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趙俊
【摘要】陜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其厚重的歷史與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吸引了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客。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旅游文化的翻譯成為對外宣介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將從譯介學的視角,對現(xiàn)有旅游文化英法翻譯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譯介策略。
【關鍵詞】旅游文化 ;翻譯;譯介學;陜西
【作者簡介】王玉,趙俊,咸陽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基于譯介學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的法英翻譯研究”(項目編號:XSYK18033)的研究成果。
陜西的旅游文化資源豐富,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近年來,陜西爭取建立國家文化中心,充分發(fā)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傳承,打造西部的經(jīng)濟強省、文化強省,努力提升陜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如何實現(xiàn)陜西旅游文化的成功譯介顯得尤為重要。譯介學為文化外譯提供了理論指導,本文將從譯介學視角出發(fā),探討陜西旅游文化外宣翻譯,運用多媒介多維度的譯介途徑獲得最佳譯介效果,以提升陜西旅游文化的品質,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一、陜西旅游文化對外譯介的意義
陜西地處我國內(nèi)陸腹地,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從西周開始至唐末,近2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留下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跨越發(fā)展將會把陜西省建設成為西部經(jīng)濟強省、文化強省,促進經(jīng)濟結構調整,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產(chǎn)業(yè)、推動陜西省經(jīng)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1.陜西旅游文化蓬勃發(fā)展。從世界范圍來看,旅游文化與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陜西在旅游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人文文化交流力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積極打造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示范區(qū),樹立“文化陜西”“國風秦韻”品牌形象,助力陜西旅游,促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十三五”時期陜西省旅游文化發(fā)展取得豐碩成果,規(guī)模不斷擴大,先后組派藝術團組赴多個國家進行演出,成功舉辦“陜西非遺”澳大利亞巡展、“兵馬俑前世今生現(xiàn)代藝術線上展覽”塞爾維亞歡樂春節(jié)專場活動,融合中國春節(jié),異域風情,讓中外友人體驗了陜西旅游文化的特色盛宴。
2.陜西旅游文化對外宣介的必要性。近幾年陜西旅游文化蓬勃發(fā)展,除了中外游客數(shù)量的激增,本土文化也逐漸走向世界,開啟海外推廣新模式。2020年陜西積極打造海外“國風秦韻”文化交流品牌,不斷提高陜西旅游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悠久的歷史文化經(jīng)歷歲月的洗禮,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不斷深化,陜西旅游文化的翻譯成為對外宣介的重要途徑之一。陜西旅游文化品牌如何進一步提升品質,講好中國故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譯介學對于陜西旅游文化的翻譯研究給出了全新的視角,為其提供理論依據(jù)有較強的指導性。
二、陜西旅游文化對外譯介的現(xiàn)狀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陜西旅游文化需要與不同區(qū)域的文化相交流碰撞,而旅游文化的外語翻譯則是實現(xiàn)交流碰撞的重要橋梁。由于中文和外文在思維方式和組織形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影響外國游客對陜西旅游文化的理解,也不利于旅游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翻譯中常存在以下問題:
1.選詞不當、詞義不明。很多外文單詞在中文翻譯時意思相近,但是在使用習慣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尤其在旅游景點翻譯中要注意意思相近的詞匯使用。比如有些景區(qū)的道路指示牌“停車場”被譯為“Parking Place”,但是英語中“Place”是地點、場所的意思,而像停車場劃分出來一小塊區(qū)域通常用“l(fā)ot”,因此翻譯成“Parking lot”更準確、合適。
2.詞不達意、簡單直譯。在翻譯中不能脫離語言原本的意思,只有貼近原文才能準確表達,比如在某大型公園中有一個警示標語寫著“僅供欣賞,請勿靠近”,標語下的英文翻譯成“l(fā)ook, listen, Please stay off”,這種直譯出來的意思無法體現(xiàn)僅供欣賞的含義,容易造成外國游客的誤解。
3.中外文化差異。法語是聯(lián)合國及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不論是按照全球分布面積還是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都舉足輕重。由于漢語與法語在表達上有差異,陜西旅游文化中存在缺乏法語譯介意識及法譯本規(guī)范化的問題。例如在對陜西著名旅游景點臨潼華清池的介紹中提到了“秦始皇”,按照通常的翻譯習慣一般按音譯“Qin Shihuang”,但是這樣就完全沒有表達出“千古一帝”的意思,如果翻譯成“Le premier empreur des Qin”,所要表達的意思就很明確,也容易被外國人理解。
三、譯介學視角下的陜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譯研究
譯介學代表的是一種翻譯角度,開始代表的是傳統(tǒng)文學翻譯中的媒介學角度,但是隨著學科的發(fā)展以及翻譯工作的需要,現(xiàn)在更多的是從文化對比的角度來完成翻譯工作。謝天振教授指出,翻譯的本質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判斷一個翻譯行為是否成功,不能只看譯文對原文的忠實度,還要看它是否切實有效地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傳統(tǒng)翻譯理論傾向于語言的工具觀,因而往往將翻譯看作語言工具的轉換。而譯介學則視語言為一種文化行為。傳統(tǒng)翻譯學以“原語—譯語”的對等關系為研究中心,而譯介學注重翻譯事件和翻譯理論的文化成因和文化效果分析。傳統(tǒng)翻譯研究始終將如何翻譯作為核心內(nèi)容,而譯介學的研究中心更在于對翻譯的歷史進行文化分析。譯介學重點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目的是實現(xiàn)文化層面的深入聯(lián)系與貫通,而不單單是語言層面意義之間的轉換。
