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承擔著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使命,民族類高校更應如此。當前,我國民族類高校在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面臨著培育機制不健全、培育的內容和方法缺少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滯后、立德樹人缺乏有效載體等困難。解決困難的具體路徑為:堅持在強化制度保障中增進政治認同,在創(chuàng)新內容方法中增進理論認同,在深度交流互鑒中增進文化認同,在拓寬傳播渠道中增進情感認同,將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培養(yǎng)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參與者和踐行者。
[關鍵詞] 民族類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11-0076-06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1]。由此可見,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是新時代民族類高校教育發(fā)展的理論遵循和政策指引。因此,當前形勢下應將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類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著力點和重要任務,這對于壯大我國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中華文化、抵御各種敵對分裂勢力滲透、促進民族團結、國家長治久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民族類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維度
(一)民族類高校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政治高地
推進文化繼承創(chuàng)新、增進國家認同和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內容?!懊褡褰逃举|上是一種少數(shù)民族個體‘國家化‘民族化和‘個性化的教育”[2]。在多民族國家設立民族類高校并開展民族教育對促進民族交流互鑒、國家發(fā)展穩(wěn)定、少數(shù)民族個體生存發(fā)展等方面有著多維價值訴求。誠然,民族類高校作為開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機構,理應彰顯和回應這些價值訴求。由于民族類高校的各族師生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黨和國家有意識地在知識體系、思想文化和政治素養(yǎng),尤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方面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有著特殊要求。民族類高校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決定了其在對少數(shù)民族學子進行全方位“家國情懷教育”等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是最適合培育堅持民族團結的高級人才的代表性場域。因此,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對各民族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使其內化于心,是民族類高校落實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質言之,民族類高校作為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政治高地,更應承擔起培養(yǎng)各民族大學生維護國家穩(wěn)定、鑄就民族團結之魂的使命與擔當。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成為民族類高校強而有力的政治屏障,有助于抵御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及不良意識形態(tài)對各民族學子的滲透和影響。
(二)民族類高校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基地
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統(tǒng)籌謀劃、全員參與和全程貫穿。民族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載體,民族共同體實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共同體。在民族類高校,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等構成的多種民族文化形態(tài),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各民族學生的思想文化認識和價值觀念。因此,民族類高??山柚髅褡宥喾N文化形態(tài)和符號全方位地開展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教育,促使各族大學生在進行文化交流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在漢文化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了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而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融入了主體民族文化的精髓。誠然,民族類高校作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基地,更容易在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間找到文化的共同記憶、共同特質和共同導向,以增進各民族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民族類高校是涵養(yǎng)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心理場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個體在接受價值觀教育及情感認同等社會化過程中鑄造成的一種高度抽象的意識集合體,其本質上是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活動在認知評價、思想認同、情感態(tài)度等上的綜合反映。民族類高校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其便于通過感知象征符號對大學生實施象征教育。首先,民族類高校多民族性的辦學特點能夠為校園文化賦予多元豐富的符號想象和多維立體的思考空間(如體現(xiàn)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文物古跡、代表中華民族和合一家的建筑物、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各族英模人物等)。這些天然的多元符號象征有助于民族類高校喚醒各族學子的共同體記憶,形塑出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知識譜系。其次,民族類高校多民族性的辦學特點能夠為開展各類校園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多種特定情境,使各族學子在深切感悟與直接體驗中生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熱愛之情,進而從心理層面逐漸產(chǎn)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后,民族類高校多民族性的辦學特點能夠為拓寬各族學子的情感互動交流面提供平臺,使大學生在充分表達純樸豐富的中華民族情感中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從內心深處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自覺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具體行動。
二、民族類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現(xiàn)實困難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機制不健全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類高校一項持續(xù)推進的基礎性戰(zhàn)略工程,不僅應在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延綿用力,還應常態(tài)化和全面化。目前一些民族高等教育有關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動,內容和方式看似亮點紛呈、形式多樣,實則枯燥乏味、單調淺顯,且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活動數(shù)量繁多,成效性不高。當前各民族類高校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評價指標方面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側重關注主題教育活動的多樣化和表面效應,而對活動內容的設計、質量和效果不夠重視,一些有關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培育的主題活動常常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現(xiàn)且周期性較長。出于節(jié)約時間、場地和經(jīng)濟成本,盡快完成任務,有的班級往往在同一活動中涉及多個主題,“打包做”“貼合做”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不僅不能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疲于應對,敷衍活動。二是追求規(guī)模,針對性不強。有些民族類高校并沒有將促進全員交流交往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全過程中,在開展各種教育工作和活動時過度追求形式和規(guī)模,而缺乏對活動目的、方式、過程、效果等的探究設計,特別是缺乏提前評估、摸底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和可接受能力,導致活動效果與學生的心理預期相差甚遠,針對性與實際效果不佳。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內容和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
