(tǒng)計了73例兒童淋巴結病變的病理,提示反應性增生26例,淋巴結結核6例,淋巴瘤及轉移癌37例,其他4例。由此,對于頸部淋巴結腫大,全科醫(yī)生有時作為首診醫(yī)師,需給予充分的重視。
頸部淋巴結的急性炎癥多見于兒童[4],常是因為口咽部及上呼吸道感染后,通過淋巴引流途徑導致的。金黃色葡萄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常為其致病菌[4]。慢性淋巴結炎則往往是急性炎癥治療不妥當或恢復不徹底演變而來[4]。臨床表現[4]可有全身癥狀如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以及原發(fā)感染病灶的癥狀如咳嗽、咽痛、耳痛等。局部癥狀??杀憩F為一側或雙側頸部大小數目不一的淋巴結腫大,觸診質中,可有壓痛,表面光滑,可推動。急性期局部可紅腫痛。慢性淋巴結急性期同急性淋巴結[4]。輔檢??梢姲准毎-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升高。予以抗感染治療后,淋巴結縮小,但??梢悦?,可活動,無壓痛[4]。討論病例為青年女性,淋巴結腫大伴疼痛,首疑診淋巴結炎,予以完善相關檢查,抗感染治療后,效果不佳,另有新發(fā)右側鎖骨上淋巴結。
頸部淋巴結結核青少年和兒童是主要發(fā)病人群,約為80%[4]。多是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MTB)通過血行或者淋巴途徑感染頸部淋巴結導致的。鼻咽、口腔和喉結核常可通過淋巴回流感染頸部淋巴結,肺結核主要通過通過血行或淋巴途徑[4]。可表現為一側或者雙側頸部出現多個腫大淋巴結,起初相互分離,可推動,后可逐漸相互黏連,或與皮膚、周圍組織黏連成串珠狀,最后破潰形成遷延不愈的瘺管[4]。部分患者伴有乏力、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4]。結核菌素試驗(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和結核感染T 細胞斑點試驗(T-cell spot test for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被用來篩查結核[5]。但是,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MTB,PPD試驗均可以陽性,故PPD并不能夠診斷結核,陽性僅說明機體對MTB存在變態(tài)反應[5]。但是PPD強陽性提示活動性結核病可能,陰性表示從未感染過MTB[5]。該試驗的靈敏度為43-87%,平均為51%;特異度為52.4-57.9%[5]。T-SPOT于2010年由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它依靠的原理是MTB在感染機體后引起細胞免疫,致敏的T淋巴細胞產生γ干擾素[5]。通過檢測外周血分泌γ干擾素的T淋巴細胞數目值判斷是否有MTB的感染[5]。該實驗陽性表明檢測到致敏T細胞,反之則未檢測到,有助于排除活動性結核[5]。由國外系統(tǒng)分析資料[6]其敏感度為81-91%,特異度為59-93%。
該例病患完善PET-CT后提示鼻咽部腫瘤,予以轉入耳鼻喉科進一步治療。PET-CT[7]結合了PET(功能成像)和CT(解剖成像)兩種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因能夠提供豐富的信息,對頭頸部淋巴結的診斷表現出很大的優(yōu)勢。該例病患系年輕女性,就診時僅有頸部淋巴結腫大一個癥狀,完善血常規(guī)、T-SPOT等檢查后,未見明顯異常。但患者病程中出現右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完善PET-CT后發(fā)現鼻咽部腫瘤。故此,對于年輕頸部淋巴結腫大病患需更加細心,避免惡性疾病的遺漏。
【參考文獻】
[1]張武.淺表淋巴結超聲檢查及進展[J/CD].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1):16-27.
[2]翟建敏.不同病理類型頸部淋巴結腫大超聲特征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21,28(6):775-776.
[3]婁凡,張鐵松,明澄,等.兒童頸部淋巴結病變的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20,34(10):928-931.
[4]田勇泉.耳鼻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400-401.
[5]王慧娟,劉嫣然,江學良.結核菌素試驗和T細胞斑點試驗在腸結核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20,10(4):174-177.
[6]李卓.結核分支桿菌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活動性肺結核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17):135-136.
[7]張興安,張?zhí)m芳,譚小堯,等.PET/CT、CT在診斷口腔鱗癌頸部淋巴結轉移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