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 彭杰
【摘要】房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發(fā)源地、是始祖文化發(fā)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發(fā)源地、是中華詩祖的封地和詩經文化核心地、是圍棋的發(fā)源地、是第一件樂器石磬的發(fā)源地。
【關鍵詞】漢水文化;始祖文化;堯帝;詩經;石磬
【中圖分類號】J63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053-03
【本文著錄格式】袁林,彭杰.房縣磬口漫談[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53-55.
一、“禮樂治國”是古代中國治理國家的獨特方式
中國自古就有“禮樂之邦”的美譽,就連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孟德斯鳩也認為:“古代中國最大的特色就是奉行儒家‘禮樂治國的原則”。
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社會學家,都一致認為: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大量文獻和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規(guī)制禮樂,逐漸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延申發(fā)展成為社會道德倫理上的族規(guī)家訓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其中很多內容后來進入了法律體系,用以約束言論行為、維護禮法人倫、規(guī)范社會秩序。以禮樂制度為基礎的族規(guī)家訓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其作用甚至遠遠高于司法制度。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正是因為禮樂制度的潛移默化和世代傳承,才使得中華文化和文明薪火相傳、延續(xù)至今。
禮樂文明,包含禮儀和音樂兩個部分,兩者相輔相成,但又有先后秩序。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音樂的誕生早于禮儀,而樂器則堪稱禮樂文明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說:“琴音調而天下治”。
二、房縣姚坪的磬口是我國古代第一件樂器石磬的發(fā)源地
我國在商周時期樂器的發(fā)展已十分可觀。據說當時已經使用的樂器有六、七十種之多,《詩經》里提到的就有二十九種樂器名稱。就制作材料而言,包括土、匏、皮、竹、絲、石、金、木。真是五光色,琳瑯滿目。筆者在此只想對我國最古老的樂器——石磬的發(fā)源地問題發(fā)表一點粗淺的看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國古代發(fā)明的第一種樂器是什么?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定論。有人認為是骨笛,有人認為是陶塤。筆者不辭鄙陋,大膽推測:我國古代發(fā)明的第一種樂器是石磬,而且發(fā)源地就是現今堵河流域的房縣姚坪鄉(xiāng)磬口村。
“搜狗百科”記載:“石磬”簡稱“磬”,是中國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律呂精義》將“磬”稱作“石音之屬”。
據專家考證:“磬”在中國古代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類社會首先經歷了漫長的石器時代,在文字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石磬就已進入原始人類的生活。因此,研究石磬不僅是追尋中國的樂器演化史和音樂發(fā)展史,而且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從已有的考古資料我們知道:我國古代最早的樂器是石(石磬)和木(梆鼓),它們遠遠早于金屬類和絲竹類樂器。我國古代典籍里關于石磬的最早記載是《世本》中“無句作磬”,“無句”,就是堯的樂師。
可以推想的是:我們祖先經歷了漫長的石器時代,他們在打制石器工具的勞動過程中,發(fā)現某些石頭在敲擊的時候可以發(fā)出悅耳的聲音,于是便有意選擇這些能夠發(fā)出悅耳樂聲的石頭作為“樂器”,在舞蹈或祭祀的時候,通過敲擊這些“樂器”烘托和渲染氣氛。這一現象被記載在《尚書·益稷》中:“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文中的“石”就是“石磬”,說明石磬在當時已成為原始樂舞的一種擊節(jié)樂器。這種樂舞是否就是原始的祭祀活動,尚無定論,但磬作為較早禮器出現在祭祀活動中是肯定的[1]。
任何一個文明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和邏輯順序。從樂器和音樂發(fā)展的邏輯順序看,先有勞動工具,而后才有樂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最早由實用工具轉化成的樂器,無疑就只能是石磬了。
三、筆者推測房縣磬口是石磬發(fā)源地的主要依據
禮、樂作為古人類文明的象征,一定是誕生在人類出現最早、活動最集中、經濟最發(fā)達的地方,放眼華夏,遠古時期最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就是以漢水流域為核心的古庸國,而房縣就處于古庸國的中心地帶。
據《鄖陽府志》、《房縣志》和《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等記載:“西周以前,房縣為彭部落方國;春秋為房渚,屬古麋、庸二國;戰(zhàn)國為房陵,屬楚。”
(一)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
房縣古代屬于庸國,而以庸國為中心的漢水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得出這個結論最有力的證據是,1985年在古庸國都城西南約一百公里處的重慶巫山縣龍骨坡發(fā)現的距今204萬年的“巫山猿人”遺址,它比作為黃河文明起源地主要證據——北京周口店發(fā)現的距今約60萬年的“北京猿人”要早140多萬年。1989年在古庸國都城西北約50公里處的鄖縣青曲鎮(zhèn)發(fā)現的距今100萬年的“鄖縣猿人”,也比“北京猿人”早40萬年。正是因為這兩個遺址的發(fā)現,全世界的專家學者才一致認為“全球最早的人類出現在中國(巫山縣)”、巫山猿人的發(fā)現“改寫了中華文明起源史”[2]。
