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曄
摘要:部編版新教材要求教師在單元教學過程中在群文閱讀的視閾下把單元內若干篇作品加以串聯(lián),從而共同指向單元教學任務的實現。處理新教材既要以單元任務、單元話題為主軸,同時又要就不同單元的相關性作品進行必要的關聯(lián),甚至還可做適當的文學拓展。這同樣是群文閱讀的一種路徑。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在選詞造句、藝術表現、思想立意上,都傳遞出曠達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首詩是學習蘇軾詩文作品、了解蘇軾其人過程中不可不做延伸拓展的作品,以便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曠達的人生觀。
關鍵詞:新教材;群文閱讀;曠達
部編版新教材打破了單篇教學以及純文學史編排的格局,改用價值導向和能力素養(yǎng)來組織單元,并要求教師在單元教學過程中能夠在群文閱讀的視閾下把單元內若干篇作品加以串聯(lián),從而共同指向單元教學任務的實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需要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同一單元涉及的若干篇文章在進行相互觀照、比較閱讀之前,首先要確保各自藝術價值的獨立性和特殊性。這需要師生對單篇要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然后才有足夠的藝術視野進行群文比較,也才能夠有效地將若干篇作品共同指向單元話題或單元設定的學科素養(yǎng)。
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后四句各為一個部分。
前四句直接議論,選用三個意象,即“飛鴻”、“雪泥”、“指爪”,并用“踏”和“留”這兩個動詞連接三個意象?!帮w鴻踏雪泥”數百年來有眾多人評說,后來出現了“雪泥鴻爪”這個成語,可見,“飛鴻”、“雪泥”、“指爪”這三個意象已經密不可分了,蘊含著人生的某種虛幻之感。然而在蘇轍的原詩里,“雪泥”是一個感官上能夠看到的實景,是以實景說眼前事。蘇轍把兄長送到鄭州門外郊原上,他把對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轉架到雪泥的痕跡上,仿佛看著長長的被車輪碾過的痕跡,離別的苦楚就隨著漸漸綿延遠去的車轍而無限延伸?!肮驳篱L途怕雪泥”言外之意與岑參的“雪上空留馬行處”相近,雪泥上的車轍就像雪上留下的馬的腳印一樣,是具體的意象,也是詩人實景實境中的景象,寄托著對親友的思念。蘇軾想來是從蘇轍詩中的“雪泥”二字生得靈感,創(chuàng)造出“飛鴻踏雪泥”這個意象。但是,在蘇軾詩中,“雪泥”、“飛鴻”、“指爪”已經不是具體的實景了,而是詩人虛擬的意象?!帮w鴻踏雪泥”意指人生所到之處,就像高飛的鴻雁偶然踏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一樣是轉瞬即逝、隨時幻滅的、飄忽不定的,有如過眼云煙。鴻雁高飛,哪里還會記得何時何地留下過指爪。蘇軾想要告訴弟弟,人生本就飄忽不定,所到之處更是出于偶然,不必沉念于過去,同時也安慰弟弟不要為自己的遠行而難過不舍?!帮w鴻”比喻飄忽不定的人生,“泥上指爪”比喻人生所到之處留下的淡淡的、短暫的足跡。“飛鴻”、“雪泥”、“指爪”這些意象已經不像蘇轍詩中雪泥上的車轍那么直觀,而是指向虛幻抽象的含義。用看似可感的意象去比喻抽象的道理,這些意象本身就被“抽象化”了。因此,我讀這前四句時,不知是用“飛鴻踏雪泥”這個意象去理解“人生到處知何似”這個道理,還是用后者去想象前者。
前四句的另一妙處在于,詩人打破格律的限制,運用頂真和單句入韻的手法,意境恣意,思路連貫。首先,第一句以“似”結尾,第二句以“應似”開頭,雖多了一個“應”字,但語音和思路還是可以和上句連接上的。第二句以“泥”結尾,第三句以“泥”開頭,運用了頂真。其次,“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緊跟在“應似飛鴻踏雪泥”后面,是對“飛鴻踏雪泥”的解釋。前三句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先是對人生所到之處像什么的回答,緊接著是對這個回答的進一步解釋,句子間邏輯緊密,讀起來也想行云流水般順暢。此外,“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兩句運用單句入韻手法,文字上對仗,但意思卻不兩兩相對?!澳嗌吓既涣糁缸Α庇谐猩嫌钟袉⑾碌淖饔?,通過偶然留下的指爪,引出飛鴻志在遠方而高飛,不會為曾經偶然留下的指爪而費神留戀這層意思。這兩句的遞進關系,就像“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一樣。因此,第三句和第四句又是一個邏輯關系,前四句的議論,就是以一條鮮明的邏輯關系展開的。
后四句回歸實景,而且是句句實景,用實景來說理抒情?!袄仙阉莱尚滤瑧驯跓o由見舊題”暗暗回應了“雪泥鴻爪”的意思,用實景補充說明前四句的內涵,也回答了《懷澠池寄子瞻兄》中“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所流露出的懷舊與困惑。蘇軾曾與蘇轍在澠池僧寺中投宿,題詩于壁上,此次兄弟分手再過此地,則老僧已死,骨灰立成新塔;墻壁倒塌,原來的題詩已無處尋覓,也就是說,當初兄弟二人到過澠池僧寺的證人和證物都已經不在了,他們在這個寺宇中的足跡被時間抹干凈了,就像飛鴻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一樣轉瞬即逝,難以長久。那么,這種轉瞬即逝的足跡何必如此在乎它呢?蘇轍曾被委任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就中了進士,沒有真正管理過澠池縣,不為澠池縣百姓所知。蘇軾認為,澠池縣主簿一職在蘇轍生命中也只不過是一場過眼煙云,沒必要為它懷思苦惱,人應該向前看,就像鴻雁高飛,一往無前一樣。因此,最后兩句,蘇軾突然調轉筆鋒,用當初的艱辛場景做一個反襯,寓意當初你我經歷多少艱辛困苦都已經熬過來了,如今都中了進士,揚眉吐氣、前程似錦,同往日已經大不相同了。曾經經歷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不要去懷念,而應該著眼現在,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鞭策自己不斷前進。最后兩句雖以回憶中的艱辛收筆,卻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潛臺詞,看似戛然而止,卻意味無窮。
從宏觀上看,全詩結構鮮明。前四句議論,層層遞進;后四句寫景,用實例支撐前四句的議論,最后兩句又有令人奮發(fā)向上的升華。情趣灑脫,格調高遠,展現一個瀟灑大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此外,詩中三個問句有一種娓娓長談,循循善誘的妙處。蘇軾這首詩原本就是為了安慰、疏導蘇轍而寫的。三個問句既親切,營造對話交流的氛圍,拉近了兄弟二人的情感距離;又有一種氣勢,原因在于,三個問句中有一個是設問,另外兩個是反問,其答案都是明確的,讓人在無可反駁的氣勢下對詩中的道理深信不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意如,葉麗新,鄭桂華,徐思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師指導:語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