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放在同一間教室學習,它強調的是給特殊兒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環(huán)境,和普通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它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新課程的總目標和核心理念,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是特殊兒童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基礎。在融合教育推進的過程中,老師要關注這些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根據(jù)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構建有效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融合教育;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0-011-03
【本文著錄格式】俞平.融合教育背景下提升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1,20(30):11-13.
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放在同一間教室學習,它強調的是給特殊兒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環(huán)境,和普通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它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新課程的總目標和核心理念,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是特殊兒童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基礎。提升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是推動融合教育進程的需要。
在各地推進融合教育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被安置在普通學校和正常孩子接受同等的教育。那么如何提升普通學校特殊兒童的教學質量呢?以提高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為例,筆者認為,教師要對特殊兒童進行充分評估,了解特殊兒童的殘障類型、殘疾程度等, 并對其語文學習的水平進行有效評估, 從識字、寫字、表達等方面分析特殊兒童的語文能力,采用適合的教學,切實提高特殊兒童語文素養(yǎng)。
一、目標分層,激發(fā)特殊兒童語文學習興趣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學校應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為每個智力殘疾學生制訂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在普通小學進行融合教育的特殊兒童,教師同樣要根據(jù)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特點,制定好個別化教學計劃。每節(jié)課上課時,要確立適合特殊兒童發(fā)展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比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找春天》這一課時,普通學生要達成的目標是: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積累詞語;會寫課文中的9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春天的美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對于班級的特殊學生來說,認讀全部的生字詞可能有困難,可以根據(jù)特殊兒童認知特點,有選擇性地認讀“杏花”“桃花”“柳樹”等詞語。關于課文的朗讀,可根據(jù)特殊兒童特點有選擇地跟讀課文句子。教學過程中根據(jù)特殊兒童實際情況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可以幫助融合教育的特殊兒童分解教學難點,更好地激發(fā)特殊兒童學習的興趣。
二、內(nèi)容重構,貼近特殊兒童語文生活實際
語文教學中,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已有知識積累有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改造和加工,有選擇性地確定每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班級的特殊兒童來說,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感知能力會變得遲緩而狹窄,對事物的區(qū)分能力很薄弱,知識的遷移能力也差,記憶力和注意力水平大大低于常人。教師在選擇語文教學內(nèi)容時,要充分考慮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其語文知識和能力做充分的評估,找準特殊兒童語文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jù)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必要時對教材進行刪減、補充、重組等,選擇學習內(nèi)容要貼近特殊兒童生活實際,以切實提高特殊兒童學習語文的效率。
還是以統(tǒng)編教材二下《找春天》為例,這么長的課文內(nèi)容,對正常孩子來說,朗讀背誦不會有困難,而對于發(fā)育遲緩,語言能力發(fā)展緩慢的特殊兒童來說,朗讀詞語都存在困難,更不要說背誦這么長的課文了。因此,教學本課時,老師可以把《找春天》內(nèi)容進行調整,把長長的課文內(nèi)容改編成簡短的詩歌: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她在柳枝上蕩秋千;她在風箏尾巴上搖哇搖;她在喜鵲、杜鵑嘴里叫;她在桃花、杏花枝頭笑……這樣重構內(nèi)容之后,更貼近特殊兒童語文生活實際,學習難度會減少很多。
基于特殊兒童的思維特性:缺乏分析、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認知停留在直觀形象階段。因此,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多地貼近實際生活,讓特殊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社會有一個更加生活化、直觀化、情趣化的認知。如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個語言訓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中有四幅配圖:穿衣、穿鞋、洗臉、刷牙;還有一首兒歌配樂:“小貓叫,咪咪咪,叫我把臉洗一洗;小鴨叫,嘎嘎嘎,叫我早晚要刷牙?!苯滩膬?nèi)容設置的意圖很明顯,無非是要引導學生去了解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事情?第二,大家從兒歌中聽到了什么?針對第一個問題,我采用了時間操作的方法,將教學場景設置在宿舍中,這樣既可以營造一個輕松歡快的教學氛圍,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動手操作,將課本上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另外,針對第二個問題,我考慮到這首兒歌本身就帶有童話色彩,所以我制作了相應的動物頭飾帶到了課堂上,戴上頭飾進入兒歌角色中,大大激發(fā)了特殊兒童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同時我也將這些頭飾分發(fā)給同學們,鼓勵同學們模仿不同的動物,讓特殊兒童的聽說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將實際生活與語文教學本身聯(lián)系起來,特殊兒童才能真正地融入其中,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領悟其中的道理,這也是基于特殊兒童語文教育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手段靈活,克服特殊兒童語文學習障礙
語文課程倡導的是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在普通小學就讀的特殊兒童一般認知水平較差,接受新鮮事物較慢而且容易遺忘,加上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采用何種教學手段與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學中,為了幫助特殊兒童更投入學習,教師可以采取“小步驟多循環(huán)”的教學法,選擇集體教學與個別化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設計實踐操作、模仿學習、多感官參與學習、反復練習、同伴互助的學習策略。另外,為了充分調動特殊兒童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課堂上,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語文實踐活動等,引導特殊兒童主動參與學習,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克服學習障礙。
