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鍇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以往相比得到大幅度提升,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音樂作為高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全面優(yōu)化鑒賞教學,引導學生深刻感悟和理解音樂作品,增強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核心素養(yǎng)
高中音樂學科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尤其音樂作為一門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學科,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了解音樂本體,并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一、高中進行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學生藝術情操
高中實施音樂鑒賞教學,能夠有效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使他們在活動流程中逐漸培養(yǎng)對應的審美興趣,有效啟迪感性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與引導目標。音樂鑒賞還可以讓學生不斷加強自身音樂素養(yǎng),使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降低后續(xù)學習相關內容的難度。因此,高中需要適當組織音樂鑒賞,為學生的感性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
通過開展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并融入我國特色傳統(tǒng)音樂、歷史音樂等經典內容,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個體的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對國家發(fā)展的未來產生信心,提高整體思想引導效果,實現良好的教育目標。我國傳統(tǒng)音樂具有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特征,整體特色性較為顯著。通過以五聲調的形式為基礎,傳統(tǒng)音樂逐漸發(fā)展出多元化的音樂內容體系,具有優(yōu)秀的鑒賞價值。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主要策略途徑
(一)注重音樂鑒賞內容的質量與形式
在高中進行音樂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提高整體實施質量,讓學生能夠充實自身精神世界,達到學習與陶冶情操的目標。通常情況下,高中音樂鑒賞內容可以分為數個基礎內容,包括聲樂部分、舞蹈部分、樂器部分、創(chuàng)作部分等。在這些內容中,聲樂和樂器屬于較為關鍵的質量影響因素,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yōu)化,使其能夠發(fā)揮最佳鑒賞效果,達到良好的引導目標。鑒賞流程中,教師可以圍繞聲樂與樂器內容,創(chuàng)設多元化流程體系,使學生能夠在聆聽的過程中,充分鍛煉自身感性思維,分析音樂背后存在的信息,達到良好的鑒賞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基礎聲樂形式作為鑒賞核心,讓學生在聆聽音樂作品的同時,能夠進行自主跟唱,有效提高音樂素養(yǎng),鍛煉自身聲樂能力。教師在這一流程中,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他們能夠在聆聽的過程中,逐漸明確音樂的基礎表現形式,進一步強化感官結合效果,實現良好的發(fā)展目標。由于旋律屬于音樂的基礎單位,因此鑒賞課堂不能脫離旋律內容,應當圍繞對應的部分進行開展,盡可能提高學生對旋律的感知能力,實現陶冶情操的目標。
(二)豐富音樂鑒賞的形式與基礎理念
為了強化高中音樂鑒賞效果,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豐富基礎課堂形式,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質量,讓學生能夠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充分鍛煉感性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由于高中音樂教學內容與文化課的形式具有顯著差異性,因此教師需要革新傳統(tǒng)授課思維,進一步強化音樂鑒賞內容的自由性,使其能夠表現出多元化應用形式,為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應用新穎展開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個體的主觀積極性,讓他們在鑒賞的過程中,提高注意力集中效果,進一步強化基礎想象力,達到豐富文化素養(yǎng),提升審美能力的目標。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可以采用集體討論、主體強化等方式,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占據主要地位,有效激發(fā)自身興趣,產生探索音樂背后知識的心理傾向。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聆聽和鑒賞是音樂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更是教師廣泛運用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越來越突顯音樂鑒賞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從多方面優(yōu)化鑒賞教學方式,全面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在鑒賞中充分感知和體驗音樂作品特有的魅力,增強鑒賞能力。首先是對話式教學。所謂對話式教學即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內容展開探討,改變以往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大量灌輸,學生被動聆聽和記憶等情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而教師則扮演合作者、交流者與引導者角色,雙方在和諧氛圍中構建知識體系。應用對話式教學的前提是為學生營造敢于發(fā)表意見的民主氛圍,尤其音樂是一門審美學科,更需要充滿美感的課堂環(huán)境,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根據自身理解發(fā)表感悟。即使學生說出的想法脫離教學大綱要求,也不能急于否定,而是耐心聆聽學生闡述,再耐心且誠懇地建議,引導學生走向正確思考方向。以《遼闊的草原》教學為例,該章節(jié)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歌曲風格特征,感悟和體驗民歌魅力并借此了解草原民族音樂形式、特征。教師在教學之前先提出問題:“請問大家對蒙古族有何了解?”學生紛紛說出自己之前通過其他渠道對蒙古族的了解,教師聽后總結道:“蒙古族也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當地民眾十分豪爽,展現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蒙古族的歷史也有著悲壯和蒼涼特征,這充分體現在蒙古族民歌當中。”隨即為學生播放《遼闊的草原》歌曲,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思考該首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當學生聆聽后教師講道,這首歌曲表達蒙古族人民對愛情的無限向往和憧憬,一位年輕人極度思念愛人,十分擔心愛人的心理好似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際,無法捉摸。同時歌曲旋律悠長舒緩,字少腔長,音調高亢。之后在此基礎上引出長調知識,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首歌曲特殊的演唱技巧,感悟草原人民和蒙古族對自由的向往。其次是參與式教學。所謂參與式教學即學習者憑借自身已有學習經驗和興趣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生合作,共同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并積極發(fā)表自身意見,提高學習音樂自信心。
四、結語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全面滲透,音樂作為美育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不可缺少的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鑒賞教學能讓學生充分感悟和理解音樂作品傳遞的思想感情,并在生動、愉悅的氛圍中形成獨特的音樂體驗,提高鑒賞能力和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秀全.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9(02):35.
[2]李國.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新策略[J].文存閱刊,201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