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無數先賢為后代留下了不朽的文化。在浩瀚的歷史典籍中,蘊藏著中國先人的不朽智慧和睿智哲思。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適度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在新時代利用祖先的智慧創(chuàng)造不竭的財富。
關鍵詞:高中語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文底蘊;民族自信心
由于中國近代的落伍曾導致國人的自信心一度下降。曾幾何時,中國人在仰慕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時也對自己的文化產生過懷疑??墒?,歷經百年的探索,中華文化以自身的勃勃生機再次綻放出耀眼的光彩。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當代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適度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結合當下,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是因為其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對人類實踐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高中語文教師在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將傳統(tǒng)文化所宣傳的價值理念同當下時代需求充分結合,借用古人的智慧解決現代人心中的疑問和困惑,這樣學生才能更加充分地認識到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從而愛上傳統(tǒng)文化。
比如,在學習《歸園田居》時,教師可以教育學生在欣賞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時注意體味農人心靈的放松。聯系當下城市中人們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學生會對古人的自在生活心生艷羨之情。教師可以借此詩文教會學生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跟著大眾的節(jié)奏將自己弄得身心疲倦,應學會順應自然,放下功利心態(tài),在奮斗過程中學會享受生活,學會頤養(yǎng)生命。在學習李斯的《諫逐客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中國各大城市現在為了吸引人才紛紛出臺了許多優(yōu)惠政策,這與秦朝時的國策有何不同。經常進行類似教育,學生在面對眼前的一些問題時,就會想到借用先賢的智慧,并結合現實情況區(qū)別對待,這是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所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
二、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傳統(tǒng)文化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距離現代時間比較遙遠,加上古代社會的社會形態(tài)及作者的價值觀念同今人都有較大差別,因此,學生在閱讀經典時,有時難免對古人的選擇取舍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誕生之際的時代背景和主流價值觀,讓學生將作品放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中去賞析,這樣學生不但能夠豐富歷史知識,也能加深對經典作品的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借鑒經典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學生如果不知道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的前因后果,難免對詩中的內容捋不清頭緒。詩人一會兒描寫天姥山的自然風光,一會兒又寫夢中見到的瑰麗景象,結尾處又大發(fā)牢騷,說什么“古來萬事東流水。”教師如果能為學生說明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詩前曾經有過“北漂”經歷,曾在朝廷當過翰林供奉,并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就會理解李白為什么滿腹牢騷,也會理解作者為何在詩的結尾高聲疾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李白作品的時候,應該啟發(fā)學生分析李白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李白的優(yōu)點是才華高,志向大;缺點是言過其實,不能意識到自己并不適合從事政治。教師可以結合唐朝時代特點告訴學生:當時讀書人除了做官并無其他出路,所以價值取向比較單一,這就導致像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雖不適合做官,卻也對仕途充滿熱切的向往,而且?guī)缀踅K其一生都在苦苦求索。通過類似教育,學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全貌會有一個更為深入地認識。
三、從不同層次、不同維度解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讀者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解讀,往往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也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對經典的解讀無所謂孰對孰錯,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經典時,不必拘泥于一種解釋,而應提示學生從不同維度尋找不同的啟示,用以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學生只要從經典中汲取了正面能量用以指導自己為人處世,就等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作用。
比如,在學習《庖丁解牛》時,如果結合《莊子·養(yǎng)生主》的全篇,文章講的是養(yǎng)生之道。莊子提倡人應遵從自然規(guī)律生活,不要做違背自然的事,否則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傷害??墒?,許多學生從課文中所選段落文本內容本身出發(fā),得出的閱讀結論是:做一件事情如果將其發(fā)揮到極致,就是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梢哉f,如此解讀也不能說是錯,只能說是站在較低的一個境界解讀《莊子》。在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允許學生在不同階段對經典有不同層次的解讀,這本身也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待學生閱歷增多、知識儲備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經典的領悟自會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課堂中語文教師有許多機會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師首先要對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地了解,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地結合實際,為學生把好脈,定好向,對學生進行投其所需的教育,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張春芳.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速讀(上旬),2019(3):171.
[2]李瑞華.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問題[J].學周刊,2019(17):68.
[3]金夢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相關思考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