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內容摘要:蒙太奇原本是一種電影藝術,文學作品的寫作廣泛借鑒并運用了這一藝術手法,恰當并巧妙地應用蒙太奇手法可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引起強烈的審美效應。
關鍵詞:蒙太奇 寫作 藝術手法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建筑學名詞,原義為“裝配”、“構成”。電影藝術把它用來表示鏡頭的“剪輯與組接”,即“把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有機地組接起來,使其通過形象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產生連貫、呼喚、思念、對比、暗示、聯想等作用,從而形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斷、場面,直至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蒙太奇作為一種藝術構成的方法,事實上早在電影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并且已經運用到文學作品之中。我國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法國19世紀象征主義詩人蘭波的《明亮的水手》等都是人們公認的使用蒙太奇手法的代表作。
一.蒙太奇藝術的組接方式
電影蒙太奇的組接方式,主要有畫面的、聲畫的、音響的三種。語言藝術的蒙太奇組接,則主要有時間的、空間的、情緒的三種方式。
1.時間組接蒙太奇。這是—種按時間順序和情節(jié)線索對材料進行藝術的剪輯組接的技巧。根據對時間的不同處理方式,可分為下列兩種:
①時間壓縮式。它按照時間順序和情節(jié)線索來安排總體布局,但它不是持續(xù)連貫地呈現事件的全部過程。而是通過對時間、事件作大幅度剪裁,使之成為推動故事線索絕對不可少的幾個片斷。運用這種方法布局,貴在把握跨度,騰空落筆。
詩人王寅的《想起一部捷克影片但想不起片名》,就是很有特色的一例:鵝卵石街道濕漉漉的/布拉格濕漉漉的/公園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來面對槍口也是這樣。
詩最后一句,劈面而來,在前后兩幅“斷裂”的畫面中構成了巨幅的藝術空白,從而不僅簡略地而且高度濃縮地展示了—個青年戰(zhàn)士的交織著愛與恨的成長歷程。
②時間擴展式。它是把同一時間分切為不同的空間呈現,或者將不同的時空場面并列地加以呈現的一種組接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擴展時間來“容納大量的畫面”,而這些畫面既可以拓展故事情節(jié),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而同時又不會破壞觀眾對動作發(fā)生時間的有邏輯的順序漸進的概念。
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是運用這一方法安排布局的典型例子。請看下面這一組平行鏡頭:
現在,是夜里十一點二十三分(“請平陸準備!準備!飛機再有七分鐘就到你縣,馬上點火!”董局長把這空軍領導機關的電話通知,立即傳給守候飛機的人群?!?/p>
就在同一個時間內(在平陸縣城外的圣人澗,四大堆火越燒越旺。人流如春潮,數不清的手電光點綴夜空,活像國慶夜首都天安門的探照燈光?!?/p>
作品多次運用了這種平行組接的布局方法,從而把一場干部、群眾、醫(yī)藥工作者、軍隊各方面動員,千里送藥,搶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緊張戰(zhàn)斗,寫得井然有序,扣人心弦。
③交替組接式。這是平行蒙太奇的另一種形式。它是對同一時間的兩個(或多個)場景(或戲劇動作)的反復交替的組接。
梁曉聲的著名中篇《今夜有暴風雪》采用了這種交替蒙太奇的布局。全篇共七章。前六章嚴格遵守時間的統一性,以“北大荒四十余萬知識青年大返城期間的一個夜晚”作為全部故事情節(jié)的開合點和聯接點。并通過“裴曉云在邊境哨位上站崗”、“團部會議室劍拔弩張的矛盾沖突”這兩個場面的反復交替,來造成小說情節(jié)上靜與動、悲與壯的藝術氛圍,引人入勝。
2.場面組接蒙太奇。這是一種按空間聯系組接材料安排布局的方法。它又分下面兩種:
①場景轉換式。它通過場景的轉換來組接材料,時間概念淡化了,而著重看場景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構成彼此呼應,相互契合的整體。
茅盾的散文《風景談》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它一共描繪了六幅畫面:沙漠駝鈴、石洞雨景、高原晚歸、桃園即景、延河夕照和北國晨號。這六幅各具特色的“風景畫”,由“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一條紅線貫穿,組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抗日軍民艱苦奮斗,必定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莊嚴主題。
②視覺轉移式。這是指在某一特定環(huán)境中隨視線的轉移來組接空間材料,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場面代替了讀者的眼睛,使讀者與作者獲得了同一的方位和焦距,氛圍感較強,使讀者如臨其境。
