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霞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是落實國家教育目標的要求,是由語文課程的特殊功能決定的。小學語文課滲透思政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徑有:增強語文思政觀念,發(fā)揮教師引領作用;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構建思政隱性課程;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景,注重語文思政的自然性;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目標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思政;路徑
一、語文課與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8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語文學科含有十分豐富的思政課隱性教育資源,落實思政教育具有自然性和重要性。語文課中的思政教育,簡言之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同時,切實提升學生的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團結互助等情感與品質。
二、小學語文課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實現(xiàn)國家的教育目標
新時期,黨和中央非常明確又堅定地提出我們培養(yǎng)人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語文課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們做真善美的人。
(二)發(fā)揮語文課程的特殊功能
小學語文課程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有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jié),是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最優(yōu)素材庫。小學語文課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開展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陣地。
三、小學語文課滲透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增強語文思政觀念,發(fā)揮教師引領作用
語文教師是語文思政課堂的組織者,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思政教育觀念,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傾向,在傳授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我們尤其要注重用整潔的板書設計、標準的普通話、端莊的儀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構建思政隱性課程
語文教材里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安排的,含有非常豐富的思政素材,但是它們通常是隱性的,沒有直接說教,需要老師鉆研、挖掘內涵,有機滲透。如一年級上冊開篇《我是中國人》,課文只有五個字:我是中國人。課文展示了來自五十六個民族的人們大合照,他們穿著各自的民族服飾、展開著笑臉,背后是天安門和一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老師應該結合這些圖片,使用展示圖片、錄播視頻等媒體技術,讓學生們知道:我們祖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我們是一個大家庭,名字叫做中華民族。我們應該相親相愛、共同進步。祖國的標志是天安門,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另外,小學語文三至六年級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至兩次的“綜合性學習”,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可以為語文思政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作為一個學習單元,分為《漢字真有趣》《我愛你,漢字》。老師可以把漢字的演變和表達形式用圖片和動畫展示出來,讓孩子感受漢字的神奇和趣味,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漢字文化,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漢字的熱愛、為中華民族而自豪。
(三)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景,注重語文思政的自然性
老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自然而然地把思政教育融于知識的講授之中,讓學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政教育,卻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時,我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請他們做一個對比: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城市里,你覺得鄉(xiāng)下的景色、生活和我們的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這些問題讀課文,指導他們圈點課文的主要信息、讀后交流鄉(xiāng)下景致的特別之處。再讀課文時,我讓他們一邊讀段落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在班上交流,引導他們感受自然、和諧、快樂的鄉(xiāng)下生活,讓他們通過品讀文本,感受鄉(xiāng)下人家的勤勞、樸實。我還播放了一段鄉(xiāng)下人家一天的勞作生活視頻,讓他們通過視頻的直觀畫面感受鄉(xiāng)下人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質,自然滲透了勤快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科學人生觀,以及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園的情感。又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升國旗》,我播放了天安門升國旗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安門廣場升國旗人員的服飾、表情、動作等,直觀感受升國旗的嚴肅莊嚴的場面,領悟國旗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每個中國公民都要尊重和愛護五星紅旗。在板書課題《升國旗》時,我不僅展示了國旗,還展示了國徽、國歌圖片,讓學生了解這些都是我們祖國的象征,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要保護國旗、愛惜國徽、會唱國歌。我還播放了天安門第一次電動升旗的記錄片、中國工程師林治遠叔叔的感人事跡,讓他們直觀感受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目標
語文思政不能只局限在課內,應該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口語與交際”《我們與環(huán)境》,我提前收集有關全球自然環(huán)境出現(xiàn)的危機圖片或視頻,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展示和播放,引導孩子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愛護大自然的意識。我還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huán)境,例如垃圾要分類、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循環(huán)使用等。然后讓他們把活動過程中的所做和感想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再通過圖文組合在班里宣傳欄或學校櫥窗里展示。我還通過微信群或者家訪,深入了解他們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的完成情況,然后在班里進行評比和獎勵,做到了有安排、有落實、有評比、有激勵。這樣的綜合社會實踐,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大局意識,還提升了他們的文字綜合能力和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找到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實現(xiàn)兩者的有效融合,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OL].“求是網(wǎng)”微信公眾號.
[2]曾海文:淺談微課在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的應用[J]廣東教育·綜合,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