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沙
山東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真正掌握口頭表達技能,課堂內和課堂外要進行語言實踐,配合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的組織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此呂必松先生認為:課外語言實踐活動最接近于真實的交際,是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劉珣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一書中也指出,第二語言教學要把作為語言實踐的各種課外活動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去,進行精心的設計安排。不論是座談訪問還是游戲表演,都要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交際情境,提供語言練習的機會。
說話訓練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訓練的方法也有自己的特點和特殊規(guī)律,要取得說話訓練的理想效果,就必須遵循它的特殊規(guī)律,開設專門的課型,并組成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tǒng)。
在一周課時較多的時候,語言實踐課可以分設各種各樣的課型,學生在每種課型上都獲得或多或少的說話機會。但是每一種課型都有自己的特定任務,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綜合課或其他課型代替口頭表達訓練的課型。
在周課時較少的時候,一般只有一門綜合課,綜合課全面進行語音、漢字、語匯、語法、綜合教學,全面進行聽、說、讀、寫等言語技能和相應的言語交際技能的訓練。這種只開設一門綜合課的情況,就要在綜合課上運用較多的時間來進行口頭表達的訓練。
在教學中使用視頻資源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彌補目的與環(huán)境短板(特別是對于志愿者等赴外教學而言)而觀看影片后,通過安排對話等形式的交際練習,學生也可能會自發(fā)談論與影片相關的內容,進行說話訓練。同時對聽力等其他技能進行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葉圣陶說話訓練思想對當前口語交際教學的啟示》中,對于課堂內的說話訓練,葉老認為要避免一言半語的零星問答,諸如簡單的“問詢、答問、申述”等,或是僅開些談話會、演說會就應付了事。“所謂演述,與普通的回講與答問兩樣,要有組織、有條理,發(fā)于真知真情,而不是盲從了教科書或教師的話機械地講述一遍?!?/p>
簡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將學習成果或者思想認識條理清晰地完整表達出來。同時,演述要有五分鐘的容量,簡單的“我正在看書”、“他吃過飯了”是不能真實反映思維與語言的能力的,這樣的訓練也達不到切實的效果。開展演述工作,首先要求教師要善于說話,起到示范作用,明白“內面怎樣地產生,向外面怎樣地發(fā)表”,“然后去訓練兒童說話,則浸染也好,暗示也好,指導也好總可使兒童得到實益”。
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用簡明嚴密的語言直觀展現出來,給兒童以清晰的思路明示,在做出榜樣示范的同時,指導學生嘗試對每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進行五分鐘的“演述”,在長期的浸染與練習中,讓學生逐漸學會“有組織、有條理,發(fā)于真知真情”地說話。
課外的說話訓練不同于課內有具體的教學內容作為依托。至于在課外什么時候展開訓練,訓練的內容是什么?教師要有善于捕捉與創(chuàng)造訓練說話機會的敏感與意識,否則課外說話訓練將無所依憑。要做到這點,教師首先要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要與兒童在一起?!八^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個地方的意思,是要接觸他們的內心,而且要完全了解,而且自己也差不多融和在里頭”,做到“她不自以為是一個特殊的人,她只是兒童之中的一個”,才能明白“兒童的想象、欲求、嗜好是什么”,而且自己也“這么想象、欲求、嗜好”。才能從兒童生活世界這個源頭著力,在紛繁的課余生活中準確把握住訓練兒童說話的時機,創(chuàng)設與“兒童的想象經驗相適應”的情境來開展說話訓練。
至于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葉老提出“設備一種境界”,就是讓兒童在可能真實展現的情境中“清切”明白事理。例如教兒童認識“管理的必要”,與其“我們一點鐘兩點鐘為兒童講“管理的必要”,不如把學校里一切整理得井然有序。因為這樣之后,他們所知道的“整理的必要”才會真切,說出來才是真的發(fā)表而不是鸚鵡學舌”。讓兒童處于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再加上老師的暗示與指導,誘導兒童開口說自己的話,把自己的思想弄清楚、讓情感抒發(fā)得真切濃厚,才能在表達上做到真實而不模糊,不至于是隨便說、應付說、空虛地說、無聊地說,而是真實地“漸進于完善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