運用這種方法布局的例子很多。如杜甫的《絕句》,是視線由某一點向四周轉移: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而碧野《天山景物記》中“迷人的夏季收場”一段,因為是“騎馬走天山”,場面的組接隨視線而轉移。先是大全景:“就在雪的群峰的圍繞中,一片美麗的千里牧場展現在你的眼前。墨綠的原始森林和鮮艷的野花,給這遼闊的千里牧場鑲上了雙重富麗的花邊?!?/p>
再推出近景、中景直至特寫鏡頭:“……成千上百的牛群、馬群和羊群。它們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體壯,毛色格外發(fā)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著油星?!?/p>
繼而又把鏡頭拉回來,重新成為一幅大全景:“那些被碧綠的草原襯托得十分清楚的黃牛、花牛、白羊,在太陽下就象繡在綠色緞面上的彩色圖案一樣美?!倍驮谶@時,牧群中忽然傳來了“一陣陣銀鈴似的叮當聲”。
循著聲響鏡頭又推成近景并凝為“定格”:“那是哈薩克牧女們墜滿衣角的銀飾在風中擊響。牧女們騎著駿馬,健美的身姿映襯在藍天、雪山和綠草之間?!?/p>
3.情緒組接蒙太奇。這是指按作者的心理發(fā)展來組接“鏡頭”,不受時空條件制約。較常見的有下列兩種:
①內心自省式。它把鏡頭朝向內心,將積淀于內心的迷惘、空虛、痛苦、悔恨、自責、自卑或憧憬、希望、歡愉、自得、自尊等等復雜情緒和經驗,用有關的生活素材暗示性地傳達出來。例如北島的《日子》:用抽屜鎖住自己的秘密/在喜愛的書上留下批語/信投進郵箱,默默地站一會兒/風中打量著行人,毫無顧忌/留意著霓虹燈閃爍的櫥窗/電話間里投送一枚硬幣/向橋下釣魚的老頭要支香煙/河上的輪船拉響了空曠的汽笛/在劇場門口幽暗的穿衣鏡前/透過煙霧凝視自己/當窗簾隔絕了星海的喧囂/燈下翻開褪色的照片和字跡
很明顯,這些生活現象的羅列,不是在表現某一具體事件的過程。兩個鏡頭之間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因果聯系和時空順序。每句詩的意思很明白,但全詩的主題卻很難把握,更難于“一言以蔽之”。這卻正好體現了所謂“朦朧”詩的美學旨趣____局部清所,整體模糊。? 《日子》詩所表達出的“那一時代”的青年的內心苦悶,真是入木三分!
舒婷的《往事二三》也是很有特色的例子: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動/青草壓倒的地方/遺落一枝映山紅/按樹林旋轉起來/繁星拼成了萬花筒/生銹的鐵錨上/眼睛倒映出暈眩的天空/以豎起的書平擋住燭光/手指輕輕銜在口中/在脈搏的寂靜里/做半明半昧的夢
②意象疊加式。它是把一系列意象鏡頭直接加以排列或堆壘,以捕捉和表現作者心中突然產生的靈感火花和經驗直覺。
美國意象派代表詩人龐德的《地鐵站臺》,就是采用這種手法:人群中出現的那些臉龐/潮濕陰暗樹技上的花瓣。
龐德在1911年的一天,從巴黎協和廣場走出地鐵,突然在人叢中看到一些姣美的臉龐。于是他的心靈為之一動,久久不能平靜。一年之后,他終于寫成這首僅有兩行的名詩。其中“潮濕”、“陰暗”、“樹枝上的花瓣”三個意象的巧妙組接,意味深長,極富感染力。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也運用了這種意象疊加的構成方法。全曲先推出十個并列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烘托出一派孤寂荒涼、滿目蕭瑟的氣氛。但這時每一個單個的意象還各各處于靜止的、呼喚聯系的狀態(tài)中,其具象的指歸還未分曉。當詩人最后推出“斷腸人在天涯”的壓軸鏡頭時,所有的意象便在一瞬間同時獲得了一致的情感焦點,并且在流動中輻射出詩的情愫美和意境美,天涯游子的離愁別緒在眾多意象的撞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蒙太奇組接原則
1.整體性原則。把兩個鏡頭連接起來,有時可以產生兩個鏡頭本來沒有包含的第三種意義。“口”和“鳥”合成“鳴”,其結果既不是“口或鳥”,也不是“口和鳥”,而是表示第三種意義的“鳴”。這就是蒙太奇組接所產生的組合效應。對于文學作品的結構而言,整體性原則即要求在“起承轉合”的聯絡中,顯示“剪輯與組接”的匠心,段落、層次、語句之間既要卓然獨立,又要一線穿珠,渾然一體,使結構富于張力和內應力,在布局中呈具象,蓄詩意。
2.獨立性原則。蒙太奇的每一個場面、情節(jié)自身都含有一種事態(tài)性內容,都必須是獨立的,具體的,有特征的,但又是靜態(tài)的、呼喚生命和運動的。獨立性原則實質上是整體性原則的逆向反映。強調獨立性原則,是因為單獨的畫面內容愈具體,特征愈鮮明,則組接的聯系愈具必然性和綜合性,整體布局的綜合效應也就愈佳。無疑,文章各段落、層次、語句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是蒙太奇組接的前提和基礎。
3.可視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根據電影藝術與文學藝術的差異性特征提出來的。電影把聲畫并茂的圖象直接訴諸人的感官,而語言藝術則要受“形象間接性”的制約,盡管人們可以通過大腦的語言理解中樞將文字所描繪的畫面轉化為視覺形象,但并非所有的文字都能描繪畫面,構成“鏡頭”。散亂、蒼白的語言是無形象可視的,而蒙太奇的組接,歸根結蒂是畫面的組接。因此,語言文字的形象化,故事情書的空間感和畫面感,思想感情的物象化和色彩化,就是文學作品中蒙太奇組接必須遵守的可視性原則。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