張良皋先生在他的《巴史別觀》中也說:庸國是制陶大國、詩歌大國、器樂大國、筑城大國、冶煉大國、造歷大國、農業(yè)大國……庸國的成就,幾乎包含了全部的古文明因素,它是華夏民族文明的發(fā)源地、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
張良皋先生認為,夏商時期,庸人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形態(tài)。庸國盛產五金,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是鑄鐘大國,因此,也被稱為“鏞人”。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鐘都是庸人的杰作。如果張良皋先生的觀點屬實,庸國不僅是石磬的發(fā)源地,而且還是編鐘的發(fā)源地。
(二)這里是始祖文化的發(fā)源地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關于自己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說,對于中國人來說,女媧是古往今來流傳最廣泛、最久遠、影響力最大的神話人物。據統計,在全國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確有女媧出現的神話和故事有247個,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和各個民族。在漢民族神話傳說中,女媧同伏羲、神農并列,被尊為中華民族最初始的“三皇”,但她的功績最大?!痘茨献?覽冥篇》云:“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后世,光輝熏萬物”。女媧的人格力量在于她建立了齊天蓋地的豐功偉績。具體地說:一是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二是煉石補天,拯救了人類;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類;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類;五是創(chuàng)造了笙簧音樂,娛樂了人類。這五大功勞,曠古爍今,無一神一仙可比,無一皇一帝可比。因此,她得到了中華民族廣泛而長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黃子孫公認為創(chuàng)世神和始祖。
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于女媧創(chuàng)世故事發(fā)源地的記載,但最有權威的當屬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五代杜光庭的《錄異記》、明代徐道的《神仙全傳》和清代的《康熙大字典》以及現代神話學權威袁珂的《中國神話大辭典》,特別是《康熙字典》是可信度最高和最嚴肅的國家典籍,它們都明確標明了女媧煉石補天和摶土造人的地方是竹山寶豐的女媧山,也就是古庸國的中心位置。
不僅僅是女媧,在中華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傳說中的三皇:神農、伏羲、祝融等神仙都能在庸國范圍內找到他們活動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被譽為漢民族創(chuàng)世史詩的《黑暗傳》也誕生在這個地方。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這里是始祖文化的發(fā)源地。[3]
(三)這里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的發(fā)源地
巫文化是遠古時期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原始文化,它也是人們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原始人類對萬物有靈崇拜時期的各種文化形式的集合。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有對這一原始文化形式的記載,至今,在東南亞和非洲很多國家和部落仍然保留有這種文化現象。
我國由于歷史悠久,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文化時期,在此基礎上形成、發(fā)展的巫文化,融匯了天文地理,人文數理、醫(yī)卜星相、五行八卦、音樂舞蹈、祭祀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它們不僅是華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而且,也是中華文明的濫觴。
在我國,自古以來,以“巫”字命名并且一直保持不變的行政區(qū)劃只有現重慶市的巫溪縣和巫山縣,而在遠古時期,它們統稱為“巫咸國”或“巫臷國”。現巫溪縣寧廠古鎮(zhèn)的寶源山,就是中國巫文化的發(fā)源地。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璞在他的《巫咸山賦》里描述“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y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渡胶=洝酚涊d的靈山十巫,就是早期的庸人;而靈山十巫中的巫姑,其實就是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4]。
巫文化是巴楚文化和長江文明的主要源頭,巫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礎,楚文化是漢文化的前身,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這在學術界已經成為定論。[5]
(四)這里留下了堯帝活動的大量遺存
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圣王,位列五帝之一。堯的本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妒酚洝氛f: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睔v史上一致認為,堯帝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為古昔圣王,他在房縣留下了大量活動的遺存。
