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涓
摘要: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是藝術領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既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相銜接,又有自己的特點,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形成高中生必備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美術;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因此,針對當前美術課程教學現狀,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篩選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向,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形形色色的美,有自然環(huán)境的美,也有事物的美……高中階段的美術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職能,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觀察、發(fā)現美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下面,筆者對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期為培育高中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貢獻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一、以生為本,增強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在高中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對美術圖像進行解讀,不斷提高學生的圖像識別和解讀能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鑒賞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美術是以線條、構圖、色彩、造型等為基本元素的一種藝術樣式,西方美術和東方傳統(tǒng)美術在視覺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特點。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不同類別或風格出發(fā),對美術作品的視覺形象進行深度解讀,找出美術作品背后較為深刻的文化內涵,進而指導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高中美術教材將美術劃分為具象美術、抽象美術和意象美術,教師可以從不同美術類別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讓學生透過作品解讀內涵。例如,“走進具象藝術”一課,在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清明上河圖》中,畫家張擇端用客觀、真實的視角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不論是人物還是道具及其他細節(jié)刻畫都具有很強的生活感,作者在構圖、線條的處理上極具特色,以汴梁橋為中心,采用傳統(tǒng)的線條勾勒等方法展現了整個都城之中的繁華與熱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該畫作的線條、構圖等出發(fā)進行圖像識別和討論,增強他們的美術鑒賞素養(yǎng)。
二、結合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美術創(chuàng)作與鑒賞是一體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美術表現能力提升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新興多媒體技術在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培育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美術作品,將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創(chuàng)設豐富活潑、充滿意蘊的美術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例如,講授中國瓷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尋找和搜集瓷器制作的詳細過程,增強美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增加學生的視覺沖擊力。此外,有條件的教師或學校還可以購買、儲備一些瓷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賞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它們的名稱及特點,了解它們的用途和制作過程。
三、開展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屬于美育的范疇,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和融合。學生通過美術作品賞析與評價,能夠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了解作品的文化底蘊,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作者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追求。通過鑒賞活動,還能夠使學生發(fā)現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美學內涵,理解“美”與“丑”的含義。例如,學生通過鑒賞美術教材中的外國雕塑作品《歐米埃爾》,就能夠了解該作品中“丑”的內涵,從而達到以丑審美的教學效果,這對高中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美術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介紹美術基礎知識和創(chuàng)作方法,還要增加美術鑒賞(判斷)相關內容的比重,并結合具體美術作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四、整合資源,促進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不是幾個作品和一兩節(jié)課就能完成的。因此,高中美術教師要想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積極整合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意能力。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依托強大的互聯(lián)網平臺,充分整合民間美術、鄉(xiāng)土美術,以及傳統(tǒng)美術等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剪紙藝術引入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剪紙技藝的基礎上,能夠結合人生經歷和生活經驗,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五、聯(lián)系生活,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術作為藝術的重要內容,不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鑒賞都離不開生活經驗的積淀,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都有著厚重的生活內涵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美術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融入一些美術歷史文化內容,增加美術課堂教學的厚重感和藝術感,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此外,教師還可以從美術的藝術性入手,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文化認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是一種分享人類經驗的特殊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tài)美的認識,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認識,使學生從美術與生活的關系中,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因此,教師要重視美術課程的教育作用,要結合自身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美術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皮燕琪.中學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特征及培養(yǎng)路徑[J].美術教育研究,2019(02):142-143.
[2]葛鑫.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