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在其中閃爍著獨特的光彩。古詩詞教學在小學階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古詩詞由于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讓教師覺得講起來很乏味,孩子們學起來很枯燥。所以,在教學時,教師的講解往往只注重在知識點上,而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總是單一的要求孩子們背誦、記憶。導致很多孩子對古詩詞的學習總是提不起興趣。從事語文教學20年來,我也講授過許多堂古詩詞課。每節(jié)課過后,我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改進,在不斷的摸索中,我覺得只要改進教學策略,是可以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古詩詞。
關鍵詞:情境誦讀;語文教學;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
一、情境誦讀、理解背誦
小學階段的孩子們,思維正處于發(fā)展階段,記憶力也是最
強階段,背誦對于他們來說完全沒有難度。但沒有理解的背誦,只是機械的背誦記憶,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是詩意內(nèi)容的相關畫面、可以是結(jié)合詩意的相應配樂等等,讓孩子們?nèi)谌牍旁娫~的氛圍之中。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tài),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予很好的指導,諸如教師示范朗讀對學生的理解背誦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古詩詞有著嚴格的韻律,小學階段多是律詩和絕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重視朗讀是古詩詞教學的根本。
二、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深入理解
古詩詞的美妙主要因為其語言的凝練,這也往往是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難點所在。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注重古詩詞意境的重現(xiàn),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們能進入遐想的空間,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比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這是一首描寫夏季鄉(xiāng)村景色的詞。作者從側(cè)面描寫了豐收的喜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此處可以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為什么能稱之豐年?誰在談論豐收年?哪來的蛙聲一片?想象會讓孩子們的面前展現(xiàn)出一副符合詞意的畫面,會讓孩子們感覺此刻自己仿佛就是詞人辛棄疾,正漫步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聞著稻花的香氣,和村民們談論著豐收的前景,耳邊不時傳來陣陣蛙鳴……
相信這樣的想象一定會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也會讓孩子們愛上古詩詞簡潔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會一點點地產(chǎn)生興趣。
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比較教學法是古詩詞教法中的一種,教學中恰到好處地應用,可以讓古詩詞教學大放光彩。教學中可以將同題材或同主題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詩歌所表達的主題,這比讓學生單獨理解某首詩歌的主題效果要好很多。
如教學六年級的《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兩首詩詞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懊髟聞e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兩首古詩詞中同樣有“月”有“樹”,但卻寄予了作者不同的心情,前者是一份孤寂的愁悶,教學時可以突出一個“愁”字。前者,我們可以讓學生進入角色想象,“如果此時此刻,你就是作者,漫步在這江中的小舟上,觀賞這水中的月影,你想說些什么?”由此讓學生感受作者孤身在外的孤獨寂寞之情;而后者作者則寄予的是一份喜悅,教學時可以突出一個“悅”字。在辛棄疾的整首詞中都洋溢著詞人對豐收年的喜悅和對山村恬靜生活的熱愛之情,語言是輕快跳躍的。這樣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古詩詞傳承著我們民族五千的燦爛文化,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運用多種有效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讓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妙趣橫生,同時也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或誦讀,或感悟,或品析,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珩.基于昆明市近五年中考古詩文試題分析古詩文能力培養(yǎng)[D].云南師范大學,2021.
[2]李娜.融合古詩情境 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談情境教學觀指導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J]. 新聞研究導刊,2019(05):12.