雖然民族類高校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場所,但就民族類高校的實際特征和教學與管理來看,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具體而言:一是教學內容陳舊。目前大多數(shù)民族類高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思想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教學工作中,主要開設的是《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地方史教程》以及《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史》等民族理論方面的課程。由于這些課程的學時比例設置不高,教材和教學內容陳舊,且缺乏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加上一些教師的理論水平與教學能力不足,缺乏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引導與理性思考探討,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精打采,對課程毫無興趣,就更不可能在思想和行動上有所體現(xiàn),導致教學效果欠佳,與實現(xiàn)“入腦、入心”的教育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二是活動形式繁雜。雖然民族類高校每年都會定期開展關涉理想信念、“五個認同”、馬克思主義“五觀”等多種主題活動,活動中所涉及到的新概念、新鮮詞給人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受,但仔細品讀后會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對原有的內容進行“包裝”,使其顯得亮點紛呈,實際上民族類高校近年來在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領域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并沒有顯著突破。
(三)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熏陶作用不夠重視
從民族類高校對大學生文化認同建設上來看,“隨著政治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也逐漸豐富和激烈;面對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多元文化,大學生在思想價值觀念上產(chǎn)生了諸多矛盾與困惑”[3]。當前部分民族類高校為了提升綜合影響力,過度追逐基礎設施建設等外在物質層面的提升,而忽略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等內在精神層面的重視,特別是忽略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闡發(fā)和傳承創(chuàng)新,致使一些民族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文化受到影響。一方面,有的民族類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打造和建設校園特色品牌文化的意識,不能立足于學校的具體實際來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從而難以實現(xiàn)通過打造校園特色品牌文化來美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另一方面,有的民族類高校發(fā)掘和利用校園紅色文化資源的力度不夠,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不能充分發(fā)揮校園紅色傳統(tǒng)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建設和諧校園中的重大作用,致使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有所減弱。
(四)立德樹人缺乏有效的交流平臺和傳播載體
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民族類高校的政治標準、價值導向和使命擔當。民族高等教育只有將立德樹人思想融入并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各族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西方社會思潮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群體產(chǎn)生沖擊,如金錢物質至上的消費理念甚囂塵上,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思潮入侵,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錯誤意識形態(tài)滲透,境內外敵對和分裂勢力的破壞顛覆,致使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時面臨著被解構的風險。面對這些風險挑戰(zhàn),民族類高校如果在教育中缺乏敏銳的防范意識或應對不足,極可能導致大學生陷入“認同危機”中。從目前民族類高校搭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平臺來看,部分民族類高校搭建的載體平臺在促進學生基礎性交流和提升輿論影響力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一些民族類高校并沒有將促進全員交往交流交融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到學校信息宣傳工作中,同時,也缺乏一些可供各族學子交流互鑒的載體平臺,導致很多關于民族團結方面的典型事跡和有益的方式方法陷入“說了傳不開、傳了難接受”的困境。因此,民族高等教育應密切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特點,努力搭建各類載體平臺,加快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并借助多種手段探尋有效的育人因子,逐步打破錯誤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形成的“話語壟斷”和“輿論壟斷”,讓各族學生在深度交流感悟中啟迪心靈智慧、升華思想境界、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的參與者與踐行者。
三、民族類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增進政治認同: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制度保障
當前在國際秩序發(fā)生深刻調整、國內不穩(wěn)定因素迅速增加的背景下,民族類高校無疑成為意識形態(tài)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因此,民族類高校需從維護意識形態(tài)領域安全、促進民族團結事業(yè)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科學統(tǒng)籌部署、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具有長效性、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的配套制度,不斷完善民族類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條件保障機制、服務監(jiān)督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和正向激勵機制等。同時,要加強黨對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領導,逐步完善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以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著眼點構建民族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融通教育體系,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學校的教學、建設以及管理等各項工作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的系統(tǒng)化和常態(tài)化機制,提升培育的實效性。此外,民族類高校還應盡快建立全員“互學互鑒互促”的交流制度,自覺利用教學科研與多民族性等優(yōu)勢,充分挖掘各民族共同英勇奮斗的史料資源,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宣傳,幫助大學生全方位認知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存共建共享”的歷史,使民族類高校成為各族學生交流互鑒、和諧溫馨、互幫互助的民族大家庭,進而在他們心中埋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種子。