比如,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時,除了運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春天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或者公園走一走,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手摸一摸。對特殊兒童來說,走入真實的生活場景,進行全方面感知,遠比看圖片學習更有效。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對最終的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需要熟悉教材內(nèi)容,同時還應當了解教材延伸內(nèi)容,確保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性。特殊兒童由于智力和身心與常人存在區(qū)別,所以他們所需要的訓練、幫扶的程度自然也會有所不同,這樣導致課堂教學內(nèi)容難度大、教學進度不一、學生接受困難等情況比較常見,這些問題也對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做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如四年級語文課《雪地里的小畫家》,其中有兩個重要段落:路路去傳達室陳爺爺那很不禮貌地借錘子,遭到了陳爺爺?shù)木芙^;文文帶路路很有禮貌地去傳達室陳爺爺那借錘子,借到了錘子。在教授這兩部分時,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品味其中的意思??墒沁M行兩輪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無法帶感情朗讀,而且聲音也越來越小,讓學生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特征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诖耍伊⒓锤淖兞私虒W策略:穿上了提前準備好的衣服,當上了陳爺爺。學生看到我這樣的打扮立刻來了興致。我和學生一起配合朗誦,并引導學生去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幾輪配合朗誦之后,我發(fā)現(xiàn)效果非常好。這也讓我認識到特殊兒童雖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但不是不可以彌補的,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學生一起成長、進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并為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評價多樣,樹立特殊兒童語文學習自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p>
在普通小學就讀的特殊兒童,由于接受新知普遍比同齡人慢,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久而久之,他們學習會變得被動,對學習任務的完成困難也越來越大。這時,如果教師不及時給予關注,進行正向引導和評價,特殊兒童學習障礙會越來越嚴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適當?shù)剡\用評價激勵手段,可以有效激發(fā)特殊兒童的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對提高特殊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師,眼中不能只有優(yōu)秀學生,更要看到特殊兒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以一種愉悅的情緒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一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口頭評價的方式,如:你讀得真棒!這個問題你回答得真好!類似于這樣的評價語言可以大大激發(fā)特殊兒童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幫助特殊兒童建立學習的自信。書面評價也是教育教學中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如:作業(yè)本中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顆鮮紅的五角星,一個簡單的“優(yōu)秀”“真棒”“進步”等,都可以激勵特殊兒童不斷進步。還有其他的評價載體,低年級可以用小紅花、獎狀、獎品等等,也同樣可以激勵學生。比如曾經(jīng)帶過的班級,有位特殊兒童,接受新知識能力慢,但是很愛勞動,每次學習上有進步,我就獎勵他當值日組長。實踐證明,這種評價效果也很好。
語文課堂教學,作業(yè)和練習必不可少,但考慮到學生自身心智水平存在差異,所以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作業(yè)和訓練的難度進行分組設置,并進行分組評價。如在學習《詠鵝》時,我把學生分成了ABC三組,不同組別學習任務不同:A組的任務是背誦全文,并學會如何書寫“白”字;B組的任務是跟讀全文;C組的任務是分辨出哪種動物是鵝。調查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需求、被賞識的需求,只有當人處于一個良好的心境和積極情況的狀態(tài)下,才能徹底激發(fā)潛能。對于特殊兒童,教師要做的就是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借助差異化的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分組評價中,A組可以用“你真聰明,遇到每個問題都愛動腦筋,積極完成任務”;B組可以用“這次讀完這么多字,你的進步非常大!期待你下次能讀出更多字”;C組可以用“你竟然這么快就能認出哪個是鵝,太棒了!希望下次你能帶老師認識更多動物”。相信在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學生的自信心一定會大大提升,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也就水到渠成。
五、結語
在教學中,面對特殊兒童這群折翼的天使,我們要做到意識先行,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在觀念上與他們深度融合。將融合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從語文教學目標的分層、內(nèi)容的重構、方法手段的選擇、評價的運用等方面去探索,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同時還要保證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計劃,將實際生活場景融入日常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積極性。作為特殊教育的語文教師,我自感責任重大,但在前進的過程中,只要我們特殊教育的辛勤的園丁們伸出我們的愛的手臂去呵護他們,他們一定會和正常的孩子們一起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何轉霞.隨班就讀教師融合教育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9.
[2]明麗霞.淺議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J].新絲路:中旬,2020(4).
[3]單敬文,許新.融合教育背景下聽障兒童隨班就讀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8).
[4]張代琴.淺談家校融合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培智教學[J].讀天下:綜合,2019(8).
[5]范曉云.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字理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探討[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20(1).
[6]李曉婷.融合教育背景下構建特殊兒童家校共育互動融合模式探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9(S01).
[7]湯海英.融合教育背景下聾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研究[J].文理導航,2020(30).
[8]王珍,王平.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19(8).
[9]祁讜.小學語文教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思考[J].學周刊,2020(27).
[10]王防剛.聚焦語文素養(yǎng),提升閱讀教學品質[J].小學教學參考,2018(31).
作者簡介:俞平,女,1979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