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文
摘 要:在詩詞鑒賞教學中采用形象化方法,有助于學生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文章結合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從詩的形象化方法談談詩歌的教學問題。教師從人物的內心世界入手,把握人物的鮮明形象,同時分析敘事詩、哲理詩、詠物詩等詩歌的形象,讓學生領會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詩歌教學;詩歌鑒賞;形象化
詩歌鑒賞一直是高考的必考內容,而考生得分率較低。究其原因,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較差,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未能從多角度置疑,為學生鑒賞詩歌指點迷津。詩歌教學的角度是多元化的,如:重點詞語、關鍵語句、詩詞意境、表達技巧、思想感情、風格流派、分析形象、構思結構、語言藝術、運用典故等。教師應根據(jù)詩歌的具體內容,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顧及其他方面的分析。
一、詩歌的形象化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和物,詩歌中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孕育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
當談到詩的形象化方法的特點時,多數(shù)教師認為,詩歌是以意境這一特殊形式反映社會生活的,并且會依此進一步得出如下的結論:詩歌教學只有通過詩的意境分析,才能使學生體會詩的感情。但筆者認為可以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大部分詩歌是通過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地流露詩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也就是“意”。所謂意境,也是就是“意”與“境”,或者說是“情”與“景”的融合。這是目前多數(shù)教師對意境內涵的共同理解。古今詩歌中確有許多佳作,既有講情的親切抒發(fā),又有畫意的動人顯示。因此,對詩的意境內涵作這樣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天門山》、蘇軾的《赤壁懷古》、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就是屬于這一類詩。如果說《登鸛雀樓》展示的是一幅雄偉的落日余暉下的黃河萬里入海圖,那么《沁園春·雪》展示的則是晴日映照時分外妖嬈的北國茫茫雪景。講述這些詩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景語”,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想見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從而自然地透過一幅動人的畫面,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兩化。這些藝術概括的特點,完全符合詩的形象化方法。教師引導既有方,學生的入門也有法,這將會是一堂聲情并茂、情趣盎然的詩歌欣賞課。
二、詩歌教學中形象化方法的運用
詩人表情達意的方式非常自由靈活。詩歌自身特殊的文學藝術形式,決定著它形象地反映生活時活潑多姿的方法技巧。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娙藳]有具體描寫眼前景物,而是直接打開心扉向讀者傾訴。讀這首詩,閉目可見的顯然不是情景妙合無間的畫面,而是“獨愴然而涕下”的詩人形象。在這類詩里,不論詩中主人公是詩人自己或是其他人,它們形象化方法的基本共同點都是直接向讀者傾吐衷曲。對這類形象化方法顯然不同的詩,其藝術分析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
在教學中,不妨在“作者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多下功夫。因為詩中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突出強調,就無異是對形象分析的最好補充。學生在理解詩中形象時將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這些詩中的主人公不是作者本人,教師應該適當講述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傊谶@些詩里,詩中人物的心靈大門是向讀者直接敞開的,這些詩的詩意美也就是詩中人物的心靈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彼鼘懥艘晃焕蠞O翁不怕天寒雪凍,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的故事,漁翁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凜然不可侵犯的意味。這個被幻化了的親切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對這些詩作藝術分析,可以從揭示人物心靈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入手,讓學生窺見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鮮明形象。
清代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解釋境界說時曾有“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的說法,由此看來,陳子昂這首詩雖然沒有任何具體景物描繪,但因為寫了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形象聯(lián)想,在讀者的想象中仍然可以望見一幅詩人遠眺時的天地遼闊的邈遠之景。就是說,仍然可以由情引發(fā)出意境的整幅圖畫來。這就把意境的外延擴大到包括這類直接抒發(fā)真情的詩。但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與其引導學生欣賞這類詩的生活圖畫,不如引導學生去想“獨愴然而涕下”的詩人形象,這更符合這類詩的形象化方法的實際,也更容易讓學生領會詩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有些敘事詩,如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的人物個性非常鮮明,這類詩如短篇小說那樣有情、有景、有人,用音韻鏗鏘、凝聚力更強的語言來表述。如《賣炭翁》,雖字數(shù)不多,但對故事情節(jié)的交代,對詩的典型環(huán)境的渲染,對人物情態(tài)的刻畫及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揭示,都寫得非常細致,分析時可充分鑒賞詩句。對這類寫得有情、有景、有人的詩,教師要緊緊把握住它的形象化方法的這些特點。
也有一些詩通過形象的描繪寓深刻的哲理,或既有形象概括又飽含感情哲理。前者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身上。”后者如現(xiàn)代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里自然閃耀著魯迅先生偉大人格和光輝形象。講授這類詩,也有細微的區(qū)別。如前者,教師應該重點講清躲藏在形象背后的深刻哲理;后者,教師在分析詩中的形象時,還應把它超出形象之外的深刻哲理指出來,使它具有更廣泛的概括意義。
對于一些以詠物寄意或托事言志為特點的詩,教師可以講好所詠之物的形象和分析整理講起,點明詩人所寄托的感情。因為這類詩的詩意美就在于它有所寄托。如詩經中的《碩鼠》,詩人的目的并不是憎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老鼠,而是對統(tǒng)治階級無休止搜刮百姓財物的罪惡行徑作深刻的揭露。顯然,這類詩如果沒有寄托,就會失去它的光彩,顯得平庸乏味,而一旦寄之以情,寓之以意,就立刻會化平庸為新奇,使之陡然增色,字字生輝。因此,講這類詩,須用畫龍點睛之法到關鍵處。
還需指出,詩有現(xiàn)實主義的浪漫主義之分,以上講的大多屬現(xiàn)實主義作品,即以寫實和明白如畫為特點,而這些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其形象化方法更是帶有夸張、神奇的幻想,思致微妙,光怪陸離。要使學生進入詩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明確詩人的情趣所在,教師就只有講清詩的形象化的特有方法。因為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字形象在本質上不是視覺的,而是想象的,詩的形象更需要“想見”,在理上不能鑿鑿于事實的酷似。
三、結語
總之,詩詞鑒賞教學中采用形象化方法,不僅提高學生的認識鑒賞水平,而且使學生所學知識在循環(huán)中得到加深,從而在鑒賞詩詞時不僅感到易懂,而且趣味橫生,以共鳴作橋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