(二)增進理論認同:堅持理論先行,堅持內容創(chuàng)新
認知是認同的前提和基礎,認同是認知的目標和結果。對于“我們”這個政治共同體身份的認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生成的前提。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到認同的價值引導一直是民族類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的重點。因此,應通過創(chuàng)新和完善培育的內容方法來進一步鑄牢各族學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通過進一步建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學科、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完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學術研究體系,持續(xù)深化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基礎,以此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內容的理論基礎。其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持續(xù)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和“地方史”學習,將偉大民族精神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體系之中。同時,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思政課程內容體系,逐步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以全面強化各族大學生對中華各民族血脈相連、共同奮斗等歷史基因的認知,厚植他們對共同體的強烈認同感和對國家的深厚歸屬感,在他們內心深處筑牢堅定的民族團結意愿。最后,從培育方式方法來看,必須不斷改善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要擅于運用符合培育要求、契合學生需要、體現(xiàn)時代特征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法開展課程教學和各類實踐活動。例如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照顧那些對國家通用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通過打造“民族團結一家親”“三進兩聯(lián)一交友”等品牌特色活動,拓寬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情感互動交流面,營造各民族學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園環(huán)境,以進一步提高各類實踐活動的針對性,保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效果。
(三)增進文化認同:加強文化建設,加深交流互鑒
各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都有著厚植于心的原始情感,但應該看到,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并不會自發(fā)地轉化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這就需要自覺構建和后天培養(yǎng)。第一,民族類高校作為擴大文化交流的重要支點和增進文化認同的重要場域,應充分利用自身多民族性的有利優(yōu)勢,將獨具一格的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學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教育工作中,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實踐智慧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各族學子的思想意識之中,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各族學子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鑄造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思想殿堂。第二,不斷開拓新的文化教育建設基地,如充分利用校史館、博物館、紀念館、校園建筑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同時,立足學校具體實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出具有學校特色的品牌文化,進而增強各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豪感和認同感。第三,構建校內外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的聯(lián)合融通機制,塑造和優(yōu)化各族師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濃厚民族文化生活環(huán)境,實現(xiàn)校內外各類教育工作的協(xié)同育人,使得各族學生從心靈深處深刻感知,“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書寫的,祖國的廣闊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4]。進而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種子埋入每個學子的心靈深處,并在彼此的交流互鑒中逐漸生發(fā)和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增進情感認同:搭建有效載體,拓寬傳播渠道
民族類高校積極搭建各類有效載體,拓寬民族團結先進事跡及模范典型的傳播渠道,對于增進各族大學生的情感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首先,民族類高校在載體的搭建上要抓住并體現(xiàn)“格調高雅、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關鍵特點,進而發(fā)揮各類載體的育人功能。例如通過開展升國旗奏國歌儀式、文體競技和學術論壇活動、集體觀看國家重要歷史節(jié)點和紀念日活動、參觀烈士陵園、話劇演出、聆聽專家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增進情感認同。其次,民族類高校在開展各類校園實踐活動中應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講好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進、共同互助發(fā)展的故事,使各類載體活動在順應校園文化發(fā)展和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同時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最后,針對當前西方不良價值觀念、錯誤意識形態(tài)和影視文化充斥網(wǎng)絡和校園,其中暗含的暴力、低俗、色情等信息對大學生思想意識毒害極深的現(xiàn)象,民族類高校應主動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建設引領的戰(zhàn)略高地,對不良價值觀念在網(wǎng)絡和校園的傳輸滲透進行抵御和嚴格限制。通過創(chuàng)新網(wǎng)絡全媒體教育、實施“互聯(lián)網(wǎng)+民族團結”行動計劃等凈化和優(yōu)化校園網(wǎng)絡文化環(huán)境,助推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例如充分利用校園的媒體廣播、社團活動、學校官網(wǎng)、官方QQ、微信公眾號等傳播載體廣泛宣傳在民族團結奮進歷史上所涌現(xiàn)出的模范典型及先進事跡,以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展現(xiàn)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風采和永久魅力,從而讓各族大學生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其中華民族主人翁意識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N].人民日報,2020-09-29.
[2]? 袁梅,蘇德,江濤.新時代民族教育的應然價值觀照[J].教育研究,2019,(10).
[3]? 韓云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與彌補[J].科學社會主義,2007,(6).
[4]? 喬秀麗,賈友軍.中國共產(chǎn)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百年歷程及經(jīng)驗啟示[J].兵團黨校學報,2021,(3).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