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娜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持續(xù)改革和發(fā)展,要求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應用。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的開展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讓科學教育得到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并深入探究了通過生活化教學手段展開小學科學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人們教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對小學階段的素質化教育提高了重視。在小學階段的素質化教學體系中,科學教育是一項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基礎學科。其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社會生活,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實現創(chuàng)新思維的拓展,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生活化教學手段的科學運用,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抽象化相關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激發(fā)學生參與科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實現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小學科學教育展開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近些年,多數教師已經正確認識到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展開生活化教學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課堂教學的具體落實中,依然存在眾多困難,無法充分體現生活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首先,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依然重視科學理論知識內容的講解,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枯燥乏味。長期如此,則會大大消減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無法感受到科學的奧秘。其次,在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以自己的認知層面出發(fā)進行教學,并未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等做到充分考慮,無法促進學生產生學習欲望,甚至會導致學生出現學習能力的降低。最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導致科學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無法實現有效開展。[1]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展開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1.構建生活情境,促進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
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形成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現實中常見的場景以及案例,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過程實現一目了然的效果,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輕松的學習。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準確把握學生這一個性特點為其設計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快樂的玩耍中實現有效學習,在游戲活動中進行學習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光與色彩》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好奇心加以利用,讓班級所有學生都準備一個透明材質的玻璃杯,并在玻璃杯中裝滿水,面向太陽的方向觀察水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還可以轉變方向讓太陽光直接照射水面形成折射現象,同時在底下準備一張白紙,此時可以看到水通過太陽光給予的照射出現了多種顏色,如同彩虹。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相關知識。在這種課堂教學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中,有助于科學教學內容變得多樣化,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現象。所以,生活化情境構建的重點在于不僅要滿足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需要保證科學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
2.借助生活化方式,實現科學新知識的有效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進行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新知識的授課為主體。為了更好地為學生營造出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氛圍,優(yōu)化以往的課堂學習模式,讓學生通過生活進行有效學習,體會到科學知識主要源于實際生活。學習是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師在講解新知識的時候,同樣需要立足于生活教學給予學生學習指導。例如,在《光與影》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中,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影子的形成條件,其對于學習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要求,以往的室內教學環(huán)境無法讓學生通過生活化方式針對光與影兩者之間的關鍵進行有效觀察,嚴重影響峨樂學生深度學習和理解新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以下方式結合新知識的講解展開生活化引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室外學習,同時可以在結束室內教學任務之后組織室外教學活動。為了促進學生取得良好的室外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組織室外教學活動之前結合教學內容為班級學生設計幾個相關問題,如,要求學生結束室外學習任務之后結合影子的出現條件、影子形態(tài)的具體變更方法、怎樣消除影子等多個問題匯總完成一篇實驗報告并讓教師給予審核。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帶有目的性通過生活進行科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索,防止室外教學在脫離以往室內教學的束縛下,讓學生以敷衍的心態(tài)浪費室外學習的美好時光。
3.樹立生活化教學意識
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引進小學階段科學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加強生活化教學意識的建設,明確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為生活化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基于此,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內容,準確把握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契合點,同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積累的生活經驗,科學制定生活化教學方案。例如,在《觀察月相變化》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月亮進行認真觀察,并對月相變化的具體情況做好記錄,借助生活實踐活動增進學生與科學教育的距離,在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內容的同時,實現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根本目的,彰顯生活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價值。[2]
結語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是課程進一步發(fā)展的需求,是教學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的體現。教師應當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生活實際發(fā)現科學知識的技巧,加深學生的記憶,促使科學教育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實用性,進而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愛卓.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2):89-90.
[2]陳永靖.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方法[J].新課程,2021(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