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祥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教育事業(yè)在不斷發(fā)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在新課改理念下,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往的教學目標是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目前應根據(jù)新課改理念以閱讀中的背景知識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并提出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背景知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背景知識是指在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其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應與閱讀文本中的知識相關,其背景知識可以是學習內容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或過程,也可以是作者其他作品的延伸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效挖掘出背景知識并以趣味性、靈活性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高效地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1、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分析
1.1背景知識可有效吸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利用一些小學階段學生感興趣的背景知識滲透到閱讀教學中,進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例如,教師在針對一篇課文進行講解時,可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問題。其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根據(jù)背景知識進行提問,也可以按照課文整體結構進行針對性提問,進而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對閱讀保持高度的興趣。
1.2背景知識可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豐富小學生的文化內涵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一些背景知識不僅介紹了作者的生平還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例如,在一些包含歷史人物的課文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歷史背景后再開展閱讀教學,以此讓學生充分體會當下的背景知識,進而開啟高效的閱讀活動,有效豐富小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最終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1]。
2、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對策
2.1倡導個性化有效閱讀,支持學生的自由閱讀
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改理念提出的,也是目前主要倡導的小學生中年級語文閱讀方式,其個性化有效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也促進了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其小學生應通過大量閱讀,從喜歡走向經(jīng)典,3年級前喜歡就好,后面提高品位,通過閱讀積累詞匯、素材、情感、背景知識(非僅限語文學習),盡量不要把能夠帶來愉悅感的閱讀(內驅),變成任務型的閱讀(外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課本中的教材進行合理運用,重視閱讀教學,并采取多種不同的閱讀形式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愛的閱讀形式以此進行個性化有效閱讀。其閱讀形式包括默讀、齊讀、教師領讀、分角色朗讀等。
例如,在學習《普羅米修斯》這一節(jié)課文時,教師首先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形式對本篇課文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復讀,其復讀的目標在于可以讓學生學習該課文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挖掘背景知識,并且強化朗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語感以及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其次教師可針對書中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培養(yǎng)學生體會人物心情,引導學生加深文字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體會每篇文字中作者表達的意圖,并接納作者的感悟,達到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感。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學生對于文中意思的理解,并提高學生閱讀的體驗,如男生讀“這位敢于從天上拿取火種的英雄,終于獲得了自由”,女生讀“讓我們一起為普羅米修斯脫離痛苦,重獲自由歡呼”通過這樣生動的閱讀教學,合理運用課本教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閱讀的動力,自由自主地進行閱讀理解方式,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學作品帶給自身的魅力與財富[2]。
2.2通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課堂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感情
在我國教育教學理念改革下,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課堂模式滲透背景知識,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感情,促進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首先,在學生學習課文時,通過對課文的了解學生自然而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觀念。其次,教師為培育學生的思想感情,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模式開展閱讀教學,以此使學生從課文中挖掘、展現(xiàn)、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背景知識,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內心,領略到語文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學生在了解作者整體思想時,逐漸提升自己的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形成良好的素質。其閱讀的7項核心技能,是通過構建感官圖像,到運用背景知識,再提出問題、推斷、篩選重要信息、整合信息、查漏補缺[3]。
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父愛之舟》這一課閱讀教學中。本篇課文作業(yè)用了樸實的語言,講述了父親對兒子的父愛場景,也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首先,教師應讓學生自行閱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與自身的語言積累推理出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并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效果。在學生自行閱讀時,通過文中的情感可進一步擴大、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并且本文語言樸質、感情深沉,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感悟自身生活中的父愛之情。其次,教師應通過引讀,不斷帶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加深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最后,教師應讓學生畫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在教師進行全文總結時,應重點突出父愛這種平凡而偉大、深沉的感受,以此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境,以此使小學生萌發(fā)孝心,學會感動,體驗父母的內心感受[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xiàn)閱讀價值,教師應有效滲透閱讀過程中的背景知識,進而讓學生通過背景知識了解作者的生平、寫作結構、思想感情等。
參考文獻:
[1]余斯明.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預習的策略[J]. 文淵(中學版),2020(5):992.
[2]王春花. 讓閱讀因"群文"而精彩——小學語文高年級群文閱讀的教學探討[J]. 新課程·中旬,2019(7):54-55.
[3]劉利琴. 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科學咨詢,2020(14):260.
[4]尹鳳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運用[J]. 中外交流,2019(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