房縣古代屬于上庸,曾是堯之子丹朱的封地,《竹書紀年》稱:“丹諸(朱)辟(避)舜于房”;舜繼位后,封丹朱為“房邑侯”。另有一個傳說,丹朱到達封地后,看到有一個“上古女媧神廟”,石碑上刻有一個“房”字,于是就將封地定名為“房”。歷史記載:丹朱少愚頑,堯帝怕他在封地惹是生非,同時也是為了教化他,特地發(fā)明了圍棋,而丹朱也成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并被后世尊為圍棋始祖。在丹朱的推廣下,庸國也成為圍棋大國。史載“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丹朱去世后,葬于房陵二郎崗,清同治版《房縣志》記載:“二郎崗,山麓有丹朱冢”?!稄V輿記》記載:“丹朱封此”。
房縣有很多地方都與堯帝有關:姚坪,原來的名字是“堯坪”,也就是堯帝曾經駐蹕的平地;窯淮,原來的名字是“堯懷”,也就是懷念堯帝的意思;慶口,原來的名字是“磬口”也就是運送石磬的渡口。還有堯子埡和現在劃歸??档膱蛑魏?。只不過后來人們在口口相傳中以訛傳訛,將堯坪叫成姚坪、堯懷叫成窯淮、磬口叫成慶口了。遺失了這些地名原有的歷史文化信息,實在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和損失。
傳說堯帝將丹朱流放到這里后,經常借巡視天下的機會來看望他。當他看到堵河的鵝卵石黑、白分明,在蕩漾的河水中靈動、變幻,從中感悟到大自然晝夜交替、陰陽變化,才發(fā)明出象征天地造化、孕育著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圍棋。
(五)這里是“中華詩祖”尹吉甫的封地和詩經文化的核心地
《詩經》是我國“四書五經”之首,堪稱中華文化的原典,在《詩經》中有“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等詩句,贊頌的就是西周太師尹吉甫,而他就是房縣人。
據《鄖陽府志》記載:“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時封太師,食邑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 據考證,《詩經》中《崧高》、《烝民》、《六月》、《韓奕》、《江漢》、《都人士》等篇均是尹吉甫所作。房縣也是《詩經》國風中《周南》和《鄘風》的采風地。
尹吉甫比屈原早513年,比孔子早301年,堪稱“中華詩祖”。
房縣現仍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明嘉靖年間,知縣夏維寧為其專修一坊,取名“忠孝故里”。清道光年間,又雕尹吉甫石象一尊,供奉于寶堂寺內。房縣今存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廟、墓、后裔,其中在尹吉甫鎮(zhèn)(原榔口鄉(xiāng))萬峰山寶堂寺建有“日月品字型”尹氏宗廟;在萬峪鄉(xiāng)老人坪保存有尹吉甫宗祠等。
如今,在房縣的榔口鄉(xiāng)、青峰鎮(zhèn)、九道鄉(xiāng)、橋上鄉(xiāng)、白鶴鄉(xiāng)等地,村民們仍廣泛傳唱著《詩經》中的《關雎》、《蓼莪》等20多首民歌;并且流傳著很多關于尹吉甫的傳說。
綜合以上因素,我國古代第一件樂器石磬誕生在這個地方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四、關于磬口的傳說
堵河盛產一種奇石青鋼玉,當地人俗稱“油光青”,按其色可分為墨黑、綠青、灰、藍幾種;按其紋可分撒米點油光青、水紋油光青、花紋油光青。油光青硬度達8度以上,石質堅硬細密、光滑溫潤,敲擊之后聲音清越悠長,十分悅耳。
傳說丹朱在流放期間,將堯坪堵河里的特產“油光青”奇石敬獻給堯帝,堯帝每每思念兒子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叩擊奇石,發(fā)出清越的樂聲。堯帝的樂師無句發(fā)現這種石頭敲擊的聲音非常好聽,就開始琢磨、研究,后來發(fā)明了磬這種樂器,并將磬作為宮廷宴享、宗廟祭祀、朝拜儀式活動中的“禮器”。此后,堯坪也就成為石磬的生產基地,每年有大量石磬從這里裝船外運,而這個裝運石磬的碼頭,也就被命名為“磬口”了。
在甲古文中,(磬的甲骨文寫法)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zhí)槌敲擊。其形在后來有多種變化,磬的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并且由單磬逐漸發(fā)展成編磬。筆者認為,后來的編鐘,也是在編磬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成的。
五、結語
房縣自古就是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發(fā)源地、是始祖文化發(fā)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發(fā)源地、是中華詩祖的封地和詩經文化核心地、是圍棋的發(fā)源地、是第一件樂器石磬的發(fā)源地……在一個區(qū)域內,擁有如此富集和珍貴的文化資源,十分罕見,每一樣都足以震驚世界文明史。我們一定要保護和利用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弘揚歷史,傳承文脈,發(fā)掘獨具特色的縣域文化特質,加快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步伐,變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優(yōu)勢,使文化旅游產業(yè)迅速成為縣域經濟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搜狗百科.《石磬的起源及發(fā)展》。
[2]巫山猿人改寫歷史[N].時代信報,2008-03-27。
[3]袁林.論漢水流域的女媧文化遺存及其地位[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4]張良皋.靈山十巫與女媧[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4).
[5]張良皋.巴史別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6]劉冬穎.論《詩經》與音樂的關系[J].求索,2004(10).
作者簡介:袁林(1964-),男,湖北竹山,大專,曾任竹山縣旅游局長,北京工業(yè)大學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漢江師范學院客座教授,十堰市旅游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漢水文化;彭杰(1980-),男,湖北房縣,大專,曾任十堰市旅游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湖北巨輪旅游資源開發(fā)有限公司(櫻花島景區(qū))董事長,研究方向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