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紅
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讀寫融合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被廣大的教師們所應用。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完成基本的語言建構,增強心智,感知并理解英語文化。寫作是語言的運用與輸出,是學生自我表達的途徑和手段。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的時候就是在思考的過程,而語言就是思維的工具之一。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也在梳理構思語法的選用和詞匯的選用,這其實也是一種變形的閱讀過程。學生在寫作時使用的語法或句型肯定不能是自己憑空捏造的,不是在課本教材中看到過就是在課外閱讀資料上看到過,從某種意義上講,閱讀在無形中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經(jīng)驗。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以促使學生夯實語言基礎,提升自我表達能力。但是從閱讀與寫作融合的過程與效果來看,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許多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課堂上,無法將閱讀到的英語知識應用到寫作之中。其次就是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的課堂之中,沒有完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就使得讀寫課堂中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知識體系與認知水平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如在課堂上,閱讀目標設計比較片面,更多的是針對知識建構與文本解讀展開,缺乏與寫作的必要聯(lián)系,即便是課堂上存在寫作訓練環(huán)節(jié),也常常因為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的英語寫作達不到實際效果。再如閱讀與寫作在質(zhì)量上存在失衡,英語閱讀指導中,知識的輸出過于密集,且內(nèi)容松散,難以集中支持學生的寫作過程,這使得學生在寫作時無法內(nèi)化知識,導致表達內(nèi)容僵化、膚淺。針對這些問題,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好握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合理設計讀寫融合的指導策略。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分板塊進行教學,如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下個單元主要學習動詞的將來時態(tài);這個月學習怎么寫議論類小作文,下個月學習怎么寫看圖分析數(shù)據(jù)的應用文……不管怎樣,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教學呈現(xiàn)出割裂的狀態(tài),學生對于語言的學習是具有整體性與整合性的,所以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整體性指的是英語的閱讀與寫作是分不開的,任何嘗試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割裂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不恰當?shù)?,違背初中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特點與規(guī)律。整合性是說英語的學習和語文、數(shù)學等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是相互聯(lián)系的,學生在對比運用中國話與外國話進行交流時會發(fā)現(xiàn)每種語言都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他們之間是可以相互促進的,語言的學習本身就是互通的。
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課本教材的價值,達到物盡其用。教材是編者通過構思寫作呈現(xiàn)在書本上的,而學生看課文的時候,不管是出聲音的閱讀還是沒有聲音的默讀,這其實就是間接地把寫作與閱讀聯(lián)系起來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討論一下他們覺得文章中哪個句子寫得非常好,為什么,對自己的英語表達有什么啟發(fā)或者追問學生能否可以像作者采用的表達手法一樣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等等。此外,對于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每一次作文的書寫,教師要用心分析哪位同學有進步,進步在哪里。甚至可以請寫得好的同學在集體面前讀一讀他的文章,讓學生在集體面前分享的時候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收獲一定的成就感與自信心。當學生的心態(tài)積極的時候,學習的效率與質(zhì)量也是會直線上升的。
對于英語的閱讀理解學習來說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傾聽能力。只有學生能夠認真傾聽才會積極思考。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讓英語成績好一些的同學與成績稍微差些的同學在一個小組進行共同學習,采用以強帶弱的方式促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可以有所進步。鼓勵學生之間多多交流,最典型的實例就是對于同一個題目的作文的書寫,學生的表達各有千秋,大家都互相讀一讀同學是怎么進行相關內(nèi)容的表達的,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甚至可以問一問別人是怎么想到用這么巧妙的方式來表達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點評,說一說對方寫作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教師要善于保存優(yōu)秀的書寫作品,在課堂上及時閱讀,及時與同學進行分享交流,甚至可以充分發(fā)揮班級環(huán)境的布置,在班級的某面墻上創(chuàng)設出一個“書寫天地”,定期將比較優(yōu)秀的寫作進行粘貼展示,以保證學生們能夠隨時看到。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人,會對學生的品行與學識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將閱讀與寫作分開進行是相當不妥當?shù)?。教師要能夠保證自己的語言風格豐富多變,吸引學生喜歡聽英語,并且鼓勵學生大膽張嘴說英語。英語的學習是講究語感的,學生只有多閱讀才會產(chǎn)生相應的語感,可能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是很清楚為什么這樣表達,但是學生卻可以寫出這樣或那樣的句子,這其中除了單詞、語法的沉淀積累,很大程度上是語感的獲得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