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輝
摘? 要:疫情不僅推動了教育形式的轉變,而且讓廣大教師開始反思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要向學生傳遞生命的信息,讓學生讀懂生命的價值。本文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fā),結合疫情思考,分析了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內涵,并深入探究了疫情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生命教育開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疫情背景;小學語文;生命教育
一、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情背景下啟發(fā)生命教育的價值,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第一,生命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必須造就具有思考力和建設力的人,尋求語文教育的本真,引導學生學做真人。第二,解放孩子天性。語文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解放孩子天性,解放他們的大腦,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第三,生命教育是充滿博愛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不僅僅是對人類本身,更要廣闊存在于社會和自然中,人與自然隸屬天地之間,教師要教導孩子仁慈,熱愛和珍惜生命。
二、疫情背景下小學語文生命教育開展策略
(一)喚醒學生對生命的意識
1. 深入文本,感知生命存在。例如在學習《鄉(xiāng)下人家》這篇文章時,通過四季變化,通過人類勞作的場景感受日常生活中生命的存在。又如《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文中,感受幼小生命的萌芽、成長。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能逐漸感受到生命不斷浸潤的生命本色。
2. 深入文本,培養(yǎng)學生生命意識。在《獵人海力布》這篇文章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一個有大愛的青年。海力布為了全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可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青春年華,變成了石頭永遠矗立著。同學們在感受海力布高尚品質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
(二)引導學生欣賞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意識地引導,讓孩子可以更好地認知自己,認識生命。學習《狼牙山五壯士》,孩子感受到了五壯士跳崖的壯麗生命,雖然生命不在了,但生命的價值、精神卻永遠印刻在了學生心中,教導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三)引領學生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開展生命教育的關鍵就是讓孩子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引導孩子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比如在教學《白楊》這篇文章時,對白楊生長環(huán)境的刻畫,體現(xiàn)了白楊的大丈夫氣概和堅韌不屈的精神形象,從而揭示了白楊生命存在的價值,并將這種精神拓展到駐守邊疆的戰(zhàn)士身上,讓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中的生命成為人類精神的象征。
(四)啟發(fā)學生追求生命的和諧
生命教育不僅要讓孩子讀懂生命存在的價值,還要讓學生懂得如何感受生命,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比如在教學《觸摸春天》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緊抓文章主線,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小姑娘積極向上的生命力,以及對生命的不斷追求。
三、結語
疫情背景下深入挖掘小學語文課程中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在長期積累中可以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可以讓孩子將自己和社會、國家與自然結合起來,找到生命的價值。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蔡麗潔.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 教師,2015(15):25.
[2]王根法. 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 職業(yè),201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