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培雯
摘要:高中階段,語文教師在進行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其能夠掌握現代散文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加深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能力,積累優(yōu)美詞句的同時,也能夠掌握一些有效的寫作方法,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實現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诖?,本文對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策略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希望能夠對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性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現代散文
1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現狀簡析
1.1學生普遍對“散文”缺乏興趣
散文的寫作方式極其靈活,是一種記敘性文學體裁。但相較于故事性較強的小說、觀點十分明確的議論性文章,高中學生普遍對散文體裁缺乏興趣,導致散文鑒賞教學的整體質量長期無法提升?,F代散文體裁往往被視為新聞學運動,特別是五四運動后,我國社會對于“人”的認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用于散文體裁的最大特點在于,高度彰顯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幾乎完全革新了散文的內容。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對此進行了深入評述——傳統(tǒng)散文的“散文之心”是“封建禮教下的尊君、衛(wèi)道、孝親”,而現代散文是對傳統(tǒng)散文之心的完全背離。從行文格式來看,散文可被視為多種體裁的集合,呈現出多樣化的同時,創(chuàng)作者可以不拘一格,自由表現。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春》等散文集,幾乎伴隨了整個成長過程。從成年人的視角來看,散文的核心實質很容易解析,任何展現“創(chuàng)作技法”的詞匯,均可被視為“添磚加瓦”,為文章增色的“附加段落”,去除之后并不會影響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但對于學生來說,高質量的現代散文均具備深遠的創(chuàng)作背景,缺乏足夠生活閱歷的當代學生,無法對散文體裁進行深入解析。換言之,很多學生面對散文時,往往與面對“無字天書”無異——無法厘清創(chuàng)作者究竟要寫什么,或是能夠解析出本質的情感,但卻無法準確、清晰地回答閱讀理解題目。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在中學時代,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無法感知到父愛的厚重;但在大學畢業(yè)、踏入社會,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時,一些年少時感到懵懂的情感,無需外力幫助,幾乎在一夜之間即可實現“通透”的變化。再次重新梳理后可發(fā)現,此種“變化”是永遠無法解開的悖論,幾乎注定了“中學生不喜歡現代散文”的事實。
1.2鑒賞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格式化”,缺乏深度
與上述問題相對應的是,高中語文圍繞現代散文的鑒賞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格式化”,很多教師似乎缺乏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創(chuàng)作者情感導向的意愿。實際上,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教師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獲得高分,往往會將分析現代散文的思路形成固定格式,即“通讀文章→熟知大意→找到關鍵段落的點題詞句→分析一些精妙之處的藝術表現手法→大致分析出作者蘊含的感情(表面)”。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助推”下,一些學生盡管會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對于創(chuàng)作者究竟希望表達出何種深層的實質性精神寄托,幾乎無法進行探究。在強調辯證性思維、注重事物發(fā)展內在邏輯性的今天,數學、物理等理科已經進入“注重邏輯探尋”的教學新階段,如若語文教學依然不加變通,仍然缺乏探究現代散文創(chuàng)作實質的有效方式,則教學質量必然會進一步下降。
2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策略
2.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生放在教學首位
在高中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其實際情況和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做好相應的教學設計工作?,F代散文閱讀要求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學習。對比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教學能夠強化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
2.2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對文章的閱讀以及相應的閱讀行為能夠推動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從高中語文教師的角度,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鼓勵其大膽表述自身的觀念和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能只顧自己講解而對學生的思考形成束縛。
2.3課文講解,要注重文本的情感特征
以《故都的秋》為例,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情感特征的把握。具體來講,可以從幾個方面著眼:
從標題中把握情感,標題是文章的精華,有著豐富的內涵,通過對標題的品讀,能夠更好地把握情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結合文章可知,作者提到的故都指的當時的北平,那么,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呢?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的同時,進行小組討論,使得學生感受其中存在的差異:北平僅僅是一個地名,故都則更多的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同時也兼有個人情懷,從中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對于故鄉(xiāng)秋天的眷戀。同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拓展,如“故都”中的“故”有舊的意思,帶有一種滄桑感和悲涼感,通過對文章標題的探討,能夠更好的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把握。
從語言中體會情感,現代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抒情散文尤其如此,通過對文章語言的細讀,能夠更好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文章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即便是在今天,想要從杭州到青島再到北平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而當時作者僅僅是為了感受故都的秋天而不惜輾轉千里,由此就可以看出其對于故都秋天的思念和渴望。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秋天眷戀和熱愛,幫助學生更好體會文章中的情感。
3結束語
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極具靈活性的文學體裁,審美對象主要是文學藝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若要深度鑒賞現代散文,教師務必做足準備。
參考文獻
[1]高旭.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低效的原因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6):27.
[2]周杰.高中抒情類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3]焦建存.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