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平
【摘要】語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與學習內容相結合,課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學習課文時與作者產生共鳴?!巴ㄗx通誦,知意達悟,語感順暢,同文同感”是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宗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知其文意,曉其文心,通達感悟;抓住關鍵,將生活與學習相聯(lián)系,悟出感悟與道理,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朗讀訓練;小學語文;理解感悟;靈活多樣;閱讀誘導;詞句美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僅是對文章文意的理解,還要與學習、生活相結合,提高對社會行為的感悟。古人曰:“學貴有悟?!闭Z文教學要讓學生自讀、揣摩、感悟,當學生自己悟出其中味道的時候,也就是學得津津樂道的時候。讀通讀透,有所感才有所悟,有所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一、朗讀訓練和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相結合
在朗讀訓練中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把朗讀與閱讀有機結合,貫穿始終。通過 “三習學習法”(預習、學習、溫習)深化朗讀與理解。如,預習中,要求學生注重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和文章反映的情感;學習過程中,教師傳道解疑過程中,誘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反復朗讀解決問題;溫習中,有感情地朗讀,品味、欣賞課文情感。
如,在六年級上冊《草原》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會認會寫“毯、陳”等9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渲染、勾勒”等詞語;讓學生想象“草原有多么迷人”,引導學生對草原形成綠毯、熱情等初步感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還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情感,抓住關鍵詞語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受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通過“同情感”感受:草原像我們的朋友慷慨無私,人和草原是那么的融洽和諧。此外,在對語言文字感受的基礎上,教師還采用了范讀、引讀、配樂朗讀、反復誦讀、參與背誦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朗讀的水平。這些方式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為教師的適時引導提供了奠定了基礎,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條理清楚,很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在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通過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朗讀時,讓學生把作者對一碧千里草原的喜愛,對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如,“天空”“空氣”形象地展示了草原的活力,要讀得干脆有力,“小丘”“平地”“羊群”是草原景色的特征,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感嘆和贊美,朗讀中要與作者一同感悟。讓學生通過朗讀訓練和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將草原的美景、草原人民的深情展現(xiàn)給教師和其他學生,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表現(xiàn)的舞臺,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深入地掌握課文的內容。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詩、詞、散文等文學體裁不同,采用的學習與感悟方法也不同。特別是在課文配有圖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圖文分析,通過圖片的理解深化對課文的認知和與作者的情感互通。如,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拔鍘X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展示了紅軍長征中遇到的艱難險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展示了紅軍的英雄氣慨;“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充分體現(xiàn)了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學生邊朗讀邊述說情感。通過想象結合肢體語言,學生深深地領悟到:《長征》是寫整個長征的經(jīng)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致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結合建黨100周年的慶?;顒?,學校組織召開的課本劇,引導學生認識詩中所述的不僅僅是地名,它更代表著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共產黨人面對危難、迎頭而上、萬般豪情的壯志。作為當代的學生,要更加熱愛和珍惜時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筆者先是讓學生交流搜集的長征資料,欣賞教師準備的長征圖,以此激發(fā)學生讀的欲望,接著扎實抓好“讀”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并做到熟讀成誦。如此重視讀書實踐,定能使學生的語感逐步敏銳起來,使學生變得富有個性、悟性和靈性。例如,“遠征難”“只等閑”等詞語及它們在句子中表情達意的作用都是采用這種方法理解的。有了“讀”這一充滿生機的載體,學生的理解就滲入了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因而也就具有了鮮明的個性,這是任何詞書中精確的解釋都難以達到的理解效果。再如,對“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等長征險阻問題的理解,筆者也沒有讓學生作過多理性的分析,而是讓他們在個性化的朗讀中去品味、體驗。筆者把“讀”當作一只靈巧的手,用它來放飛學生思考、體驗、創(chuàng)造的五彩風箏。這樣,學生、文本、教師三者間的對話就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因而也就更加真誠而純樸。
課堂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在品讀重點段落時,充分滲透“讀、品、悟、想”的學習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去品讀語言文字,不僅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感悟詞句美
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會對一些詞句特別感興趣,如果教師能關注到這一點,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覺得課文寫得精彩的地方有感情地讀一讀,體會感悟一下,那比教師自己講的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匆匆》一課中,筆者讓學生結合小升初考試,把自己感悟較深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的感受,結合生活和學習,找尋時間從哪里流逝。學生反饋道:從上學路上玩耍、課堂中的走神、無意識的小動作、回家后的電視節(jié)目中,時間就過去了。小升初考試迫在眉睫,取得好成績不易,讓人傷時、惜時。文中時間空靈而又抽象,描述又具體,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本文時,筆者將“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入情入景的朗讀,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同時了解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以學習的緊迫,激興趣、拓思路、展個性,在交流、反饋、評價中自然地、不露痕跡地促成了“時間”的內涵的深入領悟,真正實踐“讀中感悟,讀中培養(yǎng)語感,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綜上,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的閱讀教學策略,旨在讓學生借助文本去感受,在自悟中趣學,不斷追求感悟的深刻性和獨特性;使學生通過教師引導揣摩意蘊,通過重點語句,與作者同感,從文中感悟現(xiàn)實生活,陶冶情操,升華感知,最終獲得情感與情景相交織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