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鳳
摘要:在初中學習階段,初中語文是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同時其在考試中也占據(jù)主要地位,因此教師適時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邮降慕虒W是近些年興起并發(fā)揮了巨大效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可有效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課程的反饋與總結(jié),從而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活動形成閉環(huán),因此,教師開展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策略探究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策略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各方要求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而不斷提升課堂效率,進而不斷提升教學成效。互動式教學旨在運用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改變學習觀念,引導其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消除師生間的壁壘,進而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fā)展。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具體知識的全面講解過程,只求將課程內(nèi)容清晰講授即可,但教師與學生間交流較少,導致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及時反饋至教師處,從而教師的教學計劃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匹配,從而拖緩了初中語文課堂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推進課程創(chuàng)新,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
在目前初中教學中,教師教學方式傳統(tǒng)陳舊,即過于注重講解,從而導致課堂效率逐漸降低,進而學生學習結(jié)果不如人意。并且教師習慣了“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教學方式,導致師生關系具有一定的單向性,教師無法獲取學生的正向反饋,從而導致師生關系逐漸走入惡性循環(huán)中。初中生群體本身對新鮮事物抱有較高的好奇心,且其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因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學生積極主動性較低,進而學習質(zhì)量逐步下滑。
二、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策略
(一)合理設置導入,引導學生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學生的參與度,只有學生將注意力放置于課程教學中,才可有機會主動學習課程內(nèi)容,進而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導入式教學是互動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部分為教學活動的開端,并且教師通過任務或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索欲望,從而引導其在思考過程中主動學習知識以求解決問題。教師合理設置導入,應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合理提煉,例如,教師在講解“藤野先生”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設置問題:藤野先生是什么人?魯迅為何要記錄藤野先生這個人?文章中表達了作者的何種感情,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全文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問題的結(jié)果并尋找問題依據(jù),最后教師邀請幾名學生回答設置問題,在學生回答結(jié)束后,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與總結(ji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設置問題作為導入,可引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好奇,然后可引導其自主閱讀尋求問題答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由此可見,教師合理設置導入,可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從而促進互動式教學的開展。
(二)構建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學情境是教師依據(jù)課程內(nèi)容自主創(chuàng)設的,其可為學生搭建適合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場景,并且還可作為輔助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情境具有一定的渲染性,可營造輕松有趣的課程氛圍,從而可推進學生理解并掌握課程內(nèi)容。學習興趣是學習質(zhì)量的有效保證,教學情境可通過簡單的場景變換引導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教師構建教學情境,應貼合課程內(nèi)容,例如,教師在講解“北冥有魚”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運用幻燈片中的動畫效果制作文章中涉及的物象,并按照順序依次展示給學生,其次教師尋找該課文的視頻講解以及課文閱讀音頻,然后將兩者結(jié)合展示給學生,最后教師可脫離課本,僅結(jié)合幻燈片、音頻及視頻講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運用多種媒體形式構建課文內(nèi)描述的物象與場景,從而為學生構建出利于其理解的教學情境,進而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由此可見,教師構建教學情境,一方面可為課程教學增添趣味性,另一方面促使場景更具立體性,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上述兩方面均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是互動式教學的有效嘗試。
(三)加強師生互動,樹立學生主體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進程中,師生關系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學生反饋意識薄弱,并且對于與教師交流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師生間互動較少。并且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知識講解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在此過程中可發(fā)揮能動性的部分少之又少。新課程改革進程加快,教育各方要求強調(diào)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加強師生互動,推進學生主體,例如,教師在講解“偉大的悲劇”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其次教師提出問題:文中偉大的悲劇指什么?為何這一悲劇是偉大的?最后教師邀請學生回答問題,并在學生回答完成后進行點評與總結(ji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問答實現(xiàn)師生間的互動,從而為師生間的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開端,進而推進師生關系逐漸良性發(fā)展,其次教師推進學生自主思考過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由此可見,教師加強師生互動,強調(diào)學生自主學習,為互動式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目前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未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其對教學活動的意見及反饋,從而導致教學計劃與學生的學習進度之間存在差別,其次教師教學活動刻板機械,過于注重知識講授,從而導致教學模式僵化,最后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了解創(chuàng)新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因此,教師應適時引入新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從而推進初中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張其秀.淺談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J].考試(教研版),2012(11):32-32.
[2]張進青.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