1.譯介學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譯的譯介主體。所謂譯介主體,指的是翻譯工作由誰來完成。通常在傳統(tǒng)翻譯中,如果將外語翻譯成中文,需要中國人進行翻譯,反之將中文翻譯成外語,則最好由外國人翻譯,這樣會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思維習慣與模式,也就是說目標語言是母語的人員翻譯有可能將傳播目的更好實現(xiàn)。要想將旅游文化翻譯準確,首先需要對翻譯的內(nèi)容也就是陜西旅游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因為陜西旅游文化所需翻譯材料在內(nèi)容與形式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即使翻譯者的中文翻譯水平非常高超,但對于中國、陜西文化的了解和認知都是有限的,在詮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文化理解方面的困難。而作為中國人能夠更好理解陜西旅游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因此,想要把陜西旅游文化翻譯出最佳效果,筆者認為需要母語翻譯者與外文水平較高的中國翻譯者進行合作才可以實現(xiàn)最佳的譯介效果。
從事中譯外的旅游文化翻譯,要使目標語譯員對陜西旅游文化理解透徹,不僅需要譯員自身對陜西旅游文化有興趣有研究,還需要中國翻譯者對本國本省旅游文化有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與外國譯者保持聯(lián)系,對不同區(qū)域的語言結構交流與探索,這樣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進一步認知與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選擇翻譯主體時,重點是“旅游文化”的本身,并非“旅游文化”翻譯的過程,這樣才能更為深入理解不同區(qū)域不同文化的情況,有利于進一步深入交流。
2.譯介學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譯的譯介內(nèi)容。譯介學所要研究的內(nèi)容,就是具體到需要翻譯的內(nèi)容,內(nèi)容所涉及的種類,翻譯范疇、文字風格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翻譯的質量。 旅游文化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吃穿用住等諸多方面,而與此相關的旅游文本介紹則包含所有與旅游相關的語言文字資料,例如宣傳廣告、景點介紹、傳說典故、民俗風情等,內(nèi)涵極為豐富,承載了大量文化信息。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理解相關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識。
除此以外,對于旅游文化進行譯介的過程也是對翻譯文本進行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也就是說譯者不僅進行單純的文字翻譯,同時還起到了對文化傳承進行補充和完善的作用。譯者在深入理解相關文化內(nèi)涵之后,嘗試將更多元素以及多元化思維帶入翻譯工作中,確保游客接受所傳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
3.譯介學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譯的譯介途徑。譯介途徑的根本是解決“如何介”的問題。與其他文字翻譯資料不同的是,旅游文化在譯介過程中必須配有必要的相關文化背景介紹,
并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表演、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讓非母語的游客了解并認同,從而才能取得譯介的最佳效果。在譯介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字輸出以外,可以考慮融入網(wǎng)絡媒體平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形式,由相關部門牽頭,邀請各界人士參與,加大陜西旅游文化外宣的力度和范圍,多角度多維度宣介,提高知名度。
4.譯介學視角下陜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譯的譯介受眾。譯介傳播的對象即是譯介受眾。翻譯的目的就是吸引國外友人,向世界宣介推廣陜西的旅游文化,因此針對受眾群體的研究影響著翻譯的效果。在譯介中需要充分考慮受眾所在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以及地域文化的差異,這些因素制約著他們對陜西旅游文化信息的接收以及理解能力。在對傳播對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外國人所在的國家、社會文化、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都與我們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如果想讓外國人對陜西的旅游文化有所了解并能夠接受,需要建立異族間的認同感。只有建立這種認同感,才能讓異國傳播對象對傳播的旅游文化信息產(chǎn)生一定的共鳴,便于他們更好接收與了解,最終實現(xiàn)譯介效果的提升。但是考慮到受眾人群的差異性,在開展旅游文化譯介時,需要找到翻譯和受眾的結合點,將傳播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等因素和陜西旅游文化有效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在受眾人群中產(chǎn)生共鳴。
四、結語
本文從譯介學視角,對陜西旅游文化的英法翻譯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按照特點,筆者認為譯介主體在譯介時中外配合以達到最佳譯介效果,譯介內(nèi)容結合實際可進行編譯,譯介途徑可搭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平臺,在譯介受眾上盡可能建立異族認同感。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傳達中國聲音,陜西音符,必須牢固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怎樣有效地將特色文化對外傳播進行譯介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陜西旅游文化的對外譯介研究有利于提升陜西軟實力,對推動陜西旅游文化走向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鮑曉英.譯介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外譯觀——謝天振教授中國文化外譯觀研究[J].外語研究,2015(5):78-83.
[2]劉艷華.譯介學視角下遼寧地區(qū)民間文學類非遺英譯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6):97-100.
[3]盧彩虹.傳播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6.
[4]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鄭方方.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從譯介學視角看中國時代變遷[J].智庫時代,2020(1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