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生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進,數學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需要以主題單元為依托,將每一單元的每一課有機聯系起來,幫助學生進行相關概念的整合,使學生理解整個單元的知識。由此教師才能在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數學綜合運用能力。基于此,文章主要論述初中數學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為相關初中數學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題單元教學;教學策略
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各項數學能力的要求更高。為了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整合單元的數學教學方法,讓學生將單元主題的知識串聯起來。教師可以提前做好整體單元的總結規(guī)劃,幫助學生串聯一個單元中的每一個數學知識點,形成相應的系統(tǒng)。這樣,學生便可利用整合的數學知識,有效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
一、 初中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現狀
目前,教師還未注意到初中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重要性,仍以每節(jié)課的教學為主,這不但割裂了課與課之間的聯系,還影響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單元主題教學的本質是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數學學科教學轉向數學學科教育的基本載體,學生綜合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依賴于數學各個單元內容核心概念的掌握。教師在數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以現有的知識內容為突破口,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教學,而是利用較為直觀的數學原理,講解例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這樣學生難以在具體數學情境中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并在相關的數學活動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主動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解決相關數學問題。通過這種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能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吸收有關數學知識,培養(yǎng)相應的數學素養(yǎng)。
二、 初中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學生在初中階段,相關數學能力的發(fā)展不是很全面,其數學思維及邏輯能力都還處在發(fā)展階段,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情,結合單元主題的數學教學法,幫助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相關數學問題的解決。在教師所設定的數學情境中,學生能在學習興趣的推動下,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的數學教學活動。
以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相關概念,掌握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同時學生要能夠學會用一定的數學方法證明勾股定理,并提高相應總結數學規(guī)律的能力。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勾股定理的問題情境:如果從學校的第二教學樓走到實驗樓,怎么樣才是最近的道路?學生聯系實際,發(fā)揮個人想象,提出相關解決方案:第二教學樓到實驗樓之間會經過一個拐角,正常的走法是先直走,遇到這個拐角再右轉,直行就能到達實驗樓,但此情境是要求我們采取最便捷的走法,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我們可以直接從第二教學樓直穿通過一個小花園到達實驗樓。
此時,教師給予學生這個說法相應的肯定與鼓勵,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前一課知識,將前后一課的單元主題用情境串聯了起來,再提出第二個情境:在一個呈圓柱形的石凳上,我吃西瓜時掉了一塊在右上方邊緣的角落,此時有只螞蟻正好在石凳的左下方,并且想要去吃這塊掉落的西瓜,同學們想一想,如何才能讓這只螞蟻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到這塊掉落的西瓜呢?學生們基于之前的情境問題,想到了這時也可以沿著兩點之間的線段直行往上,如此一來,比先從最左方爬到最右方,再直線往上的路線要快得多。此時,教師再進一步呈現相關數據,告訴學生這個圓柱石凳的直徑和高,要求學生進行相應計算。此時學生陷入思考,積極利用等面積法進行相應求證,此時教師再進一步介紹書本上歐幾里得的證明方法,給予學生相應啟發(fā),原來可以利用三個不同的正方形組成的圖形來進行證明,這進一步向學生滲透了相關數學和圖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相關問題情境的演練:如果一座城墻的墻高為18米,在這座城墻外有一條寬為10米的護城河,一名士兵想要借由一個長為25米的云梯攀上這座城墻,請問他能否做到?學生基于本題的問題語境,在草稿紙上畫出相應的簡圖,幫助自己利用剛學的勾股定理進行相關計算。這一情境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數學,并深化了學生對于勾股定理的數學理解,培養(yǎng)了其數學計算能力。
(二)設置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
教師在實際數學課堂中,可以設置相應的主題,針對數學學科中的重難點,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解決方法,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也需要對每堂課的數學問題進行相應高效且便利的數學設計,用靈活多變的數學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對相關數學概念的深入理解,從而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以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要牢牢地把握住單元主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二次函數相關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具體問題,體會二次函數的應用,借此探索研究相應問題中數字之間的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比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根據問題寫出相關數學表達式:阿華有x根筆,小田擁有的筆的數量y是阿華的x+3倍,請寫出相關數學表達式。由此學生對這個題目進行具體分析,這個“是”可以用“=”進行表示,此題的意思就是小田擁有筆的數量y是阿華擁有的筆x的x+3倍,可以用y=x2+3x進行表示。讓學生將這個問題的數學表達式與之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發(fā)現不是屬于之前所學過的任一函數,由此教師可以將二次函數的基本表達式y(tǒng)=ax2+bx+c呈現給學生。
此后教師再考慮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一組相關的數學問題:以下哪些函數屬于二次函數,它的二次項的系數、一次項的系數和常數項分別是什么,幫助學生在學習二次函數的概念上,通過問題來進一步消化吸收其概念。教師還可設計應用問題:如果要用30米的長繩圍一個矩形形狀的小花園,其中靠墻的一端為x米,要求這個花園的面積為y平方米,請寫出相關函數關系式,并求出x的范圍。教師要圍繞特定的數學情境進行深入式的層層提問,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掌握相關數學概念。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應用問題,利用本單元的重點知識——二次函數進行相關解答,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們從淺層數學知識發(fā)展到深層數學經驗,進一步串聯